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评价刘备正史(历史人物曹操刘备等)(1)

民国初年,老派苏州话里还存有翘舌音。如今只有在郊区以及评弹艺人的口中还听得见翘舌音。评弹苏州话保留着老派苏州话的这个特点。实际上,评弹音中的翘舌音的分布同普通话是不一样的,平翘之分一般以常熟一带的典型老派吴语的分法为准。文白异读现象是吴语中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评弹的唱词中,由于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古代官话,所以文白异读比日常生活要多。许多日常生活中已经几乎不用的文读,在弹词中还有。另外,对于著名历史人物如像曹操刘备等人,他们说话要用所谓的“中州韵”,用的都是苏州官话,所以文读就更多了。从用词造句的角度来讲,评弹苏州话交替用苏白和官白,从而来适应不同人物身份的需要。评弹中说表也就是叙述描写的部分,一般都是用苏白来表述。

苏州的俗语,其中一部分是旧时从书场里流传出来的。如苏州闲话中常能听到的“乐惠”或“小乐惠(小乐胃)”一说。有些人喜欢每晚几两老酒、一碟花生几只鸡爪,优哉游哉品尝咂摸,自称“小乐胃”,意思是胃里快乐适意。延伸出去,也指那些会过小日子之人,每天去园林吃吃茶、湖畔钓钓鱼,称为“小乐惠”,有安逸享乐之意。其实,此词原应为苏州旧时书场里的行话“小落回”。以前书场的说书人,表演到中途,往往要“落一落书”,歇一歇擦把脸,品一口茶润润喉咙。听众也可松弛一下,下座来走动或上厕所。因一回书暂时中断十来分钟,未正式落书,故称为“小落回”。小落回后,场外听白书之人,就可堂而皇之地进场,立着听书,偶有空位还可坐坐,拾个“书屁股”,过过“小落回”之后的舒畅安逸之瘾。以前苏州人听书的较多,“小落回”的说法也慢慢流传到了民间,只是时间一长缠夹不清,便以讹传讹,弄得面目全非。《简明吴方言词典》还听音生文,将“小落回”写成了“小乐胃”,使人误解。

苏州俗语“出道”,亦源自评弹界的行话。苏州人把某孩子长大成人,能走上社会自立了,而且在外兜得转,称为“出道”。苏州评弹最早的行会组织,是清代王周士组织的光裕社。当年光裕社刻有一本艺人手册《出道录》,里面除制定行规外,还有道训、经验总结、前辈艺人说唱艺术评介等。书中有一项光裕社规定:“凡同业出道时,零贴三百文,领书本,待晚年终世,将书领丧费”。艺徒凡学习评弹须拜师,学业有成,自己开始独立跑码头,要办拜师酒,称为“出大道酒”,并交纳出道费,购买一本《出道录》,表示永记师门规矩。还有一俗语“起爆头”,是指事情正平稳正常地进行中,突然有人出来横插一杠。这也来自于评弹行话,说书人紧要关头突然惊堂木一拍,“哇——啊呀呀——”“起爆头”了,并且能与观众当时的情绪达成一种心理默契。“起爆头”过后,往往就要大落回了。说书先生在关键辰光,还喜欢“卖关子”来制造悬念,稍交待几句后就抱拳一拱:“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档或明日请早”来吊足观众胃口。“卖关子”流传到日常生活中,就是形容一些人,说话做事到要紧时,故意绕弯子兜圈子故弄玄虚。此外在评弹中,插科打诨的“摆噱头”,以及“拼档”、“跑码头”、“软档”等行话,也都传到了日常生活中成为俗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