“惨”“惨”“非常的惨!”

到底是什么事情,让见惯世面、在骨伤科从医18年的邹永根主任,连续用三个惨字来形容伤者的伤势?

因为偷钱,10岁的媛媛被姑姑割断了喉咙,砍断了两根手指,然而家里所有人,包括媛媛的生父都不愿怪罪姑姑。

而另一个重要的人--媛媛的妈妈,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

育儿心理学的发展性原则(育儿心理学家为何会伤人)(1)

姑姑的心理阴影-让人疯狂的种子,童年时就埋下

喉咙被割断、手指被齐刷刷的砍掉了两根,经过抢救,10岁的媛媛还在ICU病房里接受治疗。

而造成这一切的,是媛媛的亲人--既是媛媛的姑姑,同时也是媛媛的养母。

在媛媛5岁的时候,由于生活拮据,媛媛的亲生父母无力抚养两个孩子,而媛媛的姑姑和姑父一直没有生育,父亲就把媛媛“过继”给了自己的妹妹,也就是媛媛的姑姑。

在新的家里面,姑姑和姑父都对媛媛视如己出,这个家里的爷爷奶奶也非常疼爱媛媛,在事发之后,连邻居们都觉得难以置信--这一家人,是那么的疼爱媛媛。

然而这一切却没有人过多的怪罪媛媛的姑姑:无论是父亲,还是媛媛的二叔...

育儿心理学的发展性原则(育儿心理学家为何会伤人)(2)

就在事发当天,姑姑在对媛媛造成伤害之后十分后悔,她在自己脖子上划了一刀,割断自己的手筋,而后从离地8米多高的三楼跳了下来。所幸被刚刚回到家的丈夫所救。

在事后面对采访的时候,姑姑也是悲悔交加:“我对不起她!我对不起我的媛媛”

育儿心理学的发展性原则(育儿心理学家为何会伤人)(3)

而姑姑描述:在童年的时候,家里种了一片甘蔗,那几年家里非常拮据,因为经常甘蔗被偷砍,勤劳老实的母亲接受不了损失,在家自杀了。

这时,姑姑心里就埋下了一颗让人疯狂的种子。

在姑姑的意识里面,这是对她人生非常严重的一次打击,但同时也让她学会了两件事情:

  • 偷盗是不可以接受的极端事情
  • 如果面对接受不了的极端事情,毁灭就是唯一方法。

媛媛成绩非常好,在事发前两天还给亲生父亲打电话报喜:“爸爸我考了90分”。

但是媛媛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好吃,经常因为好吃而偷钱。爷爷奶奶的、叔叔的、养父母的,她都偷过。

在此之前,姑姑对媛媛偷东西的教育方式,都是比较温和的,她一次又一次苦口婆心的教育媛媛:“做人要光明正大的,不能拿别人家东西。”

育儿心理学的发展性原则(育儿心理学家为何会伤人)(4)

然而媛媛一直不知悔改,直到事发当天,因为家里矛盾心情压抑的姑姑,去接媛媛放学的时候,发现她有钱买吃的。

回到家后,姑姑问起钱的来源,媛媛一会儿说拿这个的,一会儿说拿那个的,不断撒谎说不清钱的来源,姑姑认定媛媛是偷的,她要用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媛媛,悲惨的一幕就发生了。

为什么一件尘封已久的往事,会积压到现在才让姑姑爆发?这一切源自于全能自恋的心理投射。

全能自恋的心理投射

在幼儿期(0~3岁)时,孩子会经历一个非常自然的全能自恋状态,在此时,孩子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

育儿心理学的发展性原则(育儿心理学家为何会伤人)(5)

同时,也在对身边的事情的责任大包大揽:对周围好的事情,孩子认为是自己导致的;对周围不好的事情,我们也往自己身上揽。

全能自恋时期的孩子是非常矛盾的,在心理上他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而现实中他又必须面对自己非常渺小能力极其有限。

在这一时期,好的父母会用爱和耐心帮助孩子理解,什么是他该负责的,什么不是他该负责的,由此孩子得以走出全能自恋期。

而媛媛的姑姑则明显没有这样的待遇,她的母亲用自毁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当时的姑姑那么弱小,她急切想要帮助母亲、帮助家庭,但她又是那么无能为力。

这颗“救赎家庭”的种子,就这样埋下了,姑姑潜意识里面一直埋藏一个“愿望”:

惩罚害死自己母亲的偷盗者,用和妈妈一样的方式。

育儿心理学的发展性原则(育儿心理学家为何会伤人)(6)

媛媛屡次偷盗的行为,就仿佛是当年屡次偷盗地里甘蔗的小偷一般,不断地刺激着姑姑的心理。

由于生活不如意,家庭矛盾,种种负面因素积累在一起,再加上媛媛的偷窃行为,让姑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那个年幼的自己一般的场景。

当年她无力改变什么,而现在她有能力了,她要惩罚引起这一切的根源,于是她把媛媛,当成了当年的强盗,把强盗的影子投射到了媛媛的身上。

那颗潜藏在潜意识中的种子,快速的生根发芽,盖过了她的理智...

