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县志全文(南县部分地名释源)(1)

南县政府大院

汝南县志全文(南县部分地名释源)(2)

德昌公园

汝南县志全文(南县部分地名释源)(3)

茅草街大桥

1.南县的来历

南县于1895年建治时,称南洲厅。1860年后,被洞庭湖淹没的华容县西乡及湘阴、沅江、岳阳、安乡交界处,在藕池河冲击泥沙淤积下,逐出水面成洲,人群渐至垦复,又远豪聚党群居于乌嘴南岸,称曰南洲。后厅治迁九都,1913年撤南洲厅改设南洲县。1914年更名南县至今。

2.九都山的由来

九都山位于今南县南洲镇。九都山原名宋田山,因宋朝时土著垦山为田耕种。至明时,此地为华容第九都,故称九都山,1982年原县城关镇更名南洲镇,后九都山乡与镇合并,仍称南洲镇。境内有德昌公园,为全国33位军事家之一段德昌的故乡。段德昌于1927年冬曾在此介绍彭德怀加入中国共产党。

3.浪拔湖名称的传说

南县浪拔湖镇在县城南洲镇西北8公里处。此地明朝时已从湖水中淤积成洲,因其地形当初形似一条奔跑的大狼,又《诗经·豳 风》有“‘狼跋’其胡,载 其尾”,称狼跋湖。又传楚王曾携后乘舟过此,遇风浪难进,拔簪止浪,遂称浪泊湖。流传最多的一说为:南宋时岳飞征剿杨幺义军乘舟在此遇险,遂拔剑止浪,故称浪拔湖。1930年10月,贺龙在此成立县苏维埃二区政府,大批青年参加红军。“洞庭歌王”潘之美为该乡土生土长的农民歌手。此处诞生了一批民歌手,亦为著名的民歌之乡。

4.牧鹿湖的来历

南县牧鹿湖处在浪拔湖镇哑巴渡处,今属浪拔湖镇管辖。旧志云:岳飞渡湖在此蒙难,称穆难湖(因岳飞又称岳武穆)。另一说,是清末石首县有一牧鹿场,因邻近此地,又青草茂盛,故常有人牧鹿至此,后人称此为牧鹿湖。

5.南洲镇的由来

南县南洲镇在1897年时,南洲厅治从乌嘴迁此,1935年称九都山镇,1952年改称城关镇,1982年更名为南洲镇。南洲一名的由来,除了当时建厅治之地居乌嘴南岸外,又有洲起九都山之南之意,故名南洲,直到此地繁华建镇,此名更振。毛泽东1921年春夏之交来此考察国民教育,曾在县劝学所所长严世杰陪同下与就读于县城的革命青年段德昌相会。

6.中鱼口的形成

南县中鱼口,位于南洲镇南14公里的沱江岸畔。原来清末时,此地两侧有菱角湖水流入沱江,渔民常来此捕鱼,称鱼口。后捕鱼之处扩大,遂有上鱼口、下鱼口等之分。此地居民,便据地所处之位,称中鱼口。

7.游港的来历

南县游港原驻有游港乡政府,今撤乡,其地拼入中鱼口乡。此地清朝时,因藕池河与疏河之间有三条小水港相通,初称“流港”,后聚落形成,居民渐多,居上流港与藕池河交汇处,故称上流港,后雅化为游港。爱国志士、中国公学校长姚洪业于1885年随父母迁至今南县游港乡上游港,后留学日本,1906年自沉于黄浦江。遗体与陈天华灵柩归葬长沙岳麓山,毛泽东曾回忆送葬二君为“惊天动地可纪的一桩事”。

8.三仙湖的来由

南县三仙湖镇,在县城西南24公里的沱江西岸。此地相传,古时有三位俏丽仙姑在此呼风唤雨,为民驱灾除病,并五谷丰登,深受人们赞美。后仙姑上天归去,人们遂于此建庙敬奉,是谓三仙湖。又传,有三条溪水经此流入湖,后称此为三溪湖,因民间风俗称福、禄、寿三星为三仙,故演化为三仙湖。著名作家蒋牧良曾在此兼职党委副书记,并写有大量作品。

