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贤能

于都是一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自古至今,人才辈出,继往开来,累世不衰,自唐代至清同治年间,于都共有进士38名(其中武进士2名);有举人159名(其中武举人18名);贡生380名(拔贡、恩贡、岁贡、优贡)。其中一大批或有成就的思想家、学问家、理学家代表,或有益于人民之事的名官廉吏,或隐居田园著书立说的乡贤名人等等,真是仁人杰士,层出不穷。

现根据清同治《雩都县志》的人物记载,选择部分历代著名人物简要记述。

(一)乡贤名臣

赖棐 生于唐开元年间,字忱父。今贡江镇水南村人。7岁能写文章,及长,遍读五经、史籍和诸子百家著作,学识渊博。唐乾元二年(759)中进士,授官崇文馆校书郎,辞不就职,回乡建楼著书,过田园生活。唐大历初,于都县令李景旸曾说:“三国时隐士庞统名其家乡为冠盖,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称其家乡为通德,赖棐与他们比并不逊色。”于是称赖棐住宅为“秘书坊。”后人称赖棐为“赖秘书”,称其楼为“秘书楼”。祀乡贤以表彰他的高洁品德。所注《万姓通谱》一书流传于世。

于都因为什么而有名(方志于都于都县名人录)(1)

王鸿(1023—1075) 字翼道,于都县人,擅长书法,善写文章。宋皇祐年间被推荐到京城太学,后参加乡试,名列第一。只因应试文中,把“沚”字错笔写成“沼”字而被除名。王鸿从此绝意仕途,在县城南40里的泉石清幽外筑室隐居,自题居地之洞为“需岩”,后人称其地为需岩。郡守刘彝聘请他主管郡校博教学,他不出任,刘彝作诗颂扬他。县令张宗谔招请他出来做官,又不出任,之后张在城西建“望需亭”,以示景仰。赣州通判周敦颐,曾游需岩与王鸿谈先天之学,两人十分投契,周作诗赠王鸿,鸿答诗有“临别溪头承诲嘱,此心当为圣贤求”句。侍郎张颉将王鸿事迹上报朝廷请求表彰,没有答复。王鸿以隐居著书终生,所撰《大元经》《囷铭》等,散佚失传。

郭峻 字次山,于都县人,生于宋庆历年间,为人性情通达开朗,孝顺继母闻名。18岁参与礼部考试,北宋熙宁三年(1070)中进士,旋调南丰县尉。原县令夏侯称怠于政务,讼狱满庭,适逢提刑毛杭至县、夏声言恐惧,郭峻一边安慰县令一边提审囚犯,很快把案情判决好了,囚犯们无不认罪服法。提刑毛杭与建昌军张子方把郭峻推荐朝廷,授郭峻为秘书省校书郎,调任崇仁县令。不久转著作郎,任南城知府。当时江西最苦的是盐法苛刻,郭峻从容调剂,减轻了百姓这一痛苦,百姓都很感激他。是时福州奏请颁发铸印,皇上诏令快马送递。到达后,打开箱子却不见铸印。于是行文所经各地寻找,当行文到达南城时,郭峻断言:“此邮卒窃弄之耳!”随即搜查,并派渔人在渡口处打捞,果然把铸印捞起来了,大家都惊讶佩服。因他精明才干,故当时许多大官联名推荐他充当大藩住使。元丰初,郭峻任职佥判枢密院,元丰六年(1083)去世。

郭端 字季正,今贡江镇人,生于明洪武年间。明永乐三年(1405),入京太学,授官行人司行人。永乐十年选为御史,出巡广东。此时镇守太监雷春恃势放纵,任意杀人,郭端上书揭发,雷春伏罪。靖江辅国将军阴谋不法,郭端上书列举他的罪状,将军被判刑,成祖皇帝下令表彰郭端。云南盐法不清,皇帝面谕郭端去巡察整顿。他到云南,清弊端,建新法,措施得务,井井有条,事毕返回京城,恰逢蒋得中扰乱闽、广、湖、湘等地,朝廷严令能辑,未能捕获。众官推荐郭端去制服他,端在延平将其捉拿归案,皇帝大喜,赏赐金钱慰劳郭端。当时安南初定,皇帝特令郭端挂征夷将军印,统领三军去做两广监军。端走遍两广,巡视交趾,降服豪强,申雪贫弱冤抑,释放无辜入狱的人。行迹所到,贪官污吏以及克扣军饷的军官,无不闻风丧胆。端在两广任职多年,两袖清风。回到家乡探亲时,许多乡亲来看望他,郭端拿不出好东西来款待,便在门口挖了一眼水井,以“人情好水也甜”来酬谢乡亲。后人称此井为“郭屋井。”永乐十九年,郭端赴京考绩,以功绩最大提升为奉议大夫,出任山东按察司事。永乐二十二年仁宗登位,令任随侍官。次年仁宗死,宣宗即位,即调郭端为交趾佥宪。交趾对明朝叛服无常,宣宗二年安南王三世孙陈嵩,请求宣宗立自己为安南王后继人,宣宗准许,即派工部尚书罗汝敬送诏书到交趾,并令郭端班师回朝。汝敬按定期提前3天入交趾,郭端未及迎接,罗即以怠慢迎诏罪上状将他们逮捕入狱。郭端在狱9年;每日读书赋诗自乐,至宣德十年(1435),始蒙恩赦出狱、复官。不久病死,朝廷许多大官抚棺痛哭。

陈勉 字希进,雩都人。永乐四年进士。勉外和内刚,精通法律,吏不敢欺。授广东道御史,弹劾不避权贵,谳狱多平反。清赋浙江,寻命巡按,有平倭功。宁波卫军盗粮,连坐者五百馀人,疏请宽释。升广东按察副使,召入为左副都御史。扈从天寿山,宣宗欲出畋密云,勉上疏谏止。景泰三年,陈勉于南京左都御史任上告老归里。后卒于乡,代宗朱祁钰赐以葬祭。

袁庆祥 字德征,号崖松,晚年称野翁。今贡江镇人。生于明宣德年间。善文章,精书法。为人刚强正直,痛恶阿谀奉迎。明成化四年(1468)由县推荐到京城太学,曾任内府官,上书向朝廷条陈五事:省国费,以节民用;严选举,以重守法;修武备,以防边患;存公道,以守国法;起民望,以惜才能。便将书呈上,惹怒了宪宗皇帝,罪责80大棒,打到40几乎被打死,才免罪放回太学肄业。太学祭酒周洪、耿裕、邱睿共书“一葵贯日”四字表扬他。

成化十四年袁庆祥中进士,授官直隶潜山县知县。当时有外来妖僧,表演妖术,迷惑百姓,庆祥立即将他逮捕处死。太监马某奉命到江浦去,依势放纵暴戾,路过潜山,庆祥并不恭维他。太监悄悄地溜了。城里有婆媳俩冬夜绩麻,媳斟酒婆御寒,婆说:酒甚清,好似袁县官。“此事传到京城,南抚王恕特推荐他任北京刑部主事。庆祥在部,处事廉明。有一为宪宗所庞爱的人犯法,庆祥毫不容情将他捉拿法办。广西牢房因犯柴岳等案件终年未定,庆祥一经审讯,冤情大白,遂将柴岳释放,治原告以诬告罪。何乔新为此事上书朝廷,请求表彰庆祥办案的才能,皇帝命令庆祥负责平议十三司刑事案件。庆祥效法欧阳修的父亲,平情达理,拯救无辜。在刑部任职4年,成绩卓著,加封为承德郎。适逢两广乱起,朝廷指令庆祥前去平定,提升他为广东按察司佥事,并总管广湖南韶等府军事。他采用征剿与招抚相结合,用兵神奇,不久两广兵息。将相邻从化等地拨总管领辖,新建龙门、新宁二县,扼其喉吭。为久安计,庆祥又谋划并捐赠自己的薪金办学,以扩大教化,从而使盗贼出没之地,转化为礼义之区。这些功绩得到皇帝的赏赐,并在光禄寺设宴慰劳。行将提升要职时,却有人嫉忌,暗中阻挠。庆祥感慨地说:“为将为帅的劳耀,不如家居服侍父母的乐趣。”于是以父母年老为由,接连上书辞官,经批准带职回家。毅帝登位时,刑部将庆祥平寇功绩上报,由承德郎改封为朝列大夫。

于都因为什么而有名(方志于都于都县名人录)(2)

