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明解群20151102课中记录
蒙童稚子求学,果行育德以教——《蒙》卦卦辞的哲理意义
时间:2015年11月02日22:00-22:30
导读老师:刘震(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刘增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
主持人:温海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课程秘书:黄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硕士生)
导师简介:
刘震,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就读于山东大学,获得中国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开设《周易概论》等课程,曾受邀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孔子学院总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等国内外学术机构开设周易专题讲座。主张《易》学为中国文明的起源,以儒道并举的视野审视《周易》早期文本,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本互证来还原《易》学史。在《周易》与古代筮法,《周易》象数史及《周易》与出土文献等领域多有建树,先后在《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等国内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刘增光,中国人民大学与比利时根特大学联合培养双学位博士,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根特大学东方语言与文化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孔子研究院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兴趣为儒家思想,尤其是《孝经》学研究与宋明理学研究。出版专著《晚明<孝经>学研究》,出版译著《<道德经>的哲学》,主要论文有《从良知学到<孝经>学——阳明心学发展的一个侧面》、《朱熹<孝经>学探微三题》、《<古文孝经孔传>为伪新证——以<孔传>与<管子>关系之揭示为基础》等。
21:55:19 刘琴宜:(吟唱《蒙》卦卦辞、彖辞、象辞)
21:58:01 刘震:@刘琴宜 此为乐教。
21:58:02 温海明:谢谢刘老师!欢迎两位刘老师开讲!
21:58:40 刘震:很高兴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些管见。我想我的解读先从《序卦》开始。《序卦》:“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第一个“蒙”是通假字,通“萌”,萌在此有幼稚的含义,与最后的“稚”是相呼应的,因此,在《序卦》之中,《蒙》卦突出的是一个幼稚的含义。所以《周易》是讲“卖萌”的[呲牙]。
22:01:18 孙纯明:刘老师就好萌~
22:01:38 张悦“蒙”我认为是蒙蔽的意思,萌这个字我一直以为网络词汇,受教了!
22:02:11 刘震:既然是幼稚,自然就要受教,所以蒙的主体是讲教育。蒙蔽算是从蒙引申的含义。
22:02:39 刘增光:刘老师,您主讲,我想到什么再说吧。
22:03:07 温海明:蒙有解蔽,启蒙之意。
22:03:34 刘震:需要教育引导使其成熟。
22:03:37 张悦:@刘震 老师见解独到,我保留意见。
22:04:08 刘增光:补充一点,《方言》说:“蒙,萌也。”
22:04:20 刘震:《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传统白话:并非我要求童蒙之人向我学习,而是童蒙之人自觉乐于向我学习。这里的“我”,古人多数解读为“教师”的含义。
22:06:27 刘增光:“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可证“非我求童蒙”之意。王弼和孔颖达都将蒙解释为“蒙昧”。但是这种讲法很可能是有问题的。蒙可解为蒙稚,之所以说蒙不是蒙昧,而是蒙稚,就是因为,每个人都内在地拥有那种去学习、去求师问道、和认识天道的自觉,而不是“人之初,性本昧”。
22:06:34 温海明: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07:01 刘震:但是因为后面还有占筮的内容,因此,我们也可以将“我”理解为“天道”。
22:07:05 刘增光:同意啊,“我”多数都解为是开蒙者、老师。
22:07:35 刘震:在这样的语境之下,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为:“天道”不会自觉地彰显以启发民智,而是需要多种形式去学习与认识“天道”之所在。
22:07:47 刘增光:“天道”[強]
22:08:41 刘震:在此,我个人认为“占筮”是古代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并非我们当今社会理解的那般内容。
22:08:55 王力飞:我感觉“我”是长者,是家长,是从爻辞内容判断的。
22:09:49 刘增光:说“我”是长者,也未尝不可。 开蒙者相较于蒙者来说就是老师,这个开蒙者可以是长者,可以是家长,还可以是其他人。
22:11:33 刘震:“我”肯定有多重理解,完全就看你对于教育的理解。教育中的施教者即可为“我”。
22:12:20 刘增光:同意刘老师的说法。
22:12:37 刘震:“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此处的告,帛书为“吉”,所以白话之下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之中有所不同。今本的含义大致如下:初次占筮会得到较为准确的信息,反复(就一件事情)占问则是一种亵渎天象的行为,既然已经亵渎,就难以获得上天的认可,也就难有明确的结果。帛书的含义大致如下:初次占筮是吉祥的,(就一个问题)反复占筮是亵渎性的行为,亵渎神灵是不吉利的。帛书与今本二者的区别主要就在于对于反复占问后的亵渎定罪不一,今本认为这样只是难以获得准确信息,而帛书则直接将这样的亵渎性行为与凶险联系到一起。
22:13:43 温海明:占筮结果有其客观性。
22:14:23 张悦:“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适用于所有占筮。
22:15:16 刘增光:@刘震 帛书的卦辞与今本有不同么?
