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西安市大雁塔之谜(西安的镇魂之印)(1)

日常会翻一翻《笠翁对韵》,这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作者李渔,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全书分为卷一和卷二。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日常读读,如唱歌般,声韵协调,朗朗上口,言必有据,杂学旁收,挺有意思的。

今天偶翻《笠翁对韵》,读到了一句和西安有关的,出自《笠翁对韵》卷一之“五微”:“鸡窗对雁塔,秋榜对春闱”。鸡窗,典出自《艺文类聚》卷九十一引《幽明录》:“晋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尝买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着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辍,处宗因此言巧大进。”意思是说,:晋代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曾经买得一只长鸣鸡,对待这只鸡他十分爱惜养护,常常把笼子放到读书的窗前。鸡突然说出人类的话,与宋处宗谈论,说出的话十分有哲理,每天都不停止。宋处宗因此言谈大有进步。后人遂以“鸡窗”代称书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和凤都是神化的动物,鸡却是一种身世不凡的灵禽,凤的形象可能来源于雄鸡。据《太平御览》:“黄帝之时,以凤为鸡。”传说鸡为日中乌,鸡鸣日出,带来光明,能够驱逐妖魔鬼怪。此外,在中国古代,没有报时的钟表,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以天亮作为一天工作的开始,而何时天亮却是由公鸡报晓来决定,人们信赖公鸡,是因为雄鸡报时从不会报错。俗话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按今人的话说,就是鸡有勤奋、准确、守纪律、不误时、认真负责的品德。据此,“鸡窗”本就隐含人中之凤、业精于勤之意,从“鸡窗”走出之人,日后必定为不凡之人,他们将从“秋榜”走向“春闱”。秋榜,秋试之榜,指考举人。春闱,春季考场,指考进士。

所以,“鸡窗”所对者为“雁塔”。雁塔题名,意思是在大雁塔内题名,旧时考中进士的代称。出自《唐摭言》卷三:“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为什么是“神龙之后”呢?传说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不料,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他们在曲江宴饮后,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贞元十三年(公元979年),46岁的孟郊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终于考中了进士。他欣喜若狂地登上大雁塔,挥笔题写了《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激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贞元十七年,29岁的白居易一举考中进士,而且是同科进士中年龄最轻的一个,他在大雁塔题名时不无得意地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又如另一位新科进士刘沧写道:“紫毫粉壁题仙籍”,简直以为自己是天上的文曲星了。尽管新科进士们诗兴不减,而慈恩寺的墙壁毕竟空间有限,不久,白墙便成“花墙”。到后来大雁塔已形成了“塔院小屋四壁,皆为卿相题名”的景象。但可惜的是,这些题名都已经看不到了。其原因,据说是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不是进士出身,故深忌进士,下令取消了曲江宴饮,并让人将新科进士的题名也全数除去了。其实,也不能都怪到李德裕身上了,应该是北宋神宗年间的一场大火毁了这些珍贵的题壁。中唐以后雁塔题名风靡一时,后来发展到除新科进士外,士、庶、僧、道亦常题名于“塔中石上”。宋代的苏轼、苏辙等名人及第后也曾在大雁塔题名。可怜的大雁塔都快成为涂鸦墙了!不过,如果只是挥毫题壁的话,历史上兵燹战乱的,历劫后又大修,很难保留到今天,除非是刻字于石。时至今日,大雁塔门内两侧仍嵌有明清两代西安地区考中举人者的题名石刻,让我们依稀看到当年举子登科、雁塔题诗的流风余韵。

西安市大雁塔之谜(西安的镇魂之印)(2)

大雁塔在历史上至少经历过四次大修。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古印度摩揭陀国曾有众僧掩埋坠雁并建灵塔的事,坠雁被视为菩萨的化身,雁塔之名或即源于此。大雁塔始建于高宗永徽三年(652),当时玄奘法师为保存由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修建了一座砖土型5层方塔。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玄奘在印度取经时,看见摩揭陀国一寺院里有一座5级浮图,名为“雁塔”,非常雄伟,回国后便照原样修建了一座雁塔。大雁塔最初是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由玄奘法师亲自主持修建。唐显庆元年(656),唐高宗御书《大慈恩寺碑记》,从此寺名为“大慈恩寺”。大雁塔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其后塔渐颓毁。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年间,由武则天及王公施钱,重加营建至10层。武则天时期重修的大雁塔之所以修10层,而不是传统的九层,是因为武后认为偶数才代表阴性,而且她要代表她的数字,比传统代表阳性至高地位的“九”更大。后经兵火,10层大雁塔又仅剩7层。五代后唐长兴(930—933)年间西京留守安重霸再行修缮,经金元交替的战火,寺院废毁殆尽,仅存此塔。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又加修饰,以砖维护,留传至今。存世至今的大雁塔,保留了简洁庄严的基本特征,但内外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经历代改建、修缮,逐渐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逐渐演变成具有中原建筑特点的砖仿木结构,成为可登临的楼阁式塔。这一过程生动地体现了古印度佛教建筑艺术传入中国并逐渐的中国化的过程。

