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各类应酬聚餐纷至沓来,除了共事同僚、合作伙伴间的“例行公事”外,老同学、老朋友间的聚会也令人应接不暇,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大家都烂时怎么做到自己不烂?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大家都烂时怎么做到自己不烂(饮而不烂为啥就这么难)

大家都烂时怎么做到自己不烂

年关将至,各类应酬聚餐纷至沓来,除了共事同僚、合作伙伴间的“例行公事”外,老同学、老朋友间的聚会也令人应接不暇。

节前聚会本是同事、朋友间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我们也不妨将它视为一个可以增进同事、亲友之间感情的特殊交流平台。客套寒暄之余聊聊家庭生活、工作事业,对影视剧作明星大腕评足论道,对历史文化时事热点侃侃而谈。加之几杯热酒下肚,平日的拘谨之感早已烟消云散。

本人虽一直将每年春节前一月视为“营养过剩期”,以示自戒,但往往因盛情难却,只有“舍身陪君子”。尽管早已熟知“素为主,荤辅之”的避重就轻之诀窍,但仍有一物始终令我敬而畏之、难以自拔,那便是酒!

酒,代表一种文化,而中国正是酒的故乡。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有其独特的地位。饮酒不仅是为口腹之乐,而是一种宣扬氛围,传递感情,表明心境的究极哲学方式。纵观华夏数千年历史,无数英雄豪杰、文人墨客皆寄情于酒,并乐此不疲。李太白举杯邀明月,苏东坡把酒问青天,曹孟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超脱旷达、自由洒脱、激烈奔放,先辈对酒之文化精神的推崇,似乎用任何词句来形容都不足为过。

客观地讲,酒的确是个好东西。但经过近现代各类新兴文化的不断影响,众多饮酒者本该有的胸怀雅兴早已被浓郁的世俗气息所取代,而酒本身除了为某些行为现象“背书背锅”外,甚至也成为分辨阶层地位的重要标识。酒驾被抓者,在痛哭流涕之余,也不忘对早已入肚的“罪魁祸首”痛批一番——“你这个害人的东西”。而在某些场合,“酒量”、“仕途”,两个看似牛头不对马嘴的词汇,放在一起也显得如此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如果哪天某位酒专家无比争气,评个科学院院士,中国股市的格局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暂且不谈品酒和烂酒之间有甚区别,仅是感觉被奉为“国酒”的茅台,距离我等普通百姓确是何等遥远。唯有借参加聚会婚宴之机领略“名酒”风范,小杯过喉,只觉翻江倒海,苦不堪言。但一想起诸多专家名士对茅台、五粮液等酒中极品从不吝惜赞美之词,顿时觉得羞愧难当。跟那些明明酒量一般,而又在酒肉朋友的鼓励下常玩“深水炸弹”的“亡命之徒”相比,我确实是太肤浅了,太胆怯了。自身修为不够,奈何?

本人现在很少看电视,因早在数年前就感觉各大电视台已养成在黄金档广告中插播各类节目的坏习惯。虽然本人对酒是一窍不通,但仅凭直觉感官,还是觉得在众多国产广告中就属酒广告拍得最好。用三个字概括,就是“高、大、上”。但在与90后、00后的跨代沟式交流中也隐隐发觉,“酒文化”已逐渐成为不少年青一代潜意识里“恶臭”的代名词。本就是无聊透顶的公式酒局,再加上自身实力不足,于是想着当年红军最擅长的经典游击战术,能躲一杯是一杯,但总有几位视力特别好的天生氛围组选手分分钟教你做人。本是价格不菲的酿造精华,还没来得及渗入血液让尔等体验何为飘飘欲仙,就伴着各类浆糊,从原路返回坠入装满屎尿的马桶。

也许还是自己想得太简单,总觉得“酒量好的就多喝,酒量差的就少喝,不能喝的就不喝”可以作为各大酒桌通行的游戏规则。酒文化的精髓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体现。人对了,氛围对了,在无任何强迫状态下小酌几杯,何尝不是一件快事呢。但现实终究是残酷的,哪怕心里一千个不情愿,也只能感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为你喝的不是酒,而是本不愿触及的虚情假意式的所谓人情世故。“饮而不烂”,为啥就这么难?对不胜酒力而又无法摆脱世间俗套的朋友,也只能说一句,“尽量少喝点吧,自己身体是要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