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爱你不容易搞笑对唱(想说爱你不容易)(1)

《相声有新人》海报

近日,一档由东方卫视打造的综艺节目《相声有新人》再度引发大众的关注和热议。众说纷纭之际,不由想认真聊一聊关于曲艺(主要是相声)和电视喜剧综艺节目的话题。


相声or综艺:想说爱你不容易

蒋慧明

一、既是“接生婆”又是“催命鬼”

相声演员上电视并非自今日始。可以说,在电视机刚刚开始普及的时候,深受群众欢迎的相声演员和他们表演的节目就已经在电视栏目中频频露面了。1961年8月,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录制播出了一台《笑的晚会》,反响空前。1962年春节前,第二台《笑的晚会》再度亮相,侯宝林、郭启儒的相声《四大须生》,马季、郭全宝的相声《笑一笑》,常宝霆、朱相臣、郭全宝等人的群口相声《诸葛亮请客》以及影视、话剧演员表演的小品等节目,令不大的演播室内笑声不断,自然也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同年的国庆前夕,第三台《笑的晚会》问世,相声演员侯宝林开场。从晚会创意、节目构成到拍摄手法,这三台晚会应该说就是此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雏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声与电视的“联姻”日益密切,相声演员不仅是央视春晚的常客,更是各类综艺节目中当仁不让的主角。仅以中央电视台为例,不仅有《曲苑杂坛》《周末喜相逢》等专门的曲艺栏目,其他如《综艺大观》《艺苑风景线》等综艺栏目中亦长期活跃着相声人的身影。正是借助了电视这一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相声空前繁荣,而那些频繁亮相的相声演员则因此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被冠之以“笑星”的美称。

不过,好景不长,相声与电视过于紧密的结合终于疲态尽显,相声的整体滑坡引发了各界人士的争议,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观点不胫而走,也有评论家将二者的关系形象地表述为:电视之于相声,一方面是“接生婆”,另一方面又是“催命鬼”。此话怎讲?

回溯相声与电视结缘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期间确实产生了一批具有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理念的相声佳作,同时也造就了数量众多的相声明星;与此同时,二者之间日益凸显的矛盾也令一度风光无限的相声成了众矢之的,人们对“电视相声”由爱生恨的不满情绪逐渐增加。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相声艺术自身的创演规律与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之间,始终存在着明显的落差和适与不适的矛盾,或粗制滥造的应景之作,或削足适履的尴尬困境,令相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也就在所难免。当然,相声的衰落还有着多重因素的深层原因,但其中相声创演者自身与现实生活的渐行渐远,以及未能自觉坚守艺术阵地应是主导因素。

想说爱你不容易搞笑对唱(想说爱你不容易)(2)

《笑声传奇》,张信哲跨界说相声

二、相声与电视再度“联姻”,前景如何?

不可否认,电视这一强势媒体的介入,为相声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助推力,当然也为大量的相声演员带来了一夜成名的机遇。然而,如前文所言,相声与电视在创演规律与传播手段之间的差异和错位,也在无形中暴露和放大了相声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其中,创作能力的薄弱是致命问题。

回看早期电视栏目中播出的相声节目,其作品结构的完整性、表演节奏的张弛度以及内容题材的多样性,都有不少值得反复品味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像《一个推销员(宇宙牌香烟)》《虎口遐想》《小偷公司》等作品,至今仍能令我们津津乐道百看不厌,堪称当代相声长廊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但是,为了适应电视栏目的播出频率和节目时长,相声的创演逐渐舍弃了“铺平垫稳”“三翻四抖”等特有的艺术规律,而代之以“短平快”式的手法,“萝卜快了不洗泥”,过分强调即时性和可视性的结果,必然导致的是节目质量的平庸与速朽,日积月累,势必引起观众的反感和不满。

进入21世纪以来,当相声开始衰落,痛定思痛,相声人选择了“重回剧场”,希望能够慢慢找回原本属于相声的空间。如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相声小剧场已经遍布各地,从事相声表演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令人欣喜的同时,我们也不无忧虑地发现,尽管相声从业者的队伍日渐壮大,但质量上乘的相声作品和真正优秀的相声演员依然不尽如人意。比如演员水平的参差不齐,作品的艺术性欠缺,过分迎合部分观众的欣赏趣味等这些业已暴露的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曲艺理论家薛宝琨曾经写过,相声——“它既是所有民族和民间喜剧意识与手法的集中体现,又影响了所有近代或当代喜剧艺术品种的成长与发展”。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相声以及相声演员在电视喜剧综艺节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随着电视包括网络综艺节目的盛行,新一代的相声演员又一次成了荧屏上的宠儿。在近些年陆续问世的喜剧类综艺节目诸如《欢乐喜剧人》《我为喜剧狂》《明星欢乐汇》《笑傲江湖》《跨界喜剧王》中,他们都是综艺导演热衷的参与者。不过,综观这些年轻相声演员在节目中的表现,我们不禁要问:在给观众带去欢声笑语的同时,相声与电视的再度“联姻”,是否能够逃过此前的魔咒呢?