在今天的西安,地面上存世最古老的建筑就是大雁塔。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时间上比大雁塔略晚。“雁塔”在唐代是一种对佛塔的普遍称呼。这样想来,东西相望的大小雁塔,意思其实就是大小佛塔。古都的夕阳余晖里,大小雁塔钟声袅袅,多少帝王将相,化作了云烟,只余下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和传说,留待后人惊叹或缅怀。西安城散落着各式各样的,历经千年时光的古物,其中我觉得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端庄雄伟、古朴大方的大雁塔。大雁塔是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标志之一。这里曾是那个骑着白马的传奇僧玄奘人的奇幻旅途的起点,也是终点。那个法号三藏的智慧无双的大唐法师,从这里出发,开创了一段传奇。而又回归这里,带回来一个时代。公元628年玄奘自长安西行,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印度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在那里学了5年的《瑜咖师地论》,随后又学遍印度佛教的大小乘学说。文化的交往基本上在古代是靠宗教,那时候的交往非常的艰苦,最能够吃苦的就是玄奘、法显、义净这样的宗教徒,他们在中印之间的万里行程,真可谓九死一生。也是凭着这种宗教精神的支撑,他们才能穿越重重磨难。历经一十九年游历,玄奘才终于回到长安。太宗敕命梁国公房玄龄等盛大迎接,数十万民众夹道欢迎,争相目睹一代高僧的风采,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玄奘法师自印度归来带回大量梵文经典和佛像舍利。为了供奉和储藏这些宝物,他亲自设计并指导施工建造了这座仿印度雁塔样式方塔。现如今,三藏法师已化为一抔尘土,而大雁塔却屹立不倒,留给世人的,是无数个演义。

西安市大雁塔之谜(西安的镇魂之印)(3)

贾平凹在《西安这座城》一文中曾写道:“我不知疲劳地,一定要带领了客人朋友爬土城墙,指点那城南的大雁塔和曲江池,说,看见那大雁塔吗?那就是一枚印石;看见那曲江池吧,那就是一盒印泥”。“无言的上帝把中国文化的大印放置在西安,西安永远是中国文化魂魄所在地”。是的,不论西安的现代化脚步多快,总还没有玄奘、张骞一步一步的千辛万苦,自然也不会有大雁塔那样的永远记忆。如今,我只要远远看到大雁塔那稳定的方椎体身躯,在蓝天白云下,一如既往地,宝相庄严地立着,心里就会生出一份安然平和。如果突然刮起大风,一层又一层黑云滚了过来,压在整个长安城上。天变暗了,抬头望去,漫天的灰黑让大雁塔显出一种冷毅,也能让人心生定力。很奇怪的,西安有多少摩天大楼,比这上了年纪的七层佛塔,要高大漂亮得多,但是,那些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仿佛一个个精气还没有蓄足的人,总是少了那么一种让人敬畏的端庄平静。它们都没有这样一种气度,可以一塔擎天,罩得住方圆数十里。毕竟,人世代代无穷已,只有大雁塔,是那个被点燃的传奇,是持续了千百年的辉煌。如同一个朝圣路上的孤独的觉者,揣着沉默而深切的悲悯,站在高处,看着人间的河流,无论怎样风波诡谲,最终仍要归于平静。

对着雁塔,苦守鸡窗,从秋到春,从夜到昼。住在一座有着镇魂之印的城市,无论际遇如何都有一种安然的感觉,因为这里能够包容,这世间所有的憧憬和辜负。这座城和这里的人,能够如此执拗且强大,毕竟是基因里带着的底气,注定了具有生生不息的精气神,足以焚烧人间绵延无尽的春与秋。

西安市大雁塔之谜(西安的镇魂之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