正德年间,朝廷诏毁天下寺庙,时袁庆祥隐居著述于龙口庵,为掩护此庵,特请赣州知府邢珣题“龙溪书院”匾,其庵遂得保全。自此庆祥居家,足迹不入官府,孝敬父母,始终如一,与5个弟弟和睦共处,寄情诗酒30年,81岁去世。一生著有《崖松集》《归来稿》《读史录》《今古杂议》等书。

严銶 字文器,生卒不详,今贡江镇人。明宏治二年(1489)乡试,以《易》科成绩优异中举人,授杭州府推官。他明辨冤狱案件,清理盐税舞弊,剔除贪官污吏。3年考绩期满,其行李箱子萧然无物。有人劝他去借贷银两用以行贿,获个好官职。他严肃地回答说:“行贿不是我的志愿,况且借贷必须还偿,依靠正常俸银有限,非苟取百姓的财物就不能还偿,与其损害百姓利于我的官职,倒不如丢了我的官职而无害于百姓!”经推荐,被转任大仆寺卿。他奏请皇帝减去山东马匹十分之二、三,牧民困境才稍有复苏。后提升为广西平乐知府,不久因病辞职回乡。他在家平日生活极其清苦,吃野菜调羮,穿粗布衣服,清淡度日。大家都说:“严公是廉洁官吏。”死后,提学蔡克廉匾题“清白吏”,挂在严家门上。以垂永久。

李涞(1538.7—1602.10) 字源甫,号养愚,明末文学家,今梓山镇人。自幼志向远大,家贫,刻苦读书,僻居离县城5华里的罗田岩,屡月不进县城。他博览群书,钻研经赋,为文自成一家。督府吴兴陆赞他为“奇才,奇才!“隆庆元年(1567)中举人,五年登进士。初授官宝应县令。宝应地处湖滨,号称水乡。李涞到任后,恰逢大水,房屋田地全被淹没,百姓叫苦连天。他自带粗粮和蔬菜,亲临现场,指挥开辟沟渠,疏通水道。其父李钧到宝应看望,李涞把薪俸捐出救灾,身无存钱,勉强买了些猪肉来孝敬父亲。钧说:“儿做官,天天蔬食;我是种田人,倒要吃肉吗?”叫人将肉端走,父子共用蔬菜进膳。宝应百姓传颂不绝。在宝应任职7年后,李涞赴召,临行,百姓含泪相送,并贮水一坛献给李涞,意谓县令清廉如水。宝应吏民为感其德,建造“李涞祠”纪念。

万历五年(1577),李涞调山东任佥事时,徐、邳、淮、阳之间水患未息,涞向穆宗上《治河疏》,陈述五条治河倡议。帝甚喜,再调广西任参议,李涞居广西4年,嚼蘖饮水,廉洁奉公同在宝应一样。旋升为佥都御史,负责整顿苏松四郡军事等工作。不久父卒,回家居丧3年,期满,回原地复职。来于迎接他的人见李涞家数间破屋,门窗被白蚁蛀损,在家清茶淡饭,粗布旧衣,贫困冷落,大为吃惊。李涞复职不久,遇上苏松地方发生饥荒,上疏请免赋税,拨款救灾,严禁部下弄虚作假,期压贫弱。后被提升为都察院长官(中丞),巡抚江南10郡。他禁止设宴迎送,力除奢侈浪费,贪污枉法。不谋一钱一物,一些下级官员意欲替他盖一栋住房,他说:“年岁不丰稔,还谈不上做私房。”在江南5年,他的粗布衣帽和被帐都是旧的。贵州巡抚郭子章说:“如今天下称清廉的人不少,但真正名实相符始终如一者,只有李中丞一人。”

后因母老,李涞上疏请求退职,获准归家,在家除孝敬母亲外,每月汇集县里读书人讲解理学,培养后代。刑部右侍郎邹元标说:“今李公真学问、真人品,与何黄两先生不相上下,前后济美。”

万历二十二年,李涞纂修《雩都县志》、撰写序言,阐明“方志属史类”,还撰写了《明觉寺来归常住田记》《重修罗田岩濂溪阁记》《重光塔记》《蜚英塔记》《勤政楼记》《诸书记》《濂溪阳明善山三先生祠田记》诸文。著《经赋书》、奏议、文集、语录多卷。

万历三十年(1602)10月12日卒,享年62岁。万历三十五年督学副使向郡内各县发文,推李涞为乡贤。

钟学玦(1827.8—1893.7) 名玉冰,字慕贞。今马安乡上宝村人。父性和善,务农兼商,勤俭操持,家道日厚,素以“勤劳”“积德”为家训。学玦深受熏陶,勤奋好学,淡于功名,爱读医书。少年丧父辍学,继承家业,务农行医。为人仗义疏财,善行乐施。妻黎氏,勤俭贞淑,夫有善举,热诚劝勉。

栏杆前,据桥头、马安之门户,握银坑之烟喉,过往者甚多。然而高山耸立,溪涧穿流,却没有桥,春夏水涨路阻,行人怨声载道。学玦深感其苦,叹道:“巨项捐职荣一身,有愧;修桥铺路利万民,积德。”于是偕同兄弟学玑。学琚和王享金、谢声蔚诸人捐献,建栏杆前花萼桥;随后又解私囊,建樟树兜下桥。两座都是3孔麻条石拱桥,至今依然完好。

是时栏杆前和塘弯背数里无人家,尤其牛轭岭,是通往兴国古龙岗的要道,十几里无人焑。烈日炎炎,雨雪霏霏时,行人无处栖息而非常苦情,钟学玦不惜千金先后在冷水坑口建花萼亭,塘弯背建息肩亭,牛轭岭建风雨亭。并拨良田6亩,以资养亭和施茶济众。

鉴于当地百姓求医治病困难,学玦发奋自学中医,经过几年刻苦实践,学就一手医术。前往求医者甚多,却不收钱纳礼。他说:“为民不恤民,枉为民,钱财如粪土,非我所欲,为民解痛,方为我愿。”

施中公推学玦主管义仓,他备荒济民,公正无私。乡里民间纠纷,为人极力据理辨解,甚至自己掏钱息事。热心公益济民之举,深受百姓赞颂。光绪十四年(1888)学玦61寿辰,于都县侯赠赐“乡善之士”匾;乡耆赠奉“善德长芳”匾。以扬其业,彰其德。

(二)过往名人

灌婴 生于秦,今河南商丘县人,初以贩卖丝绸为业。秦末农民战争中,跟刘邦转战各地,以年轻善战闻名全军,赐号昌文侯。刘邦称帝后,任他为车骑将军,封颖阴侯。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灌婴以使节领兵平定江南,建立豫章郡。是时,百越族在闽称东越,在粤称南越。为防东越南越的侵扰,次年灌婴在通往闽西北的贡水中游设置雩都县,筑城雩山南面。时南海尉事赵佗,自立南越王,不断扩张领土,曾一度攻及雩都。灌婴筑垒,发兵击退。公元前180年又与陈平、周勃共同平定吕氏叛乱,迎立刘恒为帝,任太尉,不久为丞相。公元前176年卒,雩都人民在其筑垒处建“昌文侯庙”以为纪念。其庙早废。

杨筠松 名益,字叔茂,号救贫,古窦州马贵镇(今高州市马贵镇)人。是杨家第127世志能的第四子,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生于唐文宗太和八年(834),卒于唐光化三年(900)。《赣州府志》记载:"窦州杨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过虔州,以地理术授曾文辿、廖三传。卒于虔,葬雩都药口坝"。

周敦颐(1017-1073) 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嘉祐八年(1063),周敦颐巡视于都县,游罗田岩,吟就七绝一首《游罗田岩》并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

沈希颜 字几圣,四明人,北宋嘉祐中任于都县令。质性谦和,廉直公恕,兴学劝农,平讼宽赋,三年百废俱兴,吏民畏怀。邑有妖禽,夜啼甚哀,希颜赋诗曰:“此处离朝路几千,为官不取半文钱。平生不养无情鸟,遮莫妖禽夜哭天。”诘旦,禽遂去。县西峡路崎岖,希颜鸠工开道,往来便甚。及代,王鸿作序送之,其略曰:督赋以宽,决狱以敏,处己以廉,御吏以法,明足以照欺弊,威足以服奸顽。民有争讼,一切教谕,使辨曲直,有罪立遣,无致蔓延。邑居恬安,不挠不烦,治邑三年,风和雨顺,菑沴不生,寇窃潜消,公私饶裕,百废俱兴,教黉有经,齐民化迁。鸿隐君子,不轻许可人,盖实录云。

