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郧西县的一个小村子里,这里风景秀丽、依山傍水,住着很多勤劳朴实的村民。
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不过他们每年都要上山祭祖,因为这是祖上留下来的传统。
20世纪末,村民李洪领和族人们一起祭拜祖先,打扫时意外发现了几卷200多年前的古书,揭秘了全村村民姓“李”的谜题。
书上写有“恪”字,并有“江西建昌磨刀李氏”的字样。
村民们欢呼雀跃,原来,他们都是唐代皇族的后裔,李恪是第一世的老祖宗。
而李恪一直在长安,为何他的后人会辗转迁徙到江西建昌和湖北十堰?
意外找到一族谱,解密全村祖宗身份
20多年前,湖北十堰郧西县土门镇麦峪河村,住着200多号人,村民们全都姓李,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
每到逢年过节,村民们都要祭祀活动,在小村庄的祠堂里放上供品燃上香。
村民无论男女老少,都要整齐地排着队祭拜祖先。
村民李洪领在祭祀典礼结束打扫祠堂时,在祠堂的角落里发现一个布满厚厚灰尘的箱子。
打开箱子后,他发现了几本破烂的册子。
村民们纷纷围过来翻看,几卷册子已有些年代,土黄色的封面有的地方已呈絮状,仿佛吹弹可破。
翻开其中一本封面后,内页还有斑驳的痕迹,不过里面的文字清晰可见。
第一页中,写有“江西建昌磨刀李氏宗谱世系”的目录,还打上了简约的表格,表格第一栏写有第一世“恪”。
村民们觉得这几卷册子不一般,可能是文物。
历史上,李世民的儿子李恪可是个大人物,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声名显赫。
短短几天,村民们发现皇族文物的消息传到了专家的耳朵里,引来了文物专家的关注。
经专家们研究,这几卷册子是《李氏家谱》,编纂于1799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这族谱是用来记录家族史的,便于子孙后代追根溯源。
族谱第一卷中,包括了很多内容,有谱序、主修序、纂修序、李氏源流总记、还有《永乐大典》主持解缙撰写的《仙李蟠根族谱序》。
内页印有祖山图、祠堂图、以及26条家规和28篇“名人录”,即有声望族人小传、谱系等等。
家谱揭秘千年传奇
李氏家谱的第二卷《江西建昌磨刀李氏宗谱世系》中记录,第一世为李恪,族谱印证了小村庄里的村民,都是大唐皇室李恪这一脉的后裔。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而悲剧的色彩。
三皇子李恪能文能武,唐太宗很喜欢他,称赞他“英明果敢”,和自己的性格很相似。
唐太宗对李恪很关注,曾给李恪写了家书《诫吴王恪书》,入选了历代帝王家训经典。
唐太宗一边教育儿子,一边传递着父爱。
但帝王的父爱太危险,这让李恪引火烧身。
李恪的母亲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李恪的身上融合了唐隋两朝的血脉,他的身世注定当不了皇帝。
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和李泰明争暗斗谋储君之位,两人都被惩罚,替补上位的李治年幼。
唐太宗怕他守不住国家,想立李恪为太子,却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其中反应最强烈的,是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对李恪很忌惮,时常想着给他致命一击。
李治继位后第四年,长孙无忌利用“房遗爱谋反案”大作文章,房遗爱为了自保在长孙无忌的授意下,诬告李恪也参与了谋反。
谋反是死罪,李恪百口莫辨,连皇帝李治都救不了他。
李治哭着说:“吴王是我的兄长,我想赦免他的罪,可以吗?”但却遭到群臣的反对。
公元653年,年仅34岁的李恪被赐死并废为庶人,四个儿子也被流放。
多年以后,李恪这一脉一直起起伏伏。
到了李恪十一世孙李衟这一代,又重新光宗耀祖,回到了宫廷之中。
磨刀始祖蛰伏小山村
李恪的十一世孙李衟(音道)是个大人物,曾被唐昭宗李晔重用,当上了太子太傅。
公元904年,当时的皇帝唐昭宗被权臣朱温控制,无奈迁都于洛阳。
中途到了挟州时,朱温就把唐昭宗的200多名卫兵杀害了。
唐昭宗深知大难来临,为了不让李唐宗室遭受灭顶之灾,他召集了几个亲信大臣,对大臣说:
“朕与诸卿,皆李氏血脉,此去洛阳,恐难保全。念大唐列祖列宗之传嗣,卿等不必随侍,可各自逃生,以保李氏血脉而期来日……”
这时李衟父子也在其中,听了唐昭宗的话,无不潸然泪下。
一行人途经陕西华县时,唐昭宗让李衟等人逃走。
李衟冷静地跟唐昭宗辞了官,并带领李术、李衍堂兄弟和宗亲们去逃难。
李衟和族人带上了大唐皇族谱牒,从陕西一路南下,来到了江西建昌(今永修)的磨刀村,定居了下来。
磨刀村是一个好地方,此处依山傍水、风景秀美。
周围有层峦叠嶂的小山峰,传说关羽曾在此地专门磨他的青龙偃月刀,那块磨刀石就在磨刀村前的水塘边。
这个小村庄地方偏僻,易守难攻,李衟就带领族人们在此处修身养息。
李衟逃亡的那一年,唐昭宗就被朱温杀害了,留在京都的李氏族人也被残害地所剩无几。
几年后唐朝覆灭,朱温建立了后梁,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后梁总共存在了16年,这些年里,朱温父子几乎杀红了眼。
