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而有水之处,必有桥的身影相伴。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古桥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其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与才能。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1)

卢沟桥

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上,联拱石桥。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元、明两代曾经修缮,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建。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一块,为“燕京八景”之一。桥全长212.2米,有11孔。各孔的 净跨径和矢高均不相等,边孔小、中孔逐渐增大。全桥有十个墩,宽度为5.3米至7.25米不等。桥面两侧筑有石栏,柱高1.40米,各柱头上刻有石狮,或蹲、或伏,或大抚小,或小抱大,共有485头。石柱间嵌石栏板,高85厘米,桥两端各有华表、御碑亭、碑刻等,桥畔两头还各筑有一座正方形的汉白玉碑亭,每根亭柱上的盘龙纹饰雕刻得极为精细。卢沟桥以其精美的石刻艺术享誉于世。芦沟桥久已闻名中外。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纪》一书中,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1937年七七事变在此发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本土的开始,芦沟桥因此成为有历史意义的纪念性建筑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2)

广济桥

广济桥:

潮州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市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始建于南宋 乾道六年(1170年),潮州 知军州事曾汪主持建西桥墩,于宝庆二年(1226)完成。绍兴元年(1194),知军州事沈崇禹主持东桥墩,到开禧二年(1206)完成。全桥历时57年建成,全长515米,分东西两段18墩,中间一段宽约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桥,只用小船摆渡,当时称济州桥。其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古为沟通韩江两岸的重要桥梁。为古代闽粤交通要道。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浮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3)

五亭桥

五亭桥:

五亭桥位于扬州瘦西湖畔,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驻扎在扬州的两淮盐运使高恒为了迎接乾隆帝南巡,开凿了从扬州城向西北直抵平山堂的莲花埂新河,并在莲性寺以北的湖面狭窄处建造了五亭桥,以便于南北通行。整个建筑造型别致,比例适当,把稳重大方和玲珑剔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桥含五亭,一亭居中,四翼各一亭,亭与亭之间回廊相连。中亭为重檐四角攒尖式,翼亭单檐,上有 宝顶,四角上翘,亭内吸顶上图案精美。桥基由十二块大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桥墩组成,共十五孔,总长五十五米。桥孔彼此相连,由桥外看去,每个洞外都有一幅不同的景物。每当晴夜的月满,每个洞内各衔一月,别具诗情画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4)

赵州桥

赵州桥:

赵州桥又叫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建于隋代大业年间(605年~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称“大石桥”。赵州桥是一座空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创造了世界之最。

赵州桥只用单孔石拱跨越洨河,石拱的跨度为37.7米,连南北桥堍,总共长50.82米。采取这样巨型跨度,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创举。更为高超绝伦的是,在大石拱的两肩上各砌两个小石拱,从而改变了过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传统建筑型式,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 "敞肩拱"的新式桥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发明。象赵州桥这样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桥。在世界上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独一无二的。在欧洲,公元14世纪时,法国泰克河上才出现类似的敝肩形的赛雷桥,比赵州桥晚了700多年,而且早在1809年这座桥就毁坏了。隋代著名石匠李春的杰出贡献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永放光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5)

安平桥

安平桥:

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是中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晋江安海镇和泉州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安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前后历经13年建成,明清两代均有修缮。目前的桥全长为 2070米,桥面宽3米至3.6米,以巨型石板铺架桥面,两侧设有栏杆。桥墩用长条石和方形石横纵叠砌筑法,呈四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三种形式,尚存 331座,状如长虹。长桥的两旁,有石塔和石雕佛像,其栏杆柱头雕刻着雌雄石狮与护桥将军石像。整座桥上面的东、西、中部分别设有五座凉亭,以供人休息,并配有菩萨像。两边水中建有对称方形石塔四座,圆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丰满慈善。中亭有两位护桥将军,高1.59至1.68米,头戴盔,身穿甲,手执剑,是宋代石雕艺术的精华。该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6)

程阳风雨桥

程阳风雨桥:

到广西不能不看民族风情,看民族风情不能不到柳州,苗族的节日、壮族的对歌、瑶族的舞蹈和侗族的建筑被誉为柳州民族风情“四绝”。程阳风雨桥就是典型的侗族建筑,其又叫永济桥,这座横跨林溪河的木石结构大桥,为石墩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主要由木料和石料建成,位于广西北部与湘黔两相接的三江县城古宜镇北面20公里砟林溪马安寨林溪河上,始建于1912年,历时12年。整座桥长77.6米,宽3.75米,高20米,桥下部分为青料石垒砌的二台三墩,桥墩为六面柱体,上下游均为尖形,迎水角 68度,桥中间部分为密布式悬臂托间柱支梁木质桥面,共19间桥廊;桥上部分为木质梁柱凿榫衡接构成重檐翘角,桥的两旁镶着栏杆,桥中有五座塔阁式桥亭。飞檐高翘,犹如羽翼舒展;桥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画,富丽堂皇。整座桥梁不用一钉一铆,大小条木,凿木相吻,以榫衔接。全部结构,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桥上两旁还设有长凳供人憩息。程阳桥是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7)