岳飞(1103—1142) 字鹏举,南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宋绍兴三年(1133),岳飞奉旨率军来银坑镇压据守在于北地区五石洞的农民起义军,在山顶建寨,又名岳飞寨,今废仅存残址。剿敌前,他还到罗田岩拜访住持黄龙禅师,留下《罗田岩访黄龙旧迹留题》和“天子万年”石刻。

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调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期间,相传朱熹曾慕名游览雩都罗田岩,在寺内观音殿题“居然仙境”楷书匾额。

周颂 字叔成,庐陵人,儒林郎。南宋嘉熙二年(1238)任于都知县,“佐雩有政声”,“施为缓急,具有条理。实心惠民,四野晏然”。同年,周颂主修《雩都县志》,始撰于志,“所著风俗、学校、人才、坊郭、兵制、财赋诸论,俱切於雩。”

文天祥(1236.6.6-1283.1.9) 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文天祥从小随父文革斋(当私塾先生)在于都澄江村求学,后考上了头名状元。为了报答澄江父老乡亲,文天祥亲自给澄江村题赠了这东西南北四条红石柱大门,为《谭氏族谱》作序。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端宗继位,文天祥官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统帅各路军马。次年,与爱国志士张世杰、陆秀夫等率领宋军浴血奋战,英勇抗击元兵并在于都打了个大胜仗。当抗元宋军进驻于都县城时,百姓箪食壶浆、万人空巷,夹道相迎,以迎王师。于戎马倥偬之际,文天祥登游罗田岩,不禁感慨满怀,托物言志,挥笔写下了《集句大书罗田岩石壁》的感人诗篇,诗曰:岂弟君子,民之父母。靖共尔位,正直是与。元贰无虞,上帝临女。并镌刻于崖。后来,文天祥与元军打仗,在雩山古庙脱险,留下一副对联:威灵耿耿,风云雷雨齐鸣,法令赫赫,日月星辰同明。下署:宋进士贞臣晚学文天祥题。

王守仁(1472.10.31—1529.1.9) 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正德十二年(1517)四月初,王阳明平定汀漳两地盗寇后班师回赣,于五月初七率师到达于都。驻军于都期间,王阳明游览了罗田岩,作《游罗田岩怀濂溪先生遗咏诗》,离开于都时,还特意赋诗一首。

正德十三年(1518)四月,王阳明为重新构建濂溪阁之题“濂溪阁”三字匾额,镌刻于阁后悬崖上;七月,王阳明撰写的《朱子晚年定论》及《序言》首刊于都。正德十四年(1519)四月,弟子何春在罗田岩开辟“观善岩”讲堂,王阳明为之题“观善岩”三字楷书,并题《观善岩小序》。

罗洪先(1504—1564) 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进士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迁左春房赞善。罢归。著书以终。著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游记》一卷。《明史》卷二八三有传。在县城罗田岩内的濂溪书院,本县人何廷仁、黄宏纲,及吉水状元罗洪先先后在此讲学。罗汝芳、朱耷、宋应桂等游历濂溪书院时均著有诗句。

罗汝芳(1515-1588) 字惟德,号近溪。学业者称为近溪先生,江西南城泅石溪(今南城天井源乡罗坊村)人,明中后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明末清初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先驱。

颜寿芝 字香陔,今湖北荆州府松滋县人,生卒不详。清同治五年(1866)会试中榜,选任于都知县。当时于都常发生姓氏宗族械斗,寿芝亲自撰写劝民息讼俚语(同治版《雩都县志》有载),劝导百姓遵纪守法。百姓很受感动,民俗大有好转,事息人和,安居乐业。他廉法奉公,凡查出偷税漏税的罚款,全部公布充公,丝毫不妄取己有。当时于阳书院和考棚都被兵灾所毁,寿芝即捐出自己的薪俸200余金,倡议修复。在他的感召下,全县各乡踊跃捐输,书院和考棚很快修建落成。书院读书的生童,向来津贴费用很少,寿芝千方百计增加,有时还亲自为生童授课,修改诗文。在赣州城建造于都公馆,需购买基地和造价银两,他采取半筹半捐办法解决。于都县城内的关帝、城隍各庙宇以及昭忠祠、城楼墙垣,大都毁坏或倒塌,他筹款全部修建一新。同治九年倡修《雩都县志》。他在任4载,政绩卓著。省献以“审断勤明,操守廉洁”嘉奖他,绅士以“学道爱人”匾额赞扬他。在他离任时,吏民涕泣满面,纷纷设宴送行。

于都因为什么而有名(方志于都于都县名人录)(3)

(三)文苑俊才

邓德明 少从雷次宗学,与韦遥等为同学,通晓并记述古今事情,尤好山水。作《南康记》,系江西最早的地方志书之一,隐远、奇异的事物详尽记载无遗,超过一郡历代之文献。旧志按:凤渚谢公府志载,德明郡人。南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年)就雷次宗学,其时郡治正在于都。作《南康记》,所表山水,又于特详。其为于人无疑,因采入之。

朱申 字维宣,于都县人。北宋皇祐年间有声太学,尤喜谈兵,尝注孙吴。既而以忧归,创书阁,匾为“青云”。适逢天子到南方去视察,边臣议保甲,申从行溪洞。毕事,桂帅用边劳,奏补摄尉龙平。摄尉龙平,周年而罢,居家著述颇多。寓京都十余年,叨王府二举,中间连蹇祸故,悲泣相仍。岁未四十,而目日以昏,发日以凋。近时桂帅矜其困穷,用边劳奏补摄官,命运不好,遇事多不利,岂复与议天下之务?然念男儿处世,以功名自期。尝著古今治乱之策《边防兵论》,共百余篇,揣摹谛审十有余载,而文未克就,兹且完矣。将一出其言,上干犯真主,幸而用之,可以行其志于天下;或置而不用,申亦浩歌长啸隐居山林,寄空言为后世计,此其大略也。申居极贫,怡然自适,后以疾终于家。《宋志》赞说:朱维宣亦一时人物,与游皆名卿大夫。所拟《语孟辨签》《孙吴新注》《边防兵论》百篇皆失之,令所存诗文一二,摄官龙平而己,惜哉!

刘君贤 生卒不详。本姓袁,元末隐居城西,授徒著书。分府王荣忠高其学行,上书荐之,刘君贤作诗婉拒,诗曰:“桃源何处可逃秦,直为雩山作主人。宇宙百年甘白首,关山千里走红尘。名时将相虽无种,历代帝王自有真。长夜漫漫须待旦,严冬极处是阳春。”著有《学问要编》《昌雩集》。据《赣州府志》记载,《昌雩集》博大精深,县令黄濬为其作序,序言“献其书,为吾雩不可没之文”;邑人宋惟驹称其书“洞察天文地理之奥,综括理学经济之要”,读之“令人正襟危坐,如见其当日内圣外王一片用世之心”。

易学实(1602-1683) 字去浮,晚号犀厓,今贡江镇人,清初文学家。年幼颖悟好学,未从师入塾,跟父亲理卿学习。父亡后,家境贫困,受人欺负,学实忍气受辱,更加刻苦力学。明崇祯十二年(1639)中举人,翌年往南京考试落第。后遵养母命再次进京考试。经考核授予县令,不就。再授补缺教谕,不任,决心隐居家乡,著书永日。专心研究程颐、程颢的书籍,身体力长张载、朱熹的学说。他一生著有《犀厓文集》《云湖诗集》《椒斋制艺》等行世。其余诗文未曾刊刻的若干卷,存在犀园内。清康熙元年(1662)曾担任县志的编纂工作,晚年参与康熙年间续修《赣州府志》的纂修。还编订了《李中丞文集》付之刊刻,又手抄《困知录》传教后代。79岁时在《小像自题》中自谦地写道:“老而无闻,何事可述。”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卒,死后4年,列为贡崇祀。

梅贲英 字子鹤。性澹静,好山居读书,《左》、《国》四传及秦汉以下诸文中,抄录甚多。顺治十四年(1657年)中举人,六上公车不第,退而著书。吉水李元鼎曰:“子鹤骨劲神清,文章道德之气,浩浩落落,对之令人萧然自远,其事业正末可量。”著有《鹿谷制艺》、《四书汇解》20卷、《史论》4卷、《诗集》6卷。

