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项目运作商业模式(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产业学院盈利模式探究)(1)

摘要

在产业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当下,增强产业学院“自我造血”能力,解决后续资金来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基于产业资源及团队优势,结合外部合作需求因素,产业学院可以打造包括社会培训服务、业务外包项目承接、企业内训平台建设、技术与项目孵化在内的多种盈利模式,并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产学政一体化发展、建立经营管理体系、引进优秀营销人才等措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

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盈利模式

前言

产业学院建设深化了校企合作,促进了产学研全方位提升,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自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院校设立产业学院以来,各类产业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优化资源配置、组织管理,校企协同创新提升人才培养效能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探寻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在喧嚣热闹之下需要清醒思考的问题。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的长期投入,一旦后期运行资金不充足,产业学院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如果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仅仅依靠校企双方不断投入作为产业学院资金来源,那么产业学院的运行发展将缺乏财力保障,随时都有可能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之中。

一、产业学院建设面临的问题

虽然,产业学院定位于职业院校与优质企业联合创建的独立运行教育机构,但从实际状况来看往往呈现为职业院校二级学院的单位性质,管理层主要负责人员通常以合作院系的管理班子兼任,是非盈利的功能定位。[1]因此,从产业学院常规的机构设置与操作方式来看,都没有考虑盈利问题,资金的来源方式一般为在产业学院建设前期由校企双方共同投入,在运行以后则主要依靠职业院校拨款,随着刚性运行资金需求的不断增加,产业学院建设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将逐渐凸显。

首先,缺乏直接经济效益回报在一定程度将影响企业参与积极性。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模式下,双方的利益目标并非完全一致,学校希望获得企业的技术知识、生产管理经验、行业专家师资、实习工作岗位等,而企业则希望获得学校便宜对口的人力资源、技术研发能力等,其核心是为了企业生存、发展,最终要实现经济收益。校企双方各自以产业学院作为平台寻求期望的利益,只要任何一方利益没有得到满足,则合作积极性就不可避免受到影响,甚至终止合作。因此,在没有直接经济效益回报的状态下,企业往往在产业学院建设运行工作中执行力不足,长此以往容易态度消极,最终将导致产业学院的运行陷入困境。

其次,有限的财政投入制约了教学软硬件环境及设施建设。根据《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职业教育经费只占全国全年5万亿教育总经费的10%,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职业院校财政性教育经费严重不足,造成了优质教学资源欠缺,教学软硬件建设投入不足,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缺乏网络教学平台,没有数字化平台可供查阅教学资料,实验室、图书馆等基本建设仍需加强,现有信息化设施条件无法满足专业技能学习需要。尤其随着互联网及大数据的发展,新数字技术与新应用的层出不穷,对计算机及网络的数据计算处理能力要求不断提升,进一步造成了职业院校对在教学软硬件升级更新上捉襟见肘。

再次,薪资水平偏低限制了优质外聘师资队伍的建设。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产业学院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聘请高水平的企业技术管理专家作为兼职导师,新时期外聘教师作为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群体,是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促进学校内部发展与对外合作的重要力量。然而,企业师资并非义务提供,产业学院的外聘企业教师有获得理想的报酬、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成就自我价值的需要,构成互惠交换关系的动力机制。目前,产业学院外聘教师薪资水平普遍偏低,这一现状是短期内难以解决的,而且职业院校本身缺乏名牌大学的品牌背景,当外聘教师认为自己尽到了相应的责任却没有得到所期望的经济回报时,就会产生不公平感,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2]造成了外聘教师队伍中真正高水平的专家数量少且授课周期不稳定。

2020年7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提出了要赋予现代产业学院改革所需的人权、事权、财权,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因此,职业院校产业学院需要积极探索市场化盈利模式,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资金收入,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二、基于核心优势的产业学院盈利模式的打造

产业学院是产业与教育的融合,不仅体现在市场主体与教育主体的合作层面,也体现在产业资源与教育资源的对接层面,以“学科 产业”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职业人才是产业学院存在的价值核心与特色。[3]因此,产业学院需要充分发挥对口产业的职业人才培养资源及团队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依托校企双方及相关行业、教育主管部门多渠道拓展业务,从而打造适合的盈利模式。