面对极端事情,用和妈妈一样的方式惩罚自己

育儿心理学的发展性原则(育儿心理学家为何会伤人)(7)

在面对自己造成的恶果,姑姑心中的另一颗种子被激发了:她接受不了自己面前的现实,就如接受不了甘蔗被偷盗的母亲一样。

最终,她选择了和母亲一样的方式,而更为极端的是,她担心自己死不去,在坠楼之前,对自己的两个名门(脖子、手部静脉)各自割了一刀。

这在惩罚现在的自己,也在惩罚童年的自己。

即便是她自己都不知道这一切的根源,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记者问她为何会如此疯狂,她的回答是:“我都不知道...”

育儿心理学的发展性原则(育儿心理学家为何会伤人)(8)

家,为何会伤人?

家,通常被我们描述为最安全的港湾,描绘成充满爱的天堂,但实际上,我们之所以患上种种的心理疾病,多数情况下都是先在家中受了伤。

家分为两个,一个是我们与父母的原生家庭,另一是我们与配偶、孩子的新家。在这两个家中,传递爱的同时,也在传递着恨,其传播途径就是关系。

即我们与父母的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传递到我们与配偶和孩子的新家的关系模式中。

在心理学中一个最普遍认同的道理是:一个人的人格基础是在6岁前,通过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形成的。

6岁前的孩子,父母或者其他主要抚养人的形象会被孩子内化成“内在父母”(即孩子认为父母的形象就是这样的),而孩子自己的形象,则会被内化为“内在小孩”。

所谓人格,即“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关系模式,它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姑姑的母亲并没有给予她理应获得的关系模式,母亲所给予的,在其自杀的时候,就已然终止,而同时,姑姑对于母子关系的认知,也停留在了母亲自杀的那一帧画面中。

换言之,姑姑的“内在父母”就是自己的母亲一般,而内在小孩,则是她认为自己理应帮助家庭、帮助母亲报仇的全能自恋的自我形象。

育儿心理学的发展性原则(育儿心理学家为何会伤人)(9)

打破原生家庭中“恨”的传递链条

或许我们没有如媛媛的姑姑那么严重的心理阴影,也没有她的惨痛经历。但我们始终都要面对着原生家庭对我们的正面的及负面的影响。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难以改变我们年迈的父母,从而改变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来弥补我们的创伤,完善我们的人格。

而唯一的方式,就是打破原生家庭中“恨”的传递链条,让原生家庭对我们的负面影响,不传递到我们的新家中。

育儿心理学的发展性原则(育儿心理学家为何会伤人)(10)

  • 正面原生家庭之殇

一个人,如果习惯无视真相,就会生出种种心理疾病。

如果我们不愿意面对,又或者有意无意的忽略掉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伤害,那么曾经的心理阴影种子就一直埋藏,而且左右我们的生活,直到哪一天重演。

就如媛媛的姑姑一般,但那颗种子突然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她自己都不知道为何如此。

正面我们曾经的创伤,可以恨,但不要报复,用爱去化解。

育儿心理学的发展性原则(育儿心理学家为何会伤人)(11)

  • 可以恨,但不要报复

面对负面的东西,如果对此表现出积极的、趋之若鹜的情绪,这才是一种病态的心理。

就好比面对着一个让我们很讨厌的人,我们仍感觉很高兴,很喜欢与之相处一般。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待负面的东西,产生厌恶心理、产生恨,才是健康表现。

对待原生家庭给予我们的创伤,我们可以伤悲,也可以恨,但是不要报复。

报复最终只会伤害关系的双方,形成更恶劣的关系模式。只有用爱,才能化解。

育儿心理学的发展性原则(育儿心理学家为何会伤人)(12)

  • 以爱之名,对待父母

在接受育儿问题咨询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没办法改变老人,也没办法和老人沟通,他们太固执了。”

此时我们往往进入了一个错误的方向:要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而且是他沿用了几十年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实际上这是一种“拒绝”的行为,从心理底层中,我们不愿意去正面这些现象。当我们用爱去化解的时候,老人似乎就变得很可爱。

有一位患恶病的老人,在遍寻名医之下仍没有什么起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了“能医百病”的保健品,自此之后,他什么医院的药都不吃,只愿吃这些昂贵的保健品。

子女们心急如焚,不明白一直精明的父亲会上这么“绝对论”的当。纷纷劝说老人,发展到最后骂老人“脑子有病!”。

而在外工作的孙子听到这样的情况,他用了这样的方式来让爷爷乖乖吃药:

他把医院开的药换了个包装,标签上面全是英文,而后他很高兴的拿回家给爷爷,对爷爷说:

“爷爷,这是我在外面买的进口的药,是以前某首长专用特供药,花了很大的劲才托关系买到的。”

自此,老人吃药可勤快了。

特供、国外进口、托关系、首长专用,这些属性都是上一代人的记忆,所以他们愿意相信。

这其实是不是就像感冒时,我们哄孩子吃药一般?

“不苦,甜的,草莓味的!”

“尝一尝,这个是酸奶!”

以爱为出发点,换个思维模式,用老人能听懂的话语去说,老人就变得和孩子一样可爱。

育儿心理学的发展性原则(育儿心理学家为何会伤人)(13)

淅爸有话说:家与家之间,爱恨交织,在成长的历程中我们不断的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无意识的受自己心理创伤的引领,倘若不打破恨的传递链条,这份创伤将延续到我们的下一代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