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读李商隐的很多诗歌,都能发现其中存在着非常浓厚的感伤情绪。今天我们来看这些诗歌,会发现这种感伤,其实也反映了他所处唐朝末年那个时代的黑暗,同时也反映出了他个人生命历程的坎坷以及个人遭遇的不幸。

但即便如此,在他的这些诗歌作品当中,偶尔也能发现其中一些亮色的存在。而这种亮色更多的就展现在这首著名的七言绝句之中,那就是《夜雨寄北》。

一不小心把这首唐诗写活了(28字唐诗当中出现了两个)(1)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的这首古诗向来被称为是充满温情的诗歌。因为相比李商隐之前的那些充满伤感的诗作,这首诗歌情感的表达总算有了一些温情的色彩。尤其是诗歌的最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出了对未来相遇的温柔的期待。那是多么美丽的场景,至少和当前的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凄凉形成对比。

作为一个在文学上造诣非常高的诗人,为何在这短短的28个字当中出现了两次巴山夜雨?

一不小心把这首唐诗写活了(28字唐诗当中出现了两个)(2)

​其实探讨这首古诗的情感表达,我们就能够看得出,虽然出现了两次“巴山夜雨”,但出现的情景和立足点却有很大的差别。前一句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的是活生生的现实,毕竟当时诗人所处的场景之中就是巴山夜雨涨秋池之中。

巴山夜雨,其实就表达了两重凄凉。一则巴山之地在唐朝来说是非常偏远的地方,不亚于后来苏轼被贬惠州被贬儋州。这对于一些小的仕途上有所成就的李商隐来讲是非常痛苦的。另外一则就是夜雨。相对于白天的雨水,夜间的雨水更要影响的伤感更让人显得凄凉。

一不小心把这首唐诗写活了(28字唐诗当中出现了两个)(3)

​但是在第四句当中这种凄凉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却话巴山夜雨时”。因为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加持,使诗人对于未来见面时对今日愁情的回顾,产生了一个充满美丽的想象。所以这是一种虚写,是对发生在过去的也就是今日今时今刻所在的巴山夜雨的对比。

所以虽然是出现了两个巴山夜雨,但是一个实写,一个虚写,虚实相间。把两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才能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就像是很多评论家所描绘的那样,短短的20多个字却能够辗转时空,不断进行时空上的转换,方寸之地却有如此大文章,诗人的功力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