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个家长聊,同样两个孩子,老大和老二相差了10岁,发现两个人的培养方式完全不同,老大之前啥都不用报,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么多兴趣班,不知道大家都要学习这么多。就短短10年时间,两个孩子有着截然不同的培养方式,她也纳闷儿到底是什么促成了现在的情形。

如果看父母年龄是80后、90后升级父母的进场,得到的讯息观念不同,觉得在考试之外要培养孩子的特长,挖掘孩子天赋,素质教育,也有一些人是受益者,有一个兴趣爱好,但高考也就是70年时间,三代人,路径自然也不同。

第一批高考是社会最顶尖的人,5%,第二批高考是社会前20%的人,第三批高考成了前50%的人,不仅是范围的扩大,还有人数和基数的扩大。5%的人的经验不断传导传导到全社会,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但最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发达,大家得到的资讯信息越来越多,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向往更好更优质教育资源,加上80后90后网络原著的存在,自然而然的就更容易接受理解这些,升级从渐进式发展的很快,资讯流动越快,观念更新普及就越快,原来少数人认可的大多数人逐步认可。

还有一个是资本的加持,市场化的结果,学校教育资源无法改变,结果校外培训林立,校外艺术培训作为新的赛场不断的进入,广告、砸钱、免费、线上线下各种场合重新塑造着家长的观念,天罗地网、无孔不入,不知不觉中被改变左右和影响着。

但优质的教育资源都是有限的,于是从比英语,到英语成为最基本的,然后在到体育、艺术,再到竞赛,一级一级一个一个成为新的共识,然后永远追求的是成为少部分人,拥有独特性。

于是看到现在是一种分化,看到一个博主的分享,就是现在全世界顶级的孩子比拼的是艺术、体育,那么多的国外私立学校那么昂贵的费用学的就是门槛很高,普通人、普通学校无法企及的项目,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孩子体育精神,意志力,不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运动员,就是一种高级阶层的隔离墙、防护带,壁垒,同时这些项目不仅是钱、圈层堆起来的,同时这些孩子不一定在学习上特别优秀,那么就要更改进入规则,变成体育艺术特长,同时也就是一种社交游戏,就像商业人士打高尔夫一样。

同时在各种团体运动中,从小有竞争、对抗,有比拼,合作,其实更接近于社会的真相和生存法则,一些现实场景的模拟,同时这些也带来了孩子们向部队生活一样,建立不了的深刻友谊,就像童子军一样,又是一种巩固的圈层,一种社交方式,感情友谊不同,从小就建立起来,就像大学的校友圈一样。但和竞技运动员单独训练是不同的。因为各个阶层学习的是不同的。

再回到国内,现实中,各个城市学习的因为经济的分化,也是不同的,除了考试都相同,路径也不同,在相同城市里,也能看到这种分化,不同类别的课程不仅是一个特长问题,还是一个筛选问题,无形中相同层次,家庭的人就筛选出来了。优质的机构、优质的老师、稀缺的课程就是这样的资源。

作为普通家长其实也有很大的差别,在报兴趣班的时候,有的人就确定让孩子小时候多接触一些,帮助选择培养兴趣爱好,为生活增加一些料,有的家长本身看到孩子升学的概率不大,也有一些获益的路径,从小规划就是艺术、体育特长路线,无论是以后走艺术生还是特长生早早规划了,还有一些家长,看到孩子本身的理科天赋,对其他的就不是很感冒,身边有人竞赛获益,那么就不要浪费那么多时间了,花时间在竞赛上投资收益更大。还有一些家长觉得有时间自己带孩子玩不用报班日常生活中自然中玩也挺好的,其实就是不同的想法。

但是大部分家长还是报着让孩子多一些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哪些理由支持呢,就是孩子从小的刺激很重要,有各个敏感期,头脑里有各种模块还没有被激发过,早期多体验,多刺激多样环境,那么这些就被激活过,那么哪怕是长大后想重新学习,也会感兴趣,小孩子阶段吸收比大人快,就像有人从小接触第二语言就像母语一样,大人不行,绘画也是如此,体育也是如此,就是童子功,从小来,长大后就难了。

其次从未来发展看待,未来人的分层,其实除了社会的分层还有一种是兴趣圈层,按照兴趣来的,打破了金字塔的结构,是一种平行的各种圈子的结构,那么对于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确实有益处。

现在呢,其实也很容易跟着报班、一是不了解孩子,二是没有规划、所以容易报很多班,有时候也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太多或者父母觉得好孩子不喜欢或者坚持不下来,对孩子也有一些反作用,而且时间有限,幼儿园阶段的试错阶段,小学时间有限,初中、高中更少,各个年龄阶段效果又不同,所以选择兴趣班确实是个技术活儿。

各种兴趣班的选择(兴趣班选择是个技术活儿)(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