袁庆云 字德亭,今贡江镇人。以岁贡任上杭训导,日进诸生讲贯不辍,都御史韩邦问巡按至汀,庆云陈民间利弊六事,韩以国家杰出人才称之。亲老乞归,奉养未尝离左右。亲殁,哀毁踰节,遂以疾卒。初端小妾闭门苦读,生子庆晹,母卒。晹幼,云抚弟成立,兄弟互相亲爱之风乡人服之。著有《龙门集》等史书。

袁淳 字育真,庆云孙,今贡江镇人。幼颖异,读书过目不忘。年十二应童子试,抅《五经》题义,援笔立就,主司见而异之,补弟子员。嘉靖丙辰(1556)成进士,初授楚承天司理,有政绩。寻召人内台,奉敕巡按浙直,进湖广按察司佥事。淳好学,尝谓近世士人讨论工琉,闻见汩没。于是取古人之书,上自周秦,下迫元明,旁及稗官野史、柱下、印度之语,分类编次第220卷,名为《稽古大成》,论断评阅,具有特识。今其书半轶焉。自著《罗岩集》。

管乐 字亮揆,号立园,贡江镇(西一坊)人。乾隆元年(1736年)中举人,七年成进士。从任醴陵县令、擢至黄州知府,所致有政声。他禁止官吏浮取漕运之米;请封绥宁开采铜矿,以杜锈水损田;奏免地瘠民贫的茶陵赈济碾米三千石。守黄州,严保甲,记功过,行赏罚。历官十余载,仅仅处死刑2人,刻有“息讼留财,忍气留命,量大留福”的《三留劝本》,谆谆教诲,民风丕变。乐为文章,天才发越。著有《考信编》、《卧村制艺稿》、《汉江课士录》行世。叶太史选豫章四子文,乐属其一。

易轼 字焕尧,号苏湖。少好学,沉潜经史,独具见解,中乾隆辛卯(1771年)科举。历署新城、金谿、武宁、上犹、九江府学教职,补彭泽训导,他注重教书品行第一。曾曰:“品行本也,文艺末也。有文艺而无品行,吾儒所不齿也。”著有《易经心解》、《礼记周礼辨义》、《书经折衷》、《诗经释义》、《春秋汇参》。

(四)方伎名家

于都古代以天文、医筮、仙释、算学等方伎进仕者不乏其人 ,尤以堪舆理学为甚,如唐代的曾文辿、刘江东、刘谦、谭文谟、谭仲简等,明代的何廷仁、黄弘纲等。

曾文辿 字继舆,号逸真,于都县曲洋小渊人(于都县葛坳乡小源村)。生于唐大中甲戌年(854),卒于梁贞明二年(916),享年63岁。曾文辿拜杨筠松为师后,择地从曲洋小渊迁居三僚定居,成为三僚曾姓开基祖。据《雩都县志》(清同治版)记载:“曾文辿唐崇贤里人。师杨筠松。凡天文、谶纬、黄帝内经之书,皆所究晰。尤精堪舆术。游袁州万载,爱西山之胜,谓其徒曰:‘死即葬吾于此’。按:邑曾氏之居小渊者,皆其子孙,其祠地其故居,宁都志竟载为其邑。非也。”相传,曾文辿在雩崇贤里黄禅寺遇见杨筠松,并拜杨筠松为师。曾文辿成为杨筠松收的第一个徒弟, 师徒俩爬山涉水,一生从事勘舆学术的研究实践,著有《八分歌》二卷、《泥水经》《青囊序》等传世。

刘江东 字渊则,名子昇,别名七碗、漆碗、晚年号刘白头,世称见道先生。于都县上老人(葛坳乡上脑村),生于大唐中和四年(884),殁于北宋开宝五年(972),享年89岁。因刘江东祖父为卢光稠参政,与杨筠松知遇,遂请杨公收其为徒。刘江东是杨公的主要传人和杨公堪舆理论实践的主要记录者之一,他传授不拘姓氏,好学者则传之,为杨公勘舆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著有《三宝经》《立锥赋》《乘生秘宝经》。

谭文谟 名承爵,全播次子,袭父爵,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卢光稠为虔州防御使时,与父全播共住虔,和杨筠松过往甚密,得杨公全书《天元一气篇》。后又娶刘江东之女,尽得江东堪舆术。公元920年前后,由刘江东选址在澄江村开基。著有《总索接木歌》。

刘谦 号德逊,字子期,生于宋淳化二年(991),刘江东玄孙,宋吏部郎中,知袁州事。中年后因喜好堪舆研究,遂辞官归乡,得祖传地理,而精究之,衍口诀,著星龙、穴窍、案应、曜证、罗城、明堂、水口凡七篇,宜春韩巩题其书曰《囊金》,行于世。

谭仲简 名宽,字敦素,生于元朝末年,文谟第十八代孙。得祖传堪舆秘旨,复得司马头陀《天元一气论》,一生研究从事堪舆术,成为一代堪舆名师。据《谭氏二联族谱》记载,他造八卦阁立本邑北阙龙脑、东门外口开谭婆井,收刘基(明朝国师刘伯温)为徒,后游居湖北利川。著《天元一气论精注》《金函经》《堪舆总索》。

袁 时 字仰夏,今贡江镇人。弃儒精医,濒死辄能起之,乡人有贫病者,赴救不避寒暑。又通先天精微之教,呼吸风霆,役逐鬼物,岁旱祷雨辄应。邑东五里灵泉岩对江,有巨潭为怪所凭,舟过溺死无数。时书符焚潭中,旬日忽霹雳一声,颓山顶石于潭,其患遂息。今颓石犹存潭中,俗名倒石潭。子淳,第进士,官御史。

刘家英 字叔美,于都县人。弃诸生人山,精岐黄业。乡人有疾苦,施药疗之,不取银两。所居芙岭:有虎十数为害,叔美为文,启山神,捕获三虎,余悉远遁,人称异焉。

尹嘉实 字公伦,长乐里人(今于北地区),徙郡城数世。好学工诗,精究医术,名于郡,贫者呼之家,恒以人葠作麦冬与之,人传其义。撰有《难经辨微》《脉诀辨微》《痘科诚求》《尹氏案验方》诸抄本,藏于家。子元贡、元章,相继领于都籍乡荐。

李文仪 字窦长,于都县人。少攻举业,文理洞澈。以贫故,去而学医,博览《素问》《胎藏》诸经,苦志覃思,遂精其术。为县医学训科,延之者不问贫富,虽冒寒署必往。无钱者,给以药物,不索银两。手录脉诀诸科经验方,多至八十余卷。窦长以是传之子其吉,其吉传之子少思,少思传之子品尊,皆以医名世。

字用方,号巨堂,于都县人。性耿介,能诗文,食饩于庠,精岐黄之术,疏方别有心得。易秀文、程励泉妻已死,举扶于地,其家谓无生理,为诊视灌药立甦。遇病无贫富,见请辄往,既痊不责谢。邑令徐、华、雷、牛四公,闻其名,常延于署,然诊治外,不干以私。其没也,令牛廷照挽之为:“可祭于社”。

谭 章 字含辉,号素庵,今葛坳乡澄江村人。少聪颖,博览群书,后捐国学,弃儒业岐黄,究心《灵枢》《素问》《难经》诸书,遂精其术,病濒死者,能甦之。徙居城西郊,数十年活人无数。县侯梁宝禁,赠以“春满杏林”额,著有《素庵医案》,因兵灾丢失,未出版。

何廷仁(1483—1551) 初名秦,字性之,号善山。于都城西一坊(今贡江镇)人,嘉靖壬午(1522)举人。初慕明代理学家陈献章学说。正德十一(1516)年,拜师王阳明。曾任广东省新会知县、南京工部主事。何廷仁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善山集》《善山语录》《格物说》《睡乡集》行世,入《明儒学案》《中国名人大辞典》。

黄弘纲(1492—1561) 又称宏纲,字正之,于都城西一坊(今贡江镇)人。正德丙午(1516)科举人,后称洛村先生。曾任汀州府(今福建长汀县)推官、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宸濠变乱,阳明出兵征讨,黄弘纲跟随阳明左右。后随阳明远赴渐江,四易寒暑,坚持不懈,深得阳明先生钟爱。嘉靖七年(1528),阳明病逝南安(今赣州大余县),黄弘纲亲扶阳明灵枢返乡安葬,守墓三年。黄弘纲著有《洛村集》《洛村语录》行世,其传略和简历入《明儒学案》《中国名人大辞典》。