9.下柴市的来历

南县下柴市,今属三仙湖镇,距县城西南24公里,居藕池河中支东岸。清末时,此地有两个运输芦苇柴草的码头,称上、下柴码头,后成集市,下柴码头日渐繁华,故称下柴市。

10.茅草街的形成

南县茅草街镇,居县境南端,离县城西南36公里,位于澧水、沱江和藕池河中支汇合处。民国初年,此地岸畔多建茅草之屋,上世纪20年代形成集市,因岸畔茅舍民房成街对居,故称此地为茅草街。1960年建镇,又称茅草街镇。

11.八百弓的来历

南县八百弓,居县城西南28公里之沱江东岸。相传,清光绪年间,垦民围垦丈量土地,从同仁垸至此长约800弓,故称此地为八百弓。后此地经济发达,文化兴盛,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此地成为全国先进文化单位。今并入茅草街镇。

12.华阁的由来

南县华阁,距县城东南25公里之藕池河东支南岸。清末,此地因淫雨连绵,江河洪水沿湖子口河涌入光复湖而成灾。当地农民在湖子口河西岸开挖一口,导洪水流向西南注入大通湖。此后,此地在新、老两河之间淤成一片菱形洲地,其北端似一个锐角,故人称为“划角”,后居民聚此,屋阁如云,形成集市,故雅化称华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的典型。邓汉民少将为华阁人。

13.河口的形成

南县河口,在县城东南,与大通湖区接壤。上世纪20年代,原湖子口河从河口地方南涌后,冲开一条新河,使原河西岸留下一个哑河之口。不久,湖南省湖洲管理处张贴布告,称此地为“哑河埠”,后人们改称此地为哑河口,并简称河口。原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副主任吴向东为河口人。河口已经并入华阁镇。

14.明山头的来历

南县明山头在县城东南15公里藕池河东支南岸,高约海拔78米。明山,取南方阳明之义,又形似麟山,“麟”、“明”近音,故称明山。山原有明代景泰元年出生的成化进士王俨,官至户部左侍郎,正德元年告老还乡,于麓建有“明山草堂”。宋时太学博士、诗人陈与义与高宗南渡时,避乱洞庭,过君山、泊宋田,五月初五移舟明山,写有《忆秦娥》词。南洲厅首任通判陈国仲,为山巅洞庭古庙书楹联云:八百里洞庭安在?叹沧海已非,翻装成垄稻云黄,烟村树绿;两三间古庙犹存,幸湖山无恙,独不见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中曾葬有明户部左侍郎程万里之墓。程致仕归乡明山,建柳堂书屋,并书“三杯薄酒寻常醉,一榻清风自在眠"。后墓迁德昌公园内。

15.乌嘴的由来

南县乌嘴在县城东南10公里。昔有乌姓居此,得名乌家嘴,后简作乌嘴,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南洲厅治署初建时驻此。两年后移驻九都山。乌嘴为南县仅有的乡,其他乡均已改镇。

16.荷花嘴的形成

南县荷花嘴在县城西南9公里藕池河中支东岸,已并入南洲镇。据载,清代中叶,此地多湖堰,盛植藕莲,人称荷花堰。清咸丰年间,藕池中支形成,荷花堰淤没成河畔之嘴,故称荷花嘴。著名作家谢璞曾在此写成《珍珠赋》一文。

17.麻河口的来历

南县麻河口位于县城西南16.5公里的藕池河西支左岸。此地古有麻河,发源于常德,上承羌口河,西流折转东南至麻河口入洞庭湖,故称麻河口。又因往来要津,渔民在此挂麻壕,亦称麻壕口。国民党中常委黄少谷出生于此。彭德怀曾带兵驻此。

18.北河口的由来

南县北河口位于县城西10公里藕池河中支西岸。因地当河口,位于大垸之北得名。此地昔为安乡八景之“洞庭春涨”。元塔彦晖、明金汝皋、清王之佐皆有《洞庭春涨》诗。清张明先在此古南平村写有《南平春霁》诗:“南天日日雨霁微,忽睹睛光百草晖。洼地二耘无卤莽,平田一望尽芳菲。晚风气蔼牛羊下,春水波生鲤鳜肥。好子趁时南亩饣盍 ,草堂清昼掩柴扉。”该地南湖已出土新石器时代文物,属大溪文化晚期的遗址,并有南郡作唐县遗址。已并入麻河口镇。

