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间的桃源(村庄绿凡崖绿水青山带笑颜)(1)

青山绿水间的桃源(村庄绿凡崖绿水青山带笑颜)(2)

青山绿水间的桃源(村庄绿凡崖绿水青山带笑颜)(3)

绿凡崖,绿水青山带笑颜

冷梅

七月九日,莱芜区“喜迎二十大,奋斗新时代”采风团一行人走进了绿凡崖。绿凡崖用盛夏的热情欢迎着我们。正如村庄的名字,一片浓郁的绿色,自笔架山直铺下来,这片浓的化不开的绿色绸缎,似流动的音符,把绿凡崖的绿水青山,谱成了歌。这是乡村振兴的歌,这是夹谷会盟流传下来的一首歌,这也是山水自然流动着的一首歌,绿凡崖,我陶醉在你的绿水青山中,纳罕隐于青山一隅的你,在改革的大潮中,勇立潮头,旧貌焕了新颜。

走进绿凡崖,一缕清风带着鹁鸽楼水库的一缕河风,带着绿凡崖的红色文化,朴面而来。绿凡崖的红色印记里,有刘仲莹追寻党的踪迹。绿凡崖这片热土上,曾酒着抗日志士的鲜血。红旗飘万代,红色的火焰燃烧着绿凡崖,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使绿凡崖从遥远的“夹谷会盟”,从笔架山王曦芝的泼墨挥毫里走进人们的视线。

一绿凡崖与“夹谷会盟”

绿凡崖村有一座夹谷会盟遗址广场,是该村在2016年修建的。我们在村党支部书记周广平的带领下,来到村里的广场前,这里有一座刻有“齐鲁夹谷会盟遗址”字样的石牌坊,牌坊两边镌刻着“万世文章初,历代帝王师”。在南面是一座栩栩如生的孔子像。

绿凡崖退休的邢业友校长告诉我们:关于夹谷会盟遗址的考证,他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1990年他随学区去曲阜旅游,当解说员说孔子生平事迹时,着重讲了孔子参加了“夹谷会盟”,收复了汶阳之田,又说到夹谷会盟的地点在莱芜,邢校长想我们村历史上叫夹谷村,并有村碑,通过查找资料,通过《左传》,《东周列国志》等资料用十年的时间,从齐鲁夹谷会盟起向前又查了180年的历史,经过分析和史料的记载,夹谷会盟就在我们村庄。

夹谷村的可考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500年的春秋时期。当时,齐鲁两国战事频繁,在汶阳之战中,齐国占领了鲁国的汶阳之田。孔子这时做了鲁国的代理宰相,齐国觉察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于是,主动派使者前往鲁国要求和解。《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夏,孔子同鲁定公一起与齐景公、晏子会盟于夹谷。会盟中,孔子对齐方做出的非礼举动进行了有礼有节的抨击与辩争,最后以礼胜齐,达到了齐鲁议和之目的。致使齐国同意交还所侵鲁地一一汶阳之田。史称齐鲁“夹谷会盟”‘。“夹谷会盟”开创了交战双方通过和谈化干戈为玉帛的先例,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因而被载入史册。

夹谷村地处莱芜至新泰通道的咽喉地带,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其东南面有笔架山,西南方有凤凰山,西北面有龟寨山,东北方有大盘顶。那年我曾随户外走雁翎关,曾经看到鲁长城遗址,其长度跨越几个县区,可以想象,在两千多年之前,齐鲁之战事频繁,所以筑起围墙以抵御外敌,而今看到绿凡崖村的地势,才知道这里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天然屏障。汶阳之田丢失后,为防齐国继续南侵,鲁国在夹谷峪一带各山口的通道上都筑起了围墙,同时在各山的最高处修筑起围堡,围堡的东北方留有隙望口,用以观察来自东北方向的齐军。

斗转星移,夹谷村几经变迁,名字也由最先的“夹谷村”村名改为“议和沟”。“议和沟”后又演变为“义河沟”。“义河沟”之名一直沿用到明末清初。

清朝初年,义河沟又有“绿”(音lu)姓人家迁此定居。由于村西河边有一座状如明矾的山崖,于是将村名定为“矾崖”,又因绿氏家族在此居住,义河沟便更名“绿矾崖”。绿凡崖因了“夹谷会盟”在莱芜火了起来,人们慕名而来,不光是参观这个遗址,更重要的是把这种“和”为贵的精神发扬光大,我站在孔子像前,为孔子的“夹谷会盟”叫好,放眼望去,夹谷沟一片葱郁,一条宽阔的盘山路一路逶迤,一直接到莲花山下的旅游路。绿凡崖的路,四通八达,通往山外,这是奔小康的路啊,从这条路上,绿凡崖走来了前来观瞻的旅人,搞活了旅游经济,从这条路上,也运出去了绿凡崖的花椒山果,这条路越走越宽阔。