何春 字元之,号长松山人,于都城西一坊(今贡江镇)人。宏治甲子(1504)科举人。曾任福建漳州诏安县令、霍山(今安微省霍山县)县令。从小意志高亢,不肯效法今人,“世无周程诸君子,吾不当在弟子之列”。正德十三年(1518)四月,何春在罗田岩濂溪阁旧址建造濂溪祠;次年,何春在罗田岩濂溪阁右悬崖处开辟“观善岩”讲堂。

袁庆麟(1455-1520) 字德彰,晚号雩峰,于都城西一坊(今贡江镇)人。初为诸生,孜孜功举子业,废寝忘食,不知疲倦。正德十三年(1518)四月,袁庆麟携所著《刍荛余论》到赣州拜谒阳明,归从阳明门下;六月,为阳明《朱子晚年定论》作跋;七月,将阳明《朱子晚年定论》及其《序言》刊刻于都,首次在于都发表。袁庆麟于1520年去世,王阳明专为其撰写了悼文。

管 登(1487—1546) 字宏升,别号义泉,于都县人。管登少通理学,闻阳明先生论学虔中,登语何廷仁、黄弘纲曰:“昔伊洛渊源实肇此地,今日圣道绝续之关,其在斯乎!”乃偕黄、何诸子而受业焉。阳明子一见,即语及门曰:“宏升,盛德君子也。”语以格致之要,恍然有悟,如久歧迷途而始还故乡也。自是省察体验,终食不违。尝曰:“人于此道,如捕风捉影未尝真知实究,往往半上落下。若知之真,则行在其中矣。”阳明子曰:“宏升可谓信道极笃,入道极勇者也。”嘉靖元年壬午科举人。嘉靖十一年壬辰,授广东肇庆府通判,职司戎行。越三年,以才优迁广州府通判,监督管理薪给。因其曹铨课最,升湖广岳州府同知。丁忧归,卒于家。著有《吟劳集》。

邱宏道 据《雩都县志》(同治版)记载:“西一坊人,博学能文。得郭璞《葬经》,究心三十年,遂精其术。与人言,必以忠孝为本。刘祭酒嵩与相善,称其有高世绝人之风,作序赠之。”

二、通世俊杰

于都近、现代,人才辈出,继往开来,特别是现代,仁人志士不断涌现,为祖国和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多次来到于都开展革命实践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都人民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先后有6.8万余人参加了红军,全县登记的烈士达16338人。于都县早期的共产党员丘倜、张浩、李英、李骏、肖大鹏、黄剑峰、陈豪、杜子刚、张文焕、尹绍伦,朱学玖、钟声楼等同志,他们血浴奋战,前仆后继,谱写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一)民国人士

钟起衡(1885.7-1947.9) 字声哕,号莘民,岭背镇岭背圩人。1911年清廷奖为师范科举人。历任赣州府立中学校长,省立赣县女师教务主任等职,办学成绩卓著,曾获国民政府七等嘉禾奖章。

邱倬 别号元起,利村乡人。1922年毕业于陆军军医学校。历任国民党陆军医院军医官、师卫生队长、军医务科长、少将教官等职。著有《邱氏最新内科学》《卫生勤务》《临床药物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卫生厅副厅长。

丘葆忠 又名伯忱、观澜,贡江镇人。南京海河工程大学毕业,在南京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担任学生联合会秘书。1928年至1948年,在江西省水利局先后担任水利工程科长、总工程师、副局长等职,为江西的水利事业做出过卓越成绩。他一生清廉、正直,是位“出污泥而不染”的水利专家。

谢锡昌 字方玉,岭背镇人。曾任国民党军见习排长、作战参谋、师参谋长、师长、副军长。1949年在四川率部起义,后任解放军五兵团十二军二十四师副师长、第二步兵学校教研室主任。

肖湛荣 字天琦,仙下乡人。毕业于黄埔军校,历任国民党桂系白崇禧部队参谋、上校主任参谋、少将主任监察官等职。1949年在广西百色起义,1957年5月补选为江西省政府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葛壮 葛坳乡人。晚清举人,辛亥革命后曾任过总统府秘书长。

刘源 贡江镇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辛亥革命后曾任过国会议员。

蔡仁厚(1930—2019),于都梓山固院人。1949年起寓居台湾,历任东海大学专任教授、终身荣誉教授、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学会理事、常务监事,著名新儒学大师牟宗三的嫡传弟子,第三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荣获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2017年度“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游历、讲学于台湾、香港、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及中国大陆。出版专著有《孔孟荀哲学》《王阳明哲学》《中国哲学史大纲》《宋明理学》《新儒家的精神方向》等三十余种,其中《孔孟荀哲学》《王阳明哲学》有韩文译文出版,论文无数。蔡仁厚一生致力于先秦儒学、宋明理学、中国哲学史研究,躬行践履生命学问。

于都因为什么而有名(方志于都于都县名人录)(4)

(二)百战将军(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盛(1913—1999) 罗江乡上溪村人,祖籍新陂乡。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于1932年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班长、连指导员,红二十八军组织科科长、二团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八旅政治部助理员、科长,挺进军七团政治委员,晋察冀教导二旅一团政治委员,热辽纵队二十七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二十四师师长,四十五军一三五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过副军长、军长,志愿军军长,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

丁荣昌(1912—1996) 新陂乡中塅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军区卫生部管理员、管理科科长,红三军团高级裁判所裁判员,红32军第94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282团政委。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巡视团主任、中原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河南军区洛阳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14军41师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昆明市公安局局长,云南省公安厅副厅长,云南省公安总队总队长,昆明军区公安军司令员,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

方槐(1917—2019) 原名赖芳槐,银坑镇银坑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红15军团第75师225团政治处青年干事、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师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红十五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疆航空队飞行训练班学员、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训练处协理员,飞行大队大队长,航校驻沈阳办事处主任,军委航空局作战教育处处长。方槐负责组建了我军第一支战斗飞行部队,担负北京地区的防空值班任务。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中,方槐率领2架教练机和1架联络机从天安门广场上空轰鸣而过,成功接受检阅。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军委民航局机航处处长,防空部队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军委民航局航务处处长兼电讯处处长,中国人民航空公司经理,空军第三航空学校校长,空军师长、副军长、军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叶荫庭(1915—2006) 靖石乡黄沙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16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5月,在瑞金九堡步兵学校学习,参加机枪训练班后,分在中央军委警卫营机枪连一排任排长,培养了一批能掌握和使用高射机枪的射手。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特务团通信员,中央军委警卫营排长,教导师机枪连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大队四队队长,第一分校直属营营长,第三大队队长、干部队队长,鲁中军区第二团副团长、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八师参谋长,第四野战军40军119师副师长。新中国成立后,奉命赴朝作战,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四十军后勤部部长,军参谋长、副军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顾问。荣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和独立自由勋章,荣获红星一级勋章、独立自由二级勋章和解放一级勋章。

刘友光(1917—1988) 原名刘友河,段屋乡严岗村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5军团报务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电台队长、教导第5旅电台区队长兼通信队队长,滨海军区电台区队长兼通信科科长,辽东军区司令部通信科副科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辽东军区司令部通信科副科长,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一师、辽南军区参谋主任,东北野战军第41军154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陆房突围和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西军区玉林军分区副政委,中南军区炮兵政治部副主任,沈阳炮兵学校政委,炮兵学院副政委,炮兵第52基地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副政委、顾问。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李致远(1907—1978) 桥头乡朱屋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独立第三师八团政治处干事、连政治指导员、团总支书记,中央军委总卫生部训练队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一支队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邓宋支队第七团政委,挺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副政委、军区独立第八旅政委,晋察冀野战军第六纵队17旅政委,第20兵团203师政委。参加了平津、太原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政委、军副政委,河北省军区副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

杨思禄(1916—2020) 葛坳乡小源村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少共国际师第45团1营3连,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广昌保卫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2师警卫班班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警卫连排长、代连长,冀热察挺进军第37团副营长、营政治教导员,冀东军分区特务营营长,冀热辽军区特务团团长。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热河纵队第25旅旅长,冀东军区第12军分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教导第3师师长,第二野战军直属教导第2师师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5航空学校参谋长、副校长,空军师长,第11航空学校校长,副军长、军长,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顾问。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张耀祠(1916—2010) 葛坳乡黄屋乾村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16年2月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带领同村50多名团员青年,参加了少共国际师。1933年7月,他所在连队调往瑞金担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警卫连,担任保卫毛主席和中央政府机关的任务。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八军团保卫局侦察科科员,国家保卫局侦察科科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副官、招待所主任,延安中央教导大队第三中队队长、组织干事,延安中央警备团政治处保卫干事、参谋、组织股副股长,供给处副主任、营政治教导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警备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政委,中央纵队第二师副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公安警卫师副政委,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副局长兼中央警卫团团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总参谋部警卫局副局长,成都军区副参谋长。1976年10月,张耀祠直接参与了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斗争。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著有《张耀祠回忆毛泽东》等。