1.社会培训服务

《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产业学院可以凭借丰富的专业教学资源与优秀的教学团队,将开展社会培训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并使之成为重要的盈利增长点。

根据购买产业学院社会培训服务的渠道,可分为政府购买、企业购买及个人购买三大类。其中,政府培训服务主要包括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失业人员培训、退伍军人培训、残疾人培训等;[4]企业培训服务主要是依据企业需求定制培训内容,如操作培训、财务培训、营销培训、技能培训等,个人培训服务主要是考证培训,可以组织包括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1 X证书等考试培训班进行招生授课,产业学院应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开展各级各类收费的社会培训。

2.业务外包项目承接

业务外包是企业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将非核心业务交由外部专业机构实施,利用他们的专长和优势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当下,外包服务已涵盖各个领域,包括生产制造、IT维护、财务管理、设计创意、法律顾问、人力资源、物流仓储等各类外包服务,从而使企业高效打造核心能力,获得商业成功。

产业学院有团队、有管理、有设备、有场地,但产业学院毕竟不是大型专业服务外包公司,面向的客户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需要针对企业迅速成长和拓展市场的需求,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专业服务,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做好业务外包项目服务需要特别注意以下方面:首先,项目实施需要由校内外教师直接负责,并视项目的难易程度安排适合的学生参与,保持专业服务水准;其次,要利用专业研究能力帮助客户提供更多的咨询与建议,努力推动客户的业务发展,从而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再次,建立高效的项目管理流程,形成完整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可操作的外包服务内容,从而提供高质优价的服务。

3.企业内训平台建设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重视,基于知识管理系统建设企业内训平台已成为一种常用的培训方式。第一,由于外部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课程一般针对通用性知识,企业专有的知识经验及实际工作应用需要借助内训平台进行二次转化;第二,内训平台方便了企业员工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与远程学习,让内训和本职工作可以更便捷地协调进行;第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也无法通过外部培训进行,需要日积月累的长期灌输,因此,企业内训平台建设已经也逐渐成为产业学院重要的业务来源。

产业学院服务于企业内训平台开发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内训课程的开发要结合企业岗位要求及员工培训计划,在企业文化、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与技能执行上,设置解决更有针对性的、企业实际问题的课程,做好课程开发的规划;第二,选派专业讲师及行业专家在内的优质师资成为内训课程培训讲师,帮助企业资深人员更好地分享工作心得,指导岗位业务工作方法与问题解决方法,促进企业内部现代师徒制模式的建立,最大程度发挥“传帮带”作用;第三,内训资源库建设时需要为不同用户提供足量的有效资源,主界面架构应功能简洁明晰、操作方便快捷,突出体验式及竞赛式学习方式,不仅方便员工高效地利用资源库学习,同时也便于管理者检验内训的效果和质量。

4.技术与项目孵化

产业学院不仅是职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新技术、新产业模式的孵化器。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创业,以及与企业技术研发合作的不断深入,产业学院可依据自身专业特色资源、整合外部专业资源为在孵项目提供科研、资金、技术落地等服务,通过孵化成功的新技术及新型创业企业,并对这些项目的资本运作、并购、转让、上市等方式,实现孵化器的投资增值。孵化器模式在美国各类高校当中早已广泛开展,体现了先进的“校企一体化”合作理念,在产教深度融合方面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产业学院对技术与项目的孵化筛选需要遵循市场化、商业化标准,通过拥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专家进行评估,从而提高项目成效,并通过积极引入产业投资资本,帮助新技术新项目加快融资。在项目培育期间,产业学院在办公位出租、公司注册、人才招聘、财务法务等服务方面均采取免费的方式,进一步为内部创新降低成本。此外,在政府与行业企业支持下,对于校企合作科技项目申报、技术场景应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多的特色支持,充分发挥产业学院在推动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产业学院盈利模式的实现路径