泸定铁索桥

泸定铁索桥:

泸定铁索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相传康熙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而御批修建此桥,并在桥头立御牌。泸定桥两岸的桥头古堡为汉族木结构古建筑,为中国独有。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1705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桥身由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系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铁索桥上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卫。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1961年,泸定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左右两边各2根,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总重量达21吨。底链上铺满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就13根链为一个整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8)

五音桥

五音桥:

五音桥位于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顺治帝孝陵神道上,此桥两侧装有方解石栏板126块,桥全长110.60米、宽9.1米,桥上有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块,两边安设有方解石栏板126块,每块栏板的形状和大小相同,如果顺着敲击,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是一座能发出音响的建筑物,包罗我国古代声乐中宫、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称此为“五音桥”。敲击时需用木质敲击器,以获得最佳效果。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陵地——清东陵,园区中从各陵寝的建筑的用材做工、装饰配置等方面,处处对应了清代的经济由盛到衰的历史,从艺术作品选用的题材中,深刻反映了清代文化的风貌。“七孔五音桥”是清东陵顺治皇帝的陵区里,近百座石桥之中最大、最奇特、最神秘而有趣的一座桥梁。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9)

玉带桥

玉带桥:

玉带桥在西堤六桥中是最令人喜爱的一座。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桥,该桥单孔净跨11.38米,矢高约7.5米,是当年乾隆从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桥身用汉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洁白的桥栏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飞翔的仙鹤,雕工精细,形象生动,显示了雕刻工匠们的艺术才能。

玉带桥拱高而薄,形若玉带,弧形的线条十分流畅。半圆的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一轮透明的圆月,四周桥栏望柱倒影参差,在绸缎般的水面上浮动荡漾,景象十分动人。它是颐和园里著名的建筑物之一。蛋尖形桥拱,特别高耸,好似玉带。此桥旧名"穹桥"俗称驼峰桥,均以形象命名。玉带桥的造型具有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石拱桥的风格,以纤秀挺拔,轻巧为其之特色。拱高而薄,成流畅挺拔的曲线。桥身、桥栏选用青白石和汉白玉雕砌,洁白如玉,宛如玉带,故名。

玉带桥为清乾隆时建造,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据说,乾隆皇帝每次去西山必从此桥下经过,不仅因为这座桥交通方便,还因为它造型玲珑秀美,深得乾隆帝喜爱。现在,桥头还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题,东面是"螺黛-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10)

十字桥

十字桥:

十字桥又名鱼沼飞梁,位于山西太原市晋祠内主体建筑圣母殿前,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建,桥梁为十字形。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因沼中原为晋水第二大源头,流量甚或大,游鱼甚多,所以取名鱼沼。沼内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枕梁,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两侧有汉白玉石栏杆,方砖铺面,南来北往、东去西行的游人都可以通过。东西桥面长15.5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东西向连接圣母殿与献殿,南北桥面长18.8米,宽3.3米,两端下斜至岸边,与地面平。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飞梁南北桥面的东西两侧,原来也有石质卧狮一对,但现在只留下东北和东南端的两个。造型生动,均作与幼狮嬉戏状。因这桥构造奇巧,民间传说是鲁班建造的。桥梁多年经风雨,材质坚固,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11)

洛阳桥

洛阳桥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宋代泉州太守 蔡襄 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桥全系花岗岩石砌筑,初建时桥长360丈,宽1.5丈,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四海。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 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 摩岩石刻 ;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 ,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洛阳桥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12)

龙脑桥

龙脑桥

龙脑桥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大田乡龙华村的九曲河上,明 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建。平桥,东西走向,长54米,宽1.9米,高5.3米,14墩、13孔。布局奇特,雄伟壮观。中部8座桥墩分别以巨石雕凿成吉祥走兽,计有四龙、二麒麟、一象、一狮。雕龙造形别致,口中衔"宝珠",完全镂空,可用手拨动。风起时,龙鼻发出响声。象鼻卷曲,长牙上伸,胖身下垂,神态自若,给人以安详、宁静之感。雄狮、麒麟栩栩如生,各具特色。该桥为石墩石梁式平桥,既末用榫卯衔接,也未用粘接物填缝,全靠各构件本身相互垒砌承托。在建筑技术上具有较高的价值,是中国古代桥梁罕见之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13)

东关桥

东关桥

东关桥又称"通仙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 永春县东关镇东美村的湖洋溪上,历来是交通要冲,为闽中、南往返的必经之地。东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是 闽南绝无仅有的长廊屋盖梁式桥,全长85米,宽5米,共六墩五孔两台,桥基采用"睡木沉基",船形桥墩以上部分为木材构造,技艺之精湛,构造之奇生特实属罕见。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14)

