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将于郊区建“小汤山模式”医院,计划6天内建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这个春节蒙上了些许紧张的氛围。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无论是各地各级政府还是普通民众,眼下都已迅速校准了状态,投入到这场战斗当中。身处疫情风暴眼的武汉,“6天建成‘小汤山模式’医院”的军令状,受到舆论广泛关注。
据报道,1月23日,武汉市政府要求中建三局等四个建设公司在6天内,按北京小汤山模式建立医院,地点位于武汉蔡甸知音湖武汉职工疗养院,当晚施工车辆就到了现场。同日,上海也重启“小汤山模式”集中收治新型肺炎患者——在位于金山区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设置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集中隔离治疗点。
武汉借鉴北京的“小汤山模式”,颇具现实针对性。2003年SARS肆虐时,北京在郊区小汤山以极快速度建成专门收治SARS病人的传染病医院,这被称为小汤山模式。此番武汉仿照该模式,绝非依葫芦画瓢,而是借鉴17年前中国成功击退SARS的有效经验和办法,进行的另一场同仇敌忾的防疫战争。
当年北京深陷疫情后,在危急关头,在距离北京昌平区中心10千米外的原小汤山疗养院东北边围墙外的空地上,搭建了简易病房,成为小汤山SARS定点治疗点。因此,有“小汤山非典医院”之说,但它在建立之初就不是一个医院,而是临时的野战医疗点。
虽然这只是个临时医疗点,但是发挥了重要的抗击SARS的功能。小汤山医疗点在短短7天时间建成、拥有1000张床位、各项设施达到国际水平,并于2003年5月1日连夜开始接收全国各地的SARS病人。在两个月内,收治了全国1/7的SARS病人。
而武汉建立小汤山模式的医疗点,也是目前情况下的务实选择。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需要有效避开市区人群的方式来集中治疗传染病,地旷人稀的郊区就成为建设传染病医院或临时医疗点的首选。武汉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大都市,有1100万人,人口流动相对频密。在闹市之外建立专门医疗点,能够有效减少对市民的疾病传播。
另外,目前市内一般的医院都是综合性医院,人们患了传染病,即便有专门的发热门诊,也是小区域小范围内的“隔离”。很多医院没有专门的病人和医护人员通道、电梯,也难以避免在电梯间和狭小的走廊和房间内相互感染。
同时,建立专门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点,有助于调动全国全军治疗呼吸道传染病的医护人员、设备,集中优势抗御传染病,也减少传染病患者和潜在的患者到市区各个医院就诊,造成的对普通人的交叉感染,并有助于保护医护人员不受感染。已有新闻报道,17年前奉命组队赴小汤山的南方医院医疗队,曾做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如今他们再次请战,表示“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之前抗击疫情的实践证明,小汤山模式体现了多种优势,可以在全国的抗疫战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2003年时,它收治的SARS患者是最多的,且院内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这还有利于稳定民心,特别有利于缓解武汉城区居民的心理压力,也缓解武汉市其他综合医院在医疗设施、人力资源和心理上存在的压力。
目前,武汉还面临着试剂盒数量不够、确诊艰难、床位短缺、高度疑似患者仍在自由流动等一系列问题,集中隔离和诊疗,可以最大限度地分配好宝贵的医疗物资,有效解决试剂盒在各医院间分配不合理、确诊难等问题。
6天后,当武汉的小汤山模式医院建成并营运时,当地众多求诊无门、急切等待的患者将拥有救治机会。再加上还有很多医护人员请战抗击新型肺炎,外地的各种医疗物资、生活物资也在源源不断地向武汉输入,众志成城,将为阻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为早日战胜病魔奠定基础。
□张田勘(专栏作者)
编辑 孟然 校对 李世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