1.创新体制机制,为市场化盈利提供保障

我国产业学院的发展尚属起步,特别是部分院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更多的是注重企业名气,忽视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对于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认识不足。同时,我国公办院校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不会存在像企业面临“经营不善”而导致亏损、关闭的风险,因而普遍缺乏经营意识。体制机制创新是产业学院敢于作为,突破校企合作瓶颈的重要手段。产业学院体制机制的创新,关键是要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完善发展机制,加大产业学院向混合所有制战略重组的力度,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鼓励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同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结合上位文件及时出台有利于市场化经营的指导性意见,消除产业学院走向市场化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制度壁垒,鼓励产业学院主动出击,积极拓展横向业务合作,加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2.产学政一体化发展,发挥特色优势做大做强

作为不同社会属性主体的结合,产业学院要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绝不意味着政府主体责任的弱化,相反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参与[5]2017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因此,在推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政府角色不但不能缺位,还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其职能,形成多方联动、协作共赢的格局。一方面,产学政一体化下的相关各方需要顺应产业趋势,开发更多产业链业务机会及应用场景,奋力抢占产业制高点,瞄准培育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产业项目,以产业学院为平台推动产业转型;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与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推动行业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在产业学院的落地,将产业学院打造成规模性的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并共同建立行业人才标准体系;此外,在多方共同支持下,产业学院可以通过联合或自行打造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或科技创业园,成为优秀人才与优质项目的集聚地,激发产业学院的组织创新力。

3.建立经营管理体系,以业务目标优化资源配置

市场化运营离不开以业务绩效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产业学院需要根据战略发展规划、资源状况和所处的市场环境,明确经营目标和方针,对内外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第一,要明确经营管理的责任主体并梳理主要业务流程,参照企业经营的模式设置专门的业务部门并界定对应的职能,将经营职责真正落实到责任人;第二,梳理出明确的、可执行的量化指标体系,打造清晰的业务主线,每项指标都有实施计划、具体举措、结果评价,并逐月逐季总结分析,在满足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下逐步实现经济效益;第三,重视经营业务工作必须要成为产业学院自上而下的共识,各部门均需支持与配合业务部门,把资源投向能为产业学院产生效益的地方,并组建项目团队保质保量完成业务;第四,在实现经营效益的同时需要有效控制成本,抓好预算管理、现金流量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人员成本管理、经济利润管理,落实管控措施,提升投资、成本支出等资源投入的回报水平和效益质量,保障产业学院有序运行。

4.引进优秀营销人才,提升产业学院品牌影响力

从目前的产业学院人员构成情况来看,不论是管理层还是教师队伍,均由合作院系及企业人员兼任,其考核标准也与产业学院无关,一般不专门负责产业学院的具体经营活动。为有效加速产业学院市场化,提升产业学院盈利能力,需要制定适宜的人才战略,通过人才自主招聘、薪酬自主分配等创新举措,从外部引进优秀营销人才,加速推动产业学院市场化经营。尤其是相对企业而言,我国公办院校招聘待遇普遍偏低,所以,产业学院需要从经营激励及人事薪酬制度上予以突破,给予经营管理部门取得成果后在资金回报上的支持,并提高管理人员、核心业务人员的工资报酬,充分体现他们的能力价值。同时,还要加强产业交流,着力发挥产业学院科研与人才优势,大力推动资源共享、产业合作,共促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学院在产业中的品牌影响力,从而构建良好的产业合作基础与环境。

四、结束语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印发标志着我国产业学院模式已经进入2.0时代,在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学院的建设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既是产教深度融合的体现与要求,也是产业学院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积极探索产教资源要素的效益转化,让社会各方主体看到投资职业教育的收益回报,才能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投入产业学院建设,并采取实际行动支持职业教育事业,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实现校企相互支撑、相互成就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卢坤建,周红莉,李作为.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7(23):14-17.

[2]张玉琼,赵争东.新时期高职院校外聘教师激励机制建构——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0(1):55-67.

[3]吴显嵘.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机理及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9):5-11.

[4]李雪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J].劳动保障世界,2013(11):29.

[5]朱军,张文忠.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数字出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探究[J].科技和产业,2020(9):88-91.

作者简介:

朱军(1976—),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男,博士,“高等职业学校数字出版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数字出版;

张文忠(1964—),男,教授,“高等职业学校数字出版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专家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语言文字规范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