除了自相残杀之外,两人一直没有放松对大唐皇族的追杀,全国各地鹰犬遍布。
李衟到了永修后,得到了黄师祖家的庇护。
黄师祖和李师母乐善好施,对李唐宗室很同情,李衟扮作李师母娘家侄儿,大家都称呼他为“李三郎”。
黄师祖和李师母冒着灭门之罪,用身家性命保护李衟和族人的安全,让他们平稳地度过了惊涛骇浪的16年。
李衟一脉在小山村里忍辱负重,仍想着光复唐室,李衟教育子孙学文习武,族人们在村口的大岩石上磨刀磨剑,在磨刀村蛰伏了很多年。
公元912年,朱温被亲儿子朱友珪杀害,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朱温死后,后梁灭亡,李衟和族人们才获得喘息之机,并开始抛头露面。
在《李氏家谱》的第二卷中,记录了第一世李恪到十一世李衟父子的情况。
李衟这一脉在江西永修的磨刀村扎根了下来,并繁衍生息、开枝散叶。
在永修县的各个地方,分布着很多李氏的小村庄,几乎都是李衟的后人。
李衟死后,四个儿子为他修建了墓地。
四个儿子中,数李辂最有出息,他曾于梁灭亡后的后晋时期,在湖南平江做过县令。
磨刀李氏的千年足迹
《李氏家谱》第三卷《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湖×世系》,记录了李衟四个儿子的情况。
次子李辕和三子李軿留在了磨刀村守护父亲创下的基业,长子李轩和李辂,则去了江西武宁。
其中,李辂又生下五个儿子,磨刀李家族更加欣欣向荣、枝繁叶茂。
李辂死后,被葬在“飞天凤”的地方。
到了宋朝建炎年间,即公元1129年,左司郎中李公懋主持了磨刀李的第一份族谱《蟠根祠李氏族谱》,追溯吴王李恪至太子太傅李衟。
此后李氏子孙迁往全国各地,都将族谱随身携带,以铭记先祖恩德。
公元1440年,李恪后人第32世孙李庚松三个儿子外迁到湖北。
李辛七到了荆州,李辛九迁往黄州,李辛十则在武昌府蒲圻县丰潭绣球山下定居。
《李氏家谱》第四卷《湖北武昌府蒲圻县官田世系》中,记录了李辛十的十四世孙李理连的情况。
李理连在乾隆年间,带着三个儿子迁徙到郧西县土门保麦峪河黑沟口(今郧西县土门镇麦峪河村)。
至此,从李恪到李理连的迁徙足迹清晰明了。
李理连的三个儿子李长安、李长宁和李长宝这一派在麦峪河村定居后,200年来形成了几百人的大家族。
李氏文化渊远流长
江西磨刀李氏派系传承了多个分支,湖北十堰郧西县的麦峪河村的家族只是其中一个细小分支。
磨刀李氏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先辈的谆谆教导。
文化是家族繁衍的关键,《李氏家谱》记录了祖先清晰的时间线,也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6年4月,李洪领先生将珍藏20多年的四卷《李氏家谱》送到了湖北十堰市的档案馆,交由档案馆妥善保存。
《李氏家谱》经过了几百年的岁月洗礼,躲过了无数次的战乱侵袭。
虽然书卷上留下了斑驳的岁月痕迹,但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李氏家谱种类非常多,光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连美国犹他州谱学会也保存有115种,民间收藏的更是数量惊人。
但明清时期的家谱很珍贵,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中,李氏的传说经历了4000年。
自李渊创唐朝辉煌盛世近300年以来,李氏皇族几经荣辱沉浮。
在家族生死攸关之时,李衟携命脉迁徙,身负家族复兴的重任,让李氏皇族血脉得以保存。
李衟被后人尊为中华磨刀李的始祖,江西永修也成了李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2017年4月4日是清明节,磨刀村“仙李蟠根祠”进行封金顶仪式。
数千名来自湖北、湖南、上海、贵州、云南等地的磨刀李氏后裔,参加了封顶仪式。
祠堂顶部插上了彩旗,祠堂前拉满了红色条幅,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
红色的氢气球飘扬在半空中,祠堂前的条幅上写有“仙李蟠根深叶茂一棵李,郁林结果硕枝繁万片林”的对联。
每年的农历9月23日,是磨刀李始祖李衟的诞辰,磨刀村都会举行祭祀大典。
海内外的磨刀李氏后裔千余人会进来祭拜,缅怀先祖之恩德,为子孙祈福。
李氏宗亲们身穿唐装在先祖李衟墓前参拜,只见“磨刀励志、勿忘国殇”刻于墓碑上,以警醒后人传承优良家风,厉精图治、团结互助。
这种习俗已延续千年,成了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如今江西磨刀李后人约有500多万,全球有1亿多李姓后代,李姓也成为中华第一大姓,可谓冠绝全球。
江山自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磨刀李氏是一个团结的大家族,用自强不息的“磨刀”精神,让李氏文化源远流长,绵延千年而生生不息。
参考资料:
十堰市档案局:征集嘉庆年间《李氏家谱》进馆 2016-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