二绿凡崖与笔架山

绿凡崖村座落在笔架山下,因了笔架山,绿凡崖村也多了许多灵气,地杰人灵,村书记周广平给我们介绍说:我们村受历史文化底蕴的影响,崇尚文明,注重教育,因而人材辈出,绿矾崖村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已有230多名学生被大中专院校录取。其中,1977年考入山东大学激光系的吕始海是村中第一位本科大学生;李强为村中出去的第一位博士生;吕强为2002年莱芜高考“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2020年以来纪凌云、周梦瑶、亓玉霞等相继考上研究生。这些都是从绿凡崖村飞出去的金凤凰啊。

笔架山相传王羲之在此研习书法时,观此山形似笔架而命名。该山不但山青水秀景色宜人,而且人文景观,传说颇多。亓诗教故居、神仙洞、明慧泉等都在此处,为此,该镇结合招商引资,与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建设中国王羲之碑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负责收集王羲之及当代知名人士书法作品,刻石碑300多块,建成全国最大的碑林。我曾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时候来游过笔架山,笔架山的杏花、桃花很多,“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我于一个杏花烟雨天气里,拾级而上,王羲之像栩栩如生,这个大书法家是否也是看中了这片美景奇山,才在这里泼墨会友,并欣然命名吗?而今正值盛夏,笔架山郁郁葱葱,青青的梨子、苹果像小精灵在树叶下探望。笔架山因了这些书法碑文名振一方,而绿凡崖也因这山这水而成为风水宝地。来绿凡崖小住吧,这里不久将建成民宿,绿凡崖的山风是清凉的,绿凡崖的水是甘甜的,绿凡崖让你在书香翰墨中傲游,让你在绿水青山中留连,“夹谷会盟”又让你穿越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体验齐鲁会盟。悠悠鲁长城,令人感叹古人的智慧的同时,也感叹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千古风流,都被时间长河淹没。鲁长城,雁翎关溢,夹谷岭上还有多少传说动人心弦?“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绿凡崖,绿水青山带笑颜

一条河河水清澈,汩汩流淌的河水绕山又绕村。在绿凡崖整洁宽敞的道路上行走,你觉得这里似乎不是山里,这些道路,新居,诉说着绿凡崖人建设美丽乡村的艰辛和卓越。

在一个小胡同里,我们参观了白庙。明万历四十六年,受出生于邻村李条庄的明代进士亓诗教之命,在“义河沟”的青龙山与白虎崖之间修建“白衣观音庙行宫”。大殿前建有前厦;殿内雕梁画栋,壁画精美。在“白衣观音庙记”碑文中,落款处赫然写有“礼科给事中亓诗教”的官衔与姓名,碑文由亓诗教之兄——亓鲁教所书。时至民国十八年,在破除封建迷信,倡导新文化的运动中,白衣观音庙中的神像被拆除,大殿改为学堂。解放后,大殿作为学校的教室,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末。

我们还参观了绿凡崖的村史馆,绿矾崖村作为革命老区之一,老百姓历来就有保家卫国、拥军的光荣传统。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有30多名青年参军。在1946年的“大动参”中,就有12名优秀青年披红戴花走上解放战争的战场。1947年2月莱芜战役打响,全村男女老少齐动员,掀起了空前的支前热潮,青壮年民工有的上前线,抬担架送伤员;有的推小车运给养;青壮年妇女纳鞋底,做军鞋,圆满地完成了支前任务,为莱芜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绿凡崖村党支部书记周广平给我们介绍,村史的建设很重要,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我们的红色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绿凡崖是一片热土,改革开放四十年,一场脱贫攻坚战,让绿凡崖旧貌焕新颜,他们兴修水利,修建道路,绿凡崖已经不是长在深山人未识,这里已四通八达,让山外的人走进来,让山里的农产品走出去。周广平说,村民们富了,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基础上,更要建设精神文明,村里的文化建设他们正着手打造。

一座座山来,一道道弯,这里的山路绕山转。一座座山来一湾湾水,绿凡崖山水带笑颜。一天的时间太短,我们醉在这片山水,醉在这片绿色里,已不觉时间的流逝。挥挥手,和绿凡崖,和笔架山依依惜别。绿凡崖,或许我再来的时候,你又是另一番模样,到那时我一定要在绿凡崖的山水间小住。

青山绿水间的桃源(村庄绿凡崖绿水青山带笑颜)(4)

青山绿水间的桃源(村庄绿凡崖绿水青山带笑颜)(5)

青山绿水间的桃源(村庄绿凡崖绿水青山带笑颜)(6)

青山绿水间的桃源(村庄绿凡崖绿水青山带笑颜)(7)

青山绿水间的桃源(村庄绿凡崖绿水青山带笑颜)(8)

壹点号 冷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