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汉字20集免费(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1)

一、字形演变

“三”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由三横组成,每横都是表数符号。

学汉字20集免费(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2)

学汉字20集免费(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3)

金文写作:

学汉字20集免费(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4)

学汉字20集免费(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5)

小篆写作:

学汉字20集免费(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6)

学汉字20集免费(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7)

隶书写作:

学汉字20集免费(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8)

学汉字20集免费(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9)

楷书写作:

学汉字20集免费(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10)

学汉字20集免费(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11)

二、含义

甲骨文、金文字形都由三个横画或三个斜点会合构成。篆文、隶书、楷书一直延续至今,没有根本的改变。

三为指事字。本义是数目,二加一的和。《庄子·齐物论》曰:“二与一为三。”《广韵·谈韵》曰:“三,数名。”又表示序数第三。《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说文解字》曰:“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阳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史记·律书》曰:“数始於一,终於十,成於三。”

《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论断揭示了事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这个论断的形式与人们在原始思维时期对事物数量进行抽象和表达的初期阶段正相当:通过“道”这个理论,抽象出“一”的概念,由“一”抽象出“二”,由“二”抽象出“三”。在这一阶段,“三” 是最大的数词,被用来表示“众多”的数量,也就因而有了“多”的意义。《说文解字》曰:“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阳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史记·律书》曰:“数始於一,终於十,成於三。”“三”字蕴含了很多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其中。

《论语·公冶长》曰:“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刘宝楠正义:“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周语》曰:“人三为众,女三为粲,兽三为羣。”《仪礼·乡饮酒礼》曰:“拜受者三人”。郑玄注云:“言三人,则众宾多矣。”郑玄的意思是说,这里所谓的“三人”,实际是指“多人”,而不是仅有三人。再如《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的意思是:“我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不肯照顾我。”这里的“三岁”是指多年,并非是确指三年。《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后来,人们用“三过家门而不入”来表示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献身精神。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也是说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非确指。

古汉语数词“三”具有“多”的意义,这种语言现象也体现在古人的造字方法中,如森、淼、焱、骉、奔、卉、犇、羴、鱻、猋、麤等字,均表示某个事物比较多的意思。

就“三”实际上所代表的数量而言,它并非是个较大的数字,远远数量更大的“百”、“千”、“万”,但为什么用它表示“多”的意义呢?清代学者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作了这样的解释:古人在措辞表示事物数量的时候,凡是“一”、“二”所不能包括的数量,就用“三”来约略(笼统)地表示,以表明数量之多;凡是“三”所不能包括的数就用“九”来约略地表示,以表明数量极多。这是虚拟地表示数量,而不是实际地、确切地表示,不能拘泥于它们本身实际所代表的数量。

三、“三”的异体字

弎,战国文字中在“三”上追加“戈”或“弋”为繁形,其中加“弋”之形一直沿袭至汉代,后被淘汰。

叁作为三的大写。《广雅》曰:“參,三也。”后作“叁”。

学汉字20集免费(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