22:15:46 刘震:就是告字与吉字的区别。
22:16:16 刘增光:哦,明白了。
22:16:31 刘震:在这里,我想申明一点是:占筮也是古代的一种学习模式,在周代之前的占筮是完全意义上的求问天意,其中并没有太多涉及人伦的部分,而在周代之后的占筮,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言的《周易》之中,则加入了“以德配天”的因素。这就好比我们的三好生,总是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性在此有了重要作用。
22:17:52 王力飞:“利贞”和“筮”相遇了,不会再翻译成利于占卜或者利于遵守正道了吧?
22:19:01 刘震:贞本身确实有占筮的意思,但此处我理解为尊重占筮的形式。
22:19:02 邓洪波:@刘震 所以对《周易》有一种评价:哲思之源头、巫术之残余。
22:19:36 刘增光:补个与蒙卦此处相关的经典的证据,《诗经》:“我龟既厌,不我告犹”。 所以,我感觉,这里写作“告”的可能性大些。
22:19:38 刘震:事实上,我们对于巫术有所偏见。
22:20:41 张悦:@邓洪波 我认为学《易》不能不学占筮,“一阴一阳之谓道”。分义理和象术两派就有问题。
22:20:53 刘震:占筮是我们早期的模型思维的体现,其通过模拟自然而推导事物,从本质上讲与我们今天的所谓科学理念相当一致。只是当时的因素较为粗糙而已。
22:20:57 邓洪波:@刘震 同意您的看法。
22:21:02 王力飞:同意,古代的史官和卜官绝对是社会精英。
22:21:07 刘增光:刘老师所言甚是,今天刚看到饶宗颐有一篇文章就是关于重新认识巫术。
22:21:57 张悦:我曾经和一个澳大利亚人聊天,他告诉我《周易》比塔罗牌有意思,我第一次感到国学的魅力。
22:22:03 温海明:占卜的理论和实践是学易的重要一课。
22:22:07 徐治道:关于周易的帛书《要》也非常值得重视:“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
22:22:21 王力飞:古人在占卜中发现了道理,大传从《周易》中发现了哲理。
22:22:54 刘震:《彖传》的内容是先象而后理,“山下有险”指的是《蒙》卦卦象上卦是艮,象征山,下卦是坎,象征险。险而止也是在讲卦象。《彖传》认为如果想要实现所谓的“亨”,则必然需要时中,这里的时实际是时空两重含义,中则读为“zhòng”,指向时空之中合理的位置。《周易》认为只有我们的行为在时间上与空间中都是合理恰当的,才能实现所谓“亨”,亨所注重的“有序”不是指的事物有序,而是指的我们的行为合乎自然之理序,因为自然的理序是客观的,我们虽然有主观的能动性,但是因为我们人力的有限,我们面对自然理序只能顺从。
22:24:37 王力飞:“中”的解法太精当了!
22:25:20 刘增光:此处断句有两种,一种为“以亨行时中也”,一种为“以亨行,时中也。……志应也……圣功也。”诸位觉得哪个顺?