自2014年被传媒界称为“喜剧综艺元年”以来,每年都有二三十档喜剧综艺栏目在各层级的电视台播出,其制作模式、拍摄方法以及与观众互动等充分显示电视性的因素愈发成熟,其类型的多元化也在不断地被开发出来。而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喜剧综艺节目中,相声演员的加盟无疑总能令节目的喜剧色彩更加浓厚,他们“插科打诨”的本领以及“说学逗唱”的基本功,往往能让节目内容更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

只是,就相声与电视的关系而言,前文所提及的相互制约的矛盾并未消弭,因此,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各大地方卫视倾力打造的喜剧类综艺节目陆续引发的收视热潮,以及相声新面孔的频繁亮相,而另一方面,则应不容回避地意识到,电视正在不断消耗着相声有限的资源。

三、制造话题,引发争议,娱乐消费才是常态?

从2014年安徽卫视的《超级笑星》开始,电视喜剧综艺节目便呈井喷之势,无论是主打跨界的《喜剧总动员》《跨界喜剧王》等,还是以场景与直播取胜的《今日百乐门》等,抑或是突出即兴喜剧特点的《喜乐街》《我们都爱笑》等,以及真人秀风格的《我为喜剧狂》《笑傲江湖》等,其中无一例外都会出现相声演员的身影。只是,他们的定位往往既要遵循节目事先预设的情境,又要时时展示作为相声演员的表演技巧,不管是作为导师端坐于评审席,还是饰演某个角色参与演出剧情,实际上,“相声”在这里仅仅只是个证明演员身份的标签而已。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艺创作本就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并无统一恒定的标准和杠杆。但在喜剧综艺节目中,强调电视性显然是不二的法则,于是乎,将原本属于不同门类的艺术样式置于同一个平台上竞赛、PK,便成了吸引观众眼球的节目亮点。

想说爱你不容易搞笑对唱(想说爱你不容易)(3)

《相声有新人》,上海交大博士夫妇“公式相声”引热议

新近热播的《相声有新人》,尽管有别于其他节目参演人员的多样化,都是近些年在各地相声小剧场中摸爬滚打出来的相声新生代,不过,“竞演”仍是节目的关键词,而“将选手之间的竞争矛盾最大化”的官方宣传语更是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其招徕观众的惯用手法。于是,通过剪辑、渲染、制造话题、强化矛盾等技术手段营造出的节目效果,作为观众被深深吸引照单全收。至于短短4分钟的时长是否能被称作一段完整的相声作品,则被观演双方有意无意地同时忽略不计了,于是,取而代之的是在带有放大功能的聚光灯下,当下以新生代演员为主体的相声队伍的现状全都一览无余。

已有研究传媒的学者指出:“借由传播优势、电视媒介取代传统媒介、演播厅取代剧场是未来表演艺术的重要发展趋势,以喜剧为代表的曲艺率先完成这种转变,也使得其在艺术革新的潮流中拔得头筹。”不过,恕笔者愚钝,实在不能苟同这样的观点。

举个小例子,某期喜剧综艺节目的录制现场,当台上的演员喊着:“爹啊!”这时,镜头切换到了观众席,几位笑靥如花的女观众齐声应道——“唉!”这是当前小剧场演出中经常碰到的现象,经由摄像机的捕捉、放大和呈现,居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屏幕上,着实令人尴尬甚而悲哀。因此,将小剧场演出的现场感复制到具有更大传播效应的演播间,并不代表着以相声为代表的传统曲艺就此实现了复兴,充其量只是给强调“内容为王”的综艺节目提供了丰富形式的多种可能而已。当缺乏文化根基和艺术品位的平庸媚俗之作充斥荧屏,当一味迁就于传媒需要而放弃了相声艺术本体特征的节目周而复始,很难说,电视机前的观众能因此对相声有准确的认知和发自内心的尊敬。

确实,与电视的结合,势必会促使相声由个人艺术行为向商业化模式的转变,但前提是相声还得是相声。当娱乐与消费俨然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终极目标,很难想象,相声与电视的“二度联姻”能够善始善终。

诚然,我们无法怀疑诸如《相声有新人》的宣传语“传承相声文化的使命”这样的诚意与信心,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担忧,当相声在电视喜剧综艺节目中的定位仅仅只是充当媒介的元素,起到上勾下连的串联作用,且即便相声明星的知名度火爆上涨,节目的收视率点击率居高不下,但,对于整体的相声行业来说,究竟是利,还是弊?因噎废食,固守一隅,显然并非明智之举;但主动摈弃自身艺术的创演规律,完全屈从于电视媒介的传播手段与效应,同样不行。

归根结底,相声与电视的双向结合,务必互相尊重,优势互补,良性循环方为正途。

想说爱你不容易搞笑对唱(想说爱你不容易)(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