泗溪东桥

泗溪东桥

泗溪东桥位于浙江温州泰顺的泗溪镇下桥村, 为叠梁式木拱廊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清乾隆十(1745)、道光七年(1827)重修。桥长41.7米,宽4.86米, 净跨25.7米,离水面9.5米。处在"将军逗狮"风水模式中的 溪东桥 ,"虹气临虚,影摇波月"。桥拱上建有 廊屋15间,当中几间高起为楼阁。屋檐翼角飞挑,屋脊青龙绕虚,颇有吞云吐雾之势。此桥无桥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颇为罕见。东溪早时以碇步渡水,津道多阻,林正绪倡首建造蜈蚣桥(即溪东桥)。林正绪生平端方正直,好行义举,乾隆 癸亥年 (1743)邑侯 张考首书"达尊有二"匾相赠。此桥修建者是修 北涧桥的人的徒弟,故而有人也将这两桥称为" 师徒桥"。因此桥外型美观,号称"最美的廊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15)

彩虹桥

彩虹桥

婺源有一种颇有特色的桥——廊桥,所谓廊桥就是一种带顶的桥,这种桥不仅造型优美,最关键的是,它可在雨天里供行人歇脚。

宋代建造的彩虹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这座桥取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思取名,建于南宋(1127-1279年),全长一百四十米,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廊桥史上的绝版”,“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桥长140米,桥面宽3米多,4墩5孔,由11座廊亭组成,廊亭中有石桌石凳。彩虹桥周围景色优美,青山如黛,碧水澄清,坐在这里稍作休憩,浏览四周风光,会让人深深体验到婺源之美。这里曾拍摄过的电影和电视剧有:《闪闪的红星》、《魂牵柳河镇》、《乡村女教师》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16)

双龙桥

双龙桥

双龙桥位于云南省建水县城西3公里处,是一座17孔大石拱桥,横亘于泸江河和塌冲河交汇处的河面上,因两河犹如双龙盘曲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始建3孔,后因塌冲河改道至此,又于1839年续建14孔。整座桥由数万块巨大青石砌成,全长148米,桥宽3-5米,宽敞平坦。桥上建有亭阁3座,造型别致。中间大阁为三重檐方形主阁,高近29米,边长16米,层檐重叠,檐角交错。拾级登楼,可远眺万顷田畴,千家烟火。南端桥亭为重檐六角 攒尖顶 ,檐角飞翘,玲珑秀丽。双龙桥是云南省石桥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它承袭我国连拱桥的传统风格,是我国古桥梁中的佳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17)

万宁桥

万宁桥

后门桥原称万宁桥,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在地安门以北,鼓楼以南的位置。由于与前门南北相对,京城百姓俗称地安门为后门,因而此桥也叫后门桥。桥始建于元代的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开始为木桥,后改为单孔石桥。元代在北京建都城大都后,为解决 漕运 ,在郭守敬的指挥下,引昌平白浮泉水入城,修建了 通惠河 ,由南方沿大运河北上的漕运船只,经通惠河可直接驶入大都城内的 积水潭 。而万宁桥是积水潭的入口,并且设有闸口,漕船要进入积水潭,必须从桥下经过。万宁桥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交通便利,又毗邻皇城,加之景色不逊江南,因此,当时万宁桥附近商肆画舫云集,丝竹悦耳,酒香醉人,好一派繁华景象。万宁桥在元大都的建筑设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北京漕运历史的见证。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18)

广宁桥

广宁桥

广宁桥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东,系绍兴现存最长七折边型石拱桥。始建于南宋高宗以前,至明万历二年(1574)重修。站在桥上可见城南诸山,桥心正对着大善寺塔与龙山,为极好的"水上"对景。自南宋以来,一直是纳凉观景之处,故名广宁桥。该桥全长60米,宽5米,高 4.6米,跨径6.1米。24根桥栏柱都雕以倒置荷花,雄健厚实,柱板花纹,幽雅大方。桥洞顶拱石上,刻着"鲤鱼跳龙门"等六幅石刻,有面目 狰狞奇形怪状的,也有虎头狮身振鬣怒吼的。桥洞拱石上刻有捐资修桥的姓名。桥拱下有纤道,可供行走。

桥的意义,则在历史文化的进程中不断被丰富着。提到桥,不再是简单的过河工具,它成了“连接”的代名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通道,是国与国之间交往的象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从古到今,桥与人们的生活是如此密不可分。“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在文人雅士的笔下,桥的意象激发了穿越时空的想象。桥里有数不清的故事与记忆,一座桥,能帮你读懂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文化内涵。古桥之美,不仅在其功能和造型,也因其在长久的生活中,早已演化成中华文化图谱中最美的一道弧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