钟贤文(1915—2000) 仙下乡富坑村人。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九军团第三师九团副班长,红军总司令部通信连排长,红军大学第一团区队长、副政治指导员、队长。参加过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二纵队三团营长、团参谋长,八路军一一五师晋西独立支队第一团作战参谋,教导第二旅四团副营长、营长,沂河支队三大队大队长,滨海军区第二十四团团长,警备第十一旅二十二团团长,参加过山西、鲁南、滨海、鲁西等地反顽、反扫荡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滨海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部参谋主任,华东军政大学大队长,渤海军区军政学校校长,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第七师副师长兼参谋长,第三野战军二十八军八十二师师长,参加了昌潍、周张、济南、淮海、渡江、吴淞等战役和进军福建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副校长,第四步兵学校副校长,南京步兵学校校长,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

段德彰(1913—1999) 车溪乡坳背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特科学校政治教员、连政治指导员,红一方面军教导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军大学营政委、团政委。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西峰县工委书记,陇东特委统战部部长,陇东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热东地委书记,冀东党校组教科科长,冀察热辽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副政委,第四野战军四十六军副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基地政委,海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东海舰队第二政委,南海舰队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七、九、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黄经耀(1915—2005) 葛坳乡桐溪村人。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政治部通信班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反剿”斗争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排长,苏鲁豫支队第三大队连长、副营长,新四军第三师七旅二十团营长,第八旅二十二团副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四师十团团长,第四野战军四十二军四师副师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师长、黑龙江军区司令员、黑龙江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陕西省军区司令员、陕西省委书记、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宁夏军区司令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等职。抗美援朝作战中,参加了第一、二、三、四次战役。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康林(1916—1995) 新陂乡觉村人。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广东省南雄县游击队队员,赣南游击队特务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连副指导员兼支部书记,第一支队教导大队队长,新四军第一师三旅七团营长,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警卫团参谋长、副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十一师参谋长,先遣纵队第四支队参谋长,第三野战军二十四军七十二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勋章。

曾庆良(1917—1996) 铁山垅镇大庄村人。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电台报务员,红四方面军电台报务员、电台台长,军委电台报务员、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三局无线电科副科长,八路军留守兵团通信科科长兼无线电中队中队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通信科副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司令部通信科科长,西北军区通信学校校长,西北军区司令部通信处副处长、通信处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通信处处长,军事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雷达工程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军事科学研究室主任,总参谋部通信部副主任。

曾雍雅(1917—1995) 梓山镇张军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第七师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红一军团保卫局指导员,一军团政治部干事,第二师五团连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敌工股股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敌工科科长,广灵县县长兼中共县委书记,第一军分区三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区队长,第三十四团政治委员,冀东军区第十四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第十旅旅长,独立第十二旅旅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队二十五师师长,第四野战军四十六军一三六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二兵团副军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长,沈阳军区副参谋长,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候补中央委员。

谢明(1915—1985) 桥头乡中石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于都县桥头区儿童局书记,共青团干都县古龙冈区委书记,少共国际师第四十五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一军团政治部巡视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政治处民运股股长,晋察冀军区第二支队六大队政治处主任,五大队政治委员,四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政治部主任,热西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热西地委书记,热西军分区司令员,热河军区独立师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二十二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政治委员,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政治学院副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谢正浩(1914—1992) 马安乡西汾村人。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三军九师二十六团排长,第一师二团连长,红一军团防空大队副大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作战参谋、侦察科科长、作战科副科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四旅司令部作教科科长,关中军分区司令部作教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四旅七七一团参谋长,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教导旅参谋长,第一野战军六军十六师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副参谋长兼迪化(今乌鲁木齐)军区副参谋长,铁道公安部队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旅顺基地参谋长、基地副司令员,东海舰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三)民国将军

黄裳(1893—1938) 民国中将,车溪乡优胜村人,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北伐时是第1军参谋长。北伐后部队缩编,改任第1师参谋长。中原大战后一度任过济南兵工厂厂长,后留学德国学习兵工。回国仍然在刘峙麾下,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副监后又兼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刘峙将军的副参谋长(第一军系黄埔嫡系部队),1936年2月任陆军少将,1937年5月任陆军中将。在1938年8月1日武汉抗日保卫战中,因在前线督战,遭炮击震伤,内伤不治而故,为抗日战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丁翠国(1900—1994) 号序吾,字心普,新陂乡圳背村人。七岁启蒙,循序由小学中学而大学,江西省立第四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大学,1927年毕业于上海大学,大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党务训练所。曾任国民党武昌行营上校秘书,宜昌行辕处少将处长,中央三青团团部书记长、办公室主任、副处长,中央训练编审组组长,济南大学教导主任,国大代表。1948年去台湾。

丘健(1896—1937) 别名建予,利村乡下垅村人。保定陆军学校第六期毕业后,历任国民革命军连长、营长、团参谋主任、师参谋长。1934年,进南京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学习,1937年毕业。“七·七”事变后,任命为陆军第五师步兵第十五旅少将旅长。同年10月10日在四川去綦江校阅部队时因车祸殒命。

朱致一(1907—?) 梓山镇人。1930-1935年,先后在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陆军大学将军班、中央军校洛阳分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学习。1936-1949年,曾任第二师参谋处陆军宪兵少校,军政部第三军官总队副总队长,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第三十期青年团第三中队上校分队长,旅长兼参谋长,第九十五师少将副师长,中央训练团团部副主任,三青团庐山夏令营营务少将副官总队长,中央训练团赣南师管区副司令兼师长,中央训练团办公厅主任,七十五军、七十八军军长等。1949年去台湾。

李志鹏(1908—1968?) 民国陆军中将,贡江镇人。1930年黄埔军校步兵科第五期毕业,曾任连长,少校营长,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第六中队少校分队长,第三十六师陆军步兵中校、少将旅长、师长。五十四军副军长,二十三军军长。1949年去台湾。

李灏(1907—?) 岭背镇人。1926年江西省立四中毕业后,在国民党十四军任政治部宣传员、副官处中尉副官、上尉参谋。1929-1949年历任国民党于都县党务指导兼县公安局长、县游击大队少校队长,县党部干事、县政府督学、县《新闻报社》副社长,国民党南安县、上犹县特派教导员,江西保安第二十八团副团长,二十三团上校团长,赣保第七团上校团长,江西保安司令部少将高参,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部少将高级参谋兼省府于北赖村特别区署区长,宁(都)于(都)瑞(金)兴(田)四县“靖共”指挥官。江西省参议员,省政府会计专员,保安公司部十八团团长,省钨矿公司顾问。于都北区区长,县参议员,县党部书记,李弥部第六编练司令部少将高参兼第八军少将副参谋长暨特务团长。1950年任第十一纵队少将司令,云南“反共救国军”总指挥部少将校阅点验组长。1954年率部从缅甸返台湾。

陈忱天(1910—1955) 岭背镇人。高中毕业后参加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训练班工兵科学习。曾任少尉代理排长,河南省保安十团少校政治训练员保安处少校服务员,军委会部桂林战地参训班参谋、团副、隶属师长,第二十七军十五师步兵干训班师部中校参谋,九十五师参谋长,师长,三十七军干训班第六期上校兼军事教官、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广州行营军官佐、上校科员、参谋主任、团副,课长,科学教官,国防部军垦组长,后勤少将。1949年去台湾,1955年病故。

于都因为什么而有名(方志于都于都县名人录)(5)

(四)革命先烈

于都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于都参加红军的人数达67709人,占当时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多,支前参战的人数共有近10万人;参加长征的近万人。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有姓名记载的革命烈士就有16200多名。建国后健在的长征干部共有277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已成长为我们党和政府及军队的高级干部,其中少将16名,省军级领导干部55名,地、师级干部200余名。