19.武圣宫的来历

南县武圣宫位于县城西南22.5公里淞澧洪道东岸。据传此地原有寺庙,曰武圣宫,为纪念关羽而建。又传,清末民初,此地有“烂五十弓”之名,后设邮局时雅化为“武圣宫”。故名。彭德怀曾带兵驻此。首任驻港部队司令刘镇武将军幼年时随父母从益阳迁此,成长斯。毛泽东解放初曾寄信南县武圣宫白蚌口表兄文家。

20.厂窖的形成

南县厂窖在县城西南29公里藕池河中支西岸。此地原为一深潭,又“深隈不竭,可藏鱼者,谓之窖”,后因此地形成集市,民众呼为赶场,遂演化为厂窖。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于1943年5月上、中旬在此屠杀我同胞3万余人,在此制造了仅次于南京大屠杀的全国第二大惨案。此地建有“厂窖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和“厂窖惨案纪念馆”及“警钟亭”,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1.青树嘴的由来

南县青树嘴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处。此地原为唐代古洪沾洲,系岳州府去常德府必经之路。因洲上有古庙旁数十株大树,航船来往可见,呼为青树嘴。洞庭古庙最早建于此处。曾同曾三一起闹革命,后于1929年牺牲于长沙浏阳门外的革命烈士卜息园是该地人。他曾有《感时》诗云:“春来秋去耐缠绵,花落花开断复连。旧迹已凭潮洗尽,新生应共铁犹坚。笑看夸父曾追日,忍见娲娘更补天。乱世是非原未定,莫将成败论当年”。

22.寄山的传说

南县华阁东陲有一小山,名寄山。传说,古代八百里洞庭湖,水涨周遭,浮峙如寄,故名。又传:秦始皇修长城,有烈女孟姜女哭倒长城。秦皇按仙人点拨,执青龙鞭赶山,因一日雄鸡唱晓,神力逝去,故将山寄此,后人称此山为寄山。清陶澍泛舟至此,写下《夜泊寄山》诗云:“湖傍华容迥,停舟夜杳冥。岸歌惟上月,山小不分星。楝树鸦声乱,掀涛唇气腥。岳阳旧游处,仙笛尚遥听”。今此山为茶场。

23.三郎城的来历

南县南洲镇三郎城遗址,位于大郎城、丁家城境内,明万历《华容县志》载:“三郎城,相传元宋湖寇所筑。”又传:宋杨幺于宋田山南端临湖之滨修筑三城堡,以作保护据点的屏障。因按三城工程大小方位而称大郎城、二郎城、三郎城,故总称为三郎城。今常有铁铸炮弹和铁锏、箭簇等兵器出土。实为千年古村之所。

24.洗马池的传说

今洗马池为南洲镇的一片渔池。《南县乡土笔记》载:“洗马池,在县城南,蕞尔小池,面积约一二里。相传岳飞驻军洗马之所。后世无亭台榭之点缀,亦无诗人咏欢感怀之雅著,仅见绿杨青青,饱沃眼福而已。”民国时县内名士段毓云有《题洗马池》诗:“武穆精忠事尽搜,池名洗马亦风流。绿杨芳草思遗迹,犹是千年水一沤。”

 25.赤松亭的由来

赤松亭在南县县城东北隅,原是洞庭水上道观,亦称赤沙亭、赤亭。最早见于《梁书》、《北史》:“梁简文帝大宝二年(公元551年)梁湘东王遣胡僧佑、陆法和擒侯景将任约于赤沙亭。”因亭近赤沙湖,故名赤亭、赤沙亭,后俗呼为赤松亭。此原为古华容十景之一。汉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曾写诗“悠悠澹澧口,下会赤沙湖”。李白曾游洞庭,写道:“日隐西赤沙,月明东城草”。杜甫游洞庭水上道观后,写有《寄韩谏议法》诗,游麓山时又写有“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句。明宣德壬子举人李嶲《赤亭遗此》诗云:“小亭构在碧湘湄,曾见三皇旧雨师。龙虎九还遗世去,羽翰万里驾风驰。天荒涧草埋苔径,地老林花落石池。遥想洞庭明月夜,飙车重到更题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