22:25:29 刘震:“志应”,古人解读为多与老师教导学生相关,认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前提是与老师志向应合。但是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解释成为“应”的是天道,因为如果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应和,那么这样的应和力量显然有限,而且范围也是比较小的,毕竟即使是关系密切的师生,也会有意见分歧,再伟大的导师,也必然不是十全十美的。而如果我们求取相应的对象是“天道”则完全不同,天道是完美的,是全能的,更是我们终身学习与进步的对象,这与《周易》所提倡的“日新盛德”有着紧密的联系。也与下面《大象》传之中的“果行育德”想关联。
22:26:32 刘增光:孔子说“十有五而志于学”,古人最重立志。师道就是天道在人间的体现, 如孔子是万圣师表。
22:27:46 刘震:我个人认为《蒙》卦讲的是教育,但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其包含了自我成长,这大概是教育之中的最终目的。
22:28:09 刘增光:“我”是师,渎神而不告,其背后就是作为师的“我”是通于神,同于天道的。
22:28:25 刘震:“刚中”,是与“时中”相对应的,如果说时中是指明方向,那么刚中则是强调了在这样的方向上面的坚持,也就是你不仅要有正确合适的行为,更要能够坚持这样的一种行为,才可以实现真正的“中”,中国哲学所讲的“体悟”就在于坚持正道。
22:29:29 邓洪波:乾元滋始,坤元滋生,屯蒙滋教。
22:29:33 王力飞:我一直以为“中”不是指二、五爻。
22:30:08 刘震:中不是仅仅指向二五,这是肯定的。我再讲一下“果行”就结束,大家可以讨论。所谓“果行”,传统解释为“果断行动”,但是,我在此认为果行之果并非这样的一个含义。首先,在《清华简》之中有一篇命名为“果”,《周礼》之中有曰:“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与,四曰谋,五曰果,六曰至,七曰雨,八曰廖。”其中“果”与“至”等几个皆出现在《清华简》之中,可见“果”与占筮相关。因此,我们可以在此将“果行”理解为“按照占筮而行动”,因此这就与我们前面所讲的依据天道而行动相一致。
22:32:49 刘增光:[強]刘老师用了最新的资料。
22:33:01 刘震:占筮实际是古代的一种学习手段与模式,如果我们今天将其视为迷信,实在是对于传统占筮的一种误读。剩下的时间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和《蒙》卦相关可以,无关也可以。
22:33:59 温海明:感谢两位刘老师的精彩讲授!下面请大家讨论。
22:34:23 王力飞:传统占筮也无可厚非,毕竟当时就那种情况,和认知水平有关。
22:34:53 刘震:实际我们到今天也没有完全搞清楚为什么占筮能够灵验,其实就和我们认识世界的方略有关
22:35:33 温海明:@刘震 这是一个好问题。
22:35:41 王力飞:实际上,卜官缔造、传承了中华文化。卜官虽然推天意,其实是按照规律解人事。
22:37:28 刘震:你说的是周代之后,周代之前的解读方法是基本以自然为主导,基本不涉及人,所以在《左传》之中,职业术士与王公贵族往往意见相左。
22:38:10 王力飞:当《大传》从哲学的角度看问题后,占卜就慢慢没落了。
22:39:31 刘增光:占卜的衰落与先秦整个文化的发展有关系,并非单纯的是因为《大传》。
22:39:39 王力飞:刘老师,我感觉形成《周易》的过程,就是道理整理的过程。
22:39:41 刘震:实际《周易》给出了一个方向:简易。正是简,所以能够匹配万物。孔子整体的一个态势就是把人从天之下解放出来,《易传》的思维也有这样的倾向。
22:41:25 王力飞:同意。孔子说占卜七十当,三十不当,所以才更为看重义理的。《左》、《国》中也有很多事例说占卜的局限。
22:41:44 刘震:那是说的他自己,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因为孔子认为周文化之下的占筮与遵循天命是殊途同归的,所以,你执着于占筮这样的形式无意义,我们只要把握天命,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何必需要占筮呢?
22:43:41 王力飞:孔子和卜官同途殊归。《春秋》确实这样,更看重自我。我看重和谐,看重人、事、文化不能超越历史客观条件而卓然存在。
22:45:23 刘震:但是孔子自己也担心自己的“异说”不被人所接受,故而说“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在儒家是视野之下,命是成败,义是是非,何去何从,请君择之。
22:47:36 刘增光:刘老师,你引用了清华简的内容,不知道您觉得“果行”的其他可能解释是什么?就是和清华简这个能联系起来的解释,其他的,如您所说基本都是以果决做解。
22:50:32 刘震:@刘增光 清华简之中的“果”是一个篇名,但是出现在“筮法篇”之中,因此我们理解“果”是与占筮相关的。
22:51:02 刘增光:孔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所以果行的解释我总是有疑惑。 孔颖达的解释中也能明显看出他是有疑惑的。
22:51:40 刘震:你说的果,我倒是认为有果决之意。
22:53:07 刘增光:哦,我再琢磨琢磨。谢谢!
22:53:35 王力飞:每晚都意犹未尽。
22:54:00 刘震:好的,我们今天的讨论先到这里,明天我们探讨初爻。
22:54:25 温海明:谢谢两位刘老师的经常讲解和解答!
22:55:14 刘震:温老师,客气了,算是抛砖引玉,学聚问辩吧。
22:56:18 刘增光:希望与诸位共学以适道!
(整理:王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硕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