尹绍伦(1908-1930) 利村乡石子头人。1926年冬就读于水中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秘密发动农民革命。12月调赣州农民运动训练班学习,同年冬结业回到里仁任支部书记,建立农民协会,并任执行委员。积极发动农民向地主摊款作为起义基金。1928年2月间,调暴动委员会总指挥部,暴动失利后,坚持领导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4月任于都县执行委员会书记,1930年3月任中共于都县委书记,6月赣南特委调他到西河工作。不久被诬为“AB”团被杀害。1954年平反昭雪,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李英(1900-1930) 原名李伯雄,又名李南牯,贡江镇古田村。人20岁考入南昌省立甲种工作学校,结识了方志敏,李英在其引导下开始投身社会政治活动,加入了校内社团组织“江西改造社”。时值国共合作,李英于1924年加入国民党,毕业后留在该校国民党区分部工作。1925年7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提前毕业,分配在北伐军中负责军需工作。大革命失败后,李英转到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工作,不久省委任命他为巡视员到各地巡视工作,1927年8月回到于都。李英回乡后,与邱倜等人恢复中共于都中心支部,李任执行委员。1928年2月,中共赣南特委命令于都党组织在最近期间发动农民暴动,暴动后建立工农革命军第八军,由李英任军长。3月2日李英参与领导罗坳、步前农民暴动获胜,3日参与里仁暴动告捷,4月乘胜进攻于都县城未克。尔后,国民党调集靖卫团全面反扑,于都西南乡农民暴动受到严重摧残。李英遵照党组织的指示前往赣州东北从事党的工作。1930年春,李奉命离开赣东北往上海接受党中央新的指示,从沪回赣途中,因身患痢疾,路经皖南封锁线时被国民党军队拘捕而牺牲,时年30岁。

赖森和(1899-1930) 又名赖林,利村乡上下村人。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上村、下村、罗石、下垄成立党支部,赖森和任书记。1928年2月29日,赖森和、李骏、肖大鹏、高克勤等人组织领导2000多人的里仁暴动,镇压了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陈礼洪、刘伯纯等人。1930年3月,在楂林成立于都县苏维埃政府,赖森和任主席,4月被选为中共于都县委委员、县苏政府委员,负责财政工作,7月继任于都县苏政府主席。11月10日下午,水头、岭背、马安等地的靖卫团进攻于都城,赖森和在龙门前过渡时,不幸落水身亡,时年31岁。

钟圣楼(1982-1930) 桥头乡江背村人。为创建赣南革命武装的先驱。1926年春,钟圣楼自发地领导桥头农民开展抗鸦片税的斗争。1927年2月,被派到南昌参加朱德任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导团学习。并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回到家乡从事农民运动。12月成立桥头第一个党支部。到1928年2月下旬,先后建立朱屋、水背、黄泥圩、江背和新圩子等5个党小组,发展党员40余人。3月下旬,桥头暴动失败,在兴国县党组织密切配合下,在樟木山成立游击队,钟圣楼任队长,朱学玖任党代表。当时没有枪,向三点会(属绿林农民组织)租14支枪,同时动员东村三点会首领管开炳率部携13支枪加入革命队伍,在雷公寨成立赣南红军第十五纵队,钟圣楼任参谋长,朱学玖任党代表。8月在桥头盘罗石成立于北特区革命委员会,钟、朱被选为常委。1929年春,红十五、十六纵队以及桥头、东村、城岗、莲塘等地的游击队,合编为赣南红军独立第四团,钟圣楼任参谋长,朱学玖任第一连党代表。钟圣楼回到桥头后,又成立于北游击队第二、四大队。1930年3月,在吉安富田召开赣西南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钟圣楼被选为土地委员会委员,参与了关于土地问题决议的起草工作。7月间赣南地方武装编为红二十二军,于北地方武装编为该军第四团,钟圣楼任政委。是年冬,钟圣楼亦遭同“罪”在宁都黄陂遇害,时年38岁。1954年,冤案得到昭雪,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朱学玖 (1987-1930) 桥头乡朱屋村人,为创建赣南革命武装的先驱。革命历程和钟圣楼相同。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考入朱德任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1928年3月23日,参与领导于都桥头农民暴动。同年6月组建赣南工农革命军第十五纵队,任党代表;1929年朱学玖奉于北特区委指示,回桥头领导武装斗争,将平安、葛坳、曲洋、剃刀迳、桥背等地赤卫队编为于北游击队第八、九、十大队,同年冬3个大队合编为赣南红军第二十七纵队,朱学玖任政委,谢芳湖任队长。1930年4月,中共赣南东河行委决定成立赣南暴动总指挥部,朱学玖调任参谋长。由于党内肃反扩大化,是年秋,朱学玖被诬为“AB”团分子,在赣县江口被害,时年32岁。1954年,冤案得到昭雪,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萧大鹏(1908.9-1931.7) 又名锡汪,别名蒋屋老,梓山镇下肖屋村人。1924年升入昌村中学就读。1926年10月,党组织在县城中小学开展学生运动,肖大鹏积极响应,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选为县城中小学生联合会和昌村中学学生会的主要负责人。1927年1月间,中共于都中心支部派肖大鹏和李骏等人,赴武汉参加毛泽东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参加南昌“八一”起义。1928年2月29日,他和张文焕、高克勤等领导南乡2000多农民举行里仁暴动。后因攻打于都县城和桥头暴动失利,随丘倜转移到吉安东固,任七纵队分队长,在东固、兴国和桥头一带开展游击战争。1930年3月,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在于都县城宋屋成立赣南暴动总指挥部,肖大鹏任总指挥,曾领导赣南各县赤卫队配合红军攻打赣州城。7月任红二十军一七二团团长,参加了第一次反“围剿”战斗。12月任红二十军代军长,在赣江以西的吉安、永丰一带打土豪,筹钱粮和建立红色政权。1931年4月,肖大鹏率军参加第二次反“围剿”战斗,和红七军、湘赣独立一师在廖塘桥战役中,歼灭驻安福的韩德勤部一个团,缴枪千余支,俘敌数百人。安福大捷后,三军乘胜挥师茶陵、攸县、安仁、县,直挺遂川,连克五县,军威大振。7月肖大鹏奉命率部回到银坑平头寨,不久红二十军被诬为“AB”团而整编解散。肖大鹏遇害,时年23岁。1945年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其昭雪平反,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文焕(1907-1930) 利村乡上下村人。1925年在于阳小学读书,次年中共于都支部书记丘倜引导他阅读《响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革命思想日益成熟。是年冬,被选为学生会负责人,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到赣南农工运动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回乡从事农民运动。1928年初参与组织于都农民暴动,与肖大鹏、高克勤等人率2000多农民在里仁举行暴动。1929年春,组建赣南红军第十六纵队,任党代表。不久十六纵队编为江西红军独立团第2连,张文焕任连政治委员,和钟圣楼等一起配合红五军攻克于都县城。4月10日成立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张文焕任主席兼县赤卫大队党代表。当年冬,他化名陈日葵,秘密到祁禄山开展革命活动,利用开明绅士张甘亭说服地主陈宗堂交出10余支枪,成立祁禄山游击队。1930年,张文焕赴安远县参与创建红二十三纵队,任纵队长和党代表。还先后组建马岭和庄坑乡苏维埃政府及游击队,并配合盘古山红二十二纵队在茶梓、仁风、靖石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巩固与扩大了安远的红色区域。后红二十三纵队编入红二十二军第四纵队,张文焕任纵队长,率队转战吉安、抚州之间。同年冬,奉命开往宁都黄陂准备参加粉碎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的战役,不料被诬作“AB”团而遇害。1954年张文焕沉冤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

李骏(1906-1934) 又名福成、树桢,罗坳镇塘头村人。家庭较富裕。李骏小学毕业后,升入于水中学,受新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11月,李骏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并选为县城学生联合会、于水中学学生会主要负责人。1927年1月,党组织派李骏等人赴武汉参加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参加了南昌“八一”起义。尔后,被江西省委派回县里秘密恢复党的组织,领导西乡(步前、罗坳、三门)农民运动,建立农民协会和赤卫队,使西乡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1928年2月下旬,中共赣南特委肖韶在水镜寨子脑召开特别会议,决定成立于都农民暴动总指挥部。李骏为总指挥之一,并兼任西乡农民暴动指挥。3月2日李骏领导罗坳、步前、柑子下2000多农民暴动,击毙了罪大恶极的赖洪周、熊梦兰等豪绅地主,将其财产分给贫苦农民。暴动队又在下耆河口没收安远民团头子谢家儒十多船的不义之财。暴动大捷,士气大振,3月3日乘胜攻打于都县城,因土枪土炮受潮不能发射,加之暴动队伍缺乏作战经验,攻城受挫。李骏与丘倜、肖大鹏、张文焕、尹绍伦等转移到北乡桥头、同朱学玖、钟声楼联合举行桥头暴动,又遭失败。随后,他们在樟木山召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认为要与敌人进行长期斗争,各地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于是李骏回到西乡建立武装部队。为便于领导于(都)兴(国)宁(都)边区革命武装斗争,8月在桥头成立中共于北特区执行委员会,李骏任书记。他领导地方赤卫队配合朱学玖、钟声楼领导的十五纵队,先后袭击了桥头税丁和于兴边界的靖卫团,活捉了兴国大土豪吴大鹏。11月钟朝珍为首的靖卫团和国民党军一个营配合,从上宝、古石坑、琵琶三路包围桥头革命根据地,李骏率赤卫队和十五纵队、东固七纵队配合,英勇抗敌。他腿部中弹,用两块银圆夹住伤口,骑马继续指挥战斗。此次战斗,歼敌一部,缴枪200支,保卫了红色政权。

1929年3月,李骏率赤卫队配合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攻克于都县城,歼灭国民党军刘士毅部一个营,击毙县公安局长、巡官、巡长等20余人,首次解放于都城。8月,在桥头成立赣南红军第二十七纵队,李骏(化名雷振东)任政委。1930年3月间,率纵队参加攻打赣州之后,驻赣州市的国民党军二十七、二十八团进犯桥头革命根据地,李骏配合红四军三纵队、红六军二纵队,在桥头饭甑岽与敌鏖战,歼、俘敌约千人,缴枪数百支。同年6、7月间,李骏调赣南革命委员会教导大队任大队长,前往宜黄、乐安一带开展游击战争。1931年担任河西特委军事部部长。1932年调回红军工作。1933年秋,任师参谋长。李骏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各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李骏随军长征,改任团参谋长。同年冬,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

马德明(1891—1935) 宽田乡上堡村人。原名从熏。早年曾参加地方农民武装“三点会”。1929年参加革命,同年创建革命武装上堡赤卫大队,任大队长。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于会瑞边区赤卫大队副队长、中共于会瑞边区区委书记、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宽田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宽田区区委书记、中共寨面区区委书记、西江县苏维埃主席、中共西江县书记、中共瑞西县县委书记等职。红军长征后,任瑞西县游击司令部政治委员、瑞西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瑞西县独立营政治委员,率部坚持游击斗争。1935年4月,部队陷敌重围,突围后,四次联络同志,成立中共瑞西支部任书记,继续坚持斗争,于同年6月被捕牺牲。

(五)省(军)职干部

王辉明(1916.5-2015) 岭背镇兰龙村人。1932年9月在桥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军委办事处警卫连战士,中央军委警卫连战士,军委总政治部警卫排战士、军委通信连通信员。参加了长征。初任李德警卫员,后在军委通信连担任警卫工作,担负遵义会议的通信警卫任务。到延安后,任红军援西军供给部政治委员赖勤的警卫员。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军委总参谋部报务员、台长、总台长、科长,总参谋部某老干部训练班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总参谋部某处处长。1960年任海军司令部第八部副部长,被授予大校军衔。1982年5月在北京离职休养(正军职)。

邓清河(1915.3-1999.3) 沙心乡高屋村人。1930年3月参加游击队,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游击队员、县少先队参谋长、连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抗日军政大学政治指导员、组织干事、组织科员、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总分支书记、游纵政治处股长、新七团政治处副主任、二师六旅十六团政治处主任、七师五十五团政治委员、七纵二十一师政治部主任、二十五军七十四师政治委员、赴越军事顾问助理、华东军区后勤卫生部副政治委员兼主任、二十七军政治部主任、浙江省冶金工业厅厅长、浙江省工交政治部副主任、浙江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副组长,浙江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浙江省政府顾问(副省级)。

孙北海(1954.5— ) 岭背镇录田村人,大学本科学历。1969年1月入伍,1969年1月-11月,分别在北京、山西训练队接受入伍训练和业务训练。1970年10月-1973年9月在延边大学学习朝鲜语。1978年3月-1980年10月在四川灌县一局训练队学习英语。服役46年,一直从事技术情报侦查工作,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部第三部第四局学员、侦收员、参谋、助理翻译、翻译、副译审,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1988年恢复军衔制时授中校军衔,任副团职翻译。1992年任技术八级翻译,授专业技术上校军衔。1996年任技术七级副译审,授专业技术大校军衔。2000年任技术六级副译审。2004年任技术五级副译审,享受副军级待遇。2014年6月1日退休。

朱挺仕(1917.10-1999.12) 梓山镇大陂村人。1931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九师二十七团勤务员、卫生员,一军团一师二团卫生队调剂员、司药、医助,中央红军卫生学校学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十八集团军)总部卫生处医生,总部野战医院所长、医务科科长,晋察冀鲁豫南军区卫生部医务科科长,冀南军区四分区卫生处处长,冀鲁豫军区卫生部保健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晋冀鲁豫十四纵队卫生部副部长,华北军区七十军卫生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驻天津)临床学院院长,华北军区二五四医院院长、党委书记,北京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后勤学院高级班学员,北京军区后勤部副参谋长、顾问(正军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和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0年晋升为大校军衔,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勋章。1981年离职休养。

于都因为什么而有名(方志于都于都县名人录)(6)

刘义荣(1915-2007.9 ) 银坑镇周庆村人。1929年11月在瑞金县瑞林寨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游击队勤务员,中央独立军三师司号员,三军团第五师十五团司号员,陕甘宁边区二十八军第一团司号员兼支部书记。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八旅七一六团一营四连指导员,邓、宋总队三十四大队二连政治指导员,晋察冀军区第九团侦察连长,晋察冀军区十二分区特务连连长,晋察冀军区平北分区龙、赤县区队大,平北分区龙、崇、宣县支队大队长,平北分区新六团团长。1943年在十二分区特务连时,一次歼灭伪满军2个连,受到分区通令嘉奖。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热察军区独立二师四团团长,东北四野十一纵队三十二师九十四团团长,十一纵队一四三师四二七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四野四十八军一四三师四二九团团长,军委炮兵二十一师参谋长,志愿军炮兵二十一师副师长,南京军事学院学员,军委炮兵三十四师师长。1968年起任北京军区炮兵副司令员。1982年离职休养。2007年9月11日在北京逝世。

刘东志(1915.12-?) 黄麟乡罗西村人。1931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七军十九师五十六团四连战士、五十五团团部通讯员,三军团四师卫生部看护员,四师卫生部看护班长、排长,一军团卫生部卫训队区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卫生部护士长,野战医院一所所长,山东军区卫校区队长。参加了平型关之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八师卫生处政治委员,三纵队卫生部副部长,华东军政大学五大队副政治委员,军大八团团长、十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特纵高炮十三团、五O五团政治委员,东北防空军速中政治委员,东北防空军军事学校政治委员,华东防空军军事学校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空军干部轮训大队政治委员。1979年12月起任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顾问(副军职、行政十级)。参加了抗美援朝,在战争中负伤4次,头部和右腿均致残。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朝鲜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红星功勋章。1982年离职休养。

刘重桂(1915.11-2005.3) 禾丰镇黄塅村庙堂坑人。1933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补充二师五团五连战士,八团三营八连排长,一军团十五师、二师班长,一军团教导队学员、区队长、队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冀鲁边区教导六旅十六团营长、团参谋长,冀鲁边三分区参谋长,山东分局党校学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七师二十一团副团长,东北六纵作战科科长,十八师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上干队学员,四野一六O师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常德军分区参谋长。南京军事学院基本系司令部和中南军区高研班学员,中南军区作战处副处长、陆军四十一军司令部参谋长、军党委常委。195 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60年9月任驻越南大使馆武官兼专家组长。1963年11月回国后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第三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会副书记、书记、第二书记。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章。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83年8月离职休养。

刘继德(1917.10-1999) 原名刘时绥,银坑镇冷水村人。193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2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宣传员、勤务员、卫生员、看护班长、调剂、司药。参加了长征和陕西瓦窑堡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医生、中国延安医科大学军医(十三期)训练班学员、陕甘宁边区医院门诊副主任、边区保安处卫生所所长,1941年被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授予丙等模范医生奖。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医院科主任、西北野战军卫生部第三野战医院副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成都川西行署空军医院副院长、西南军区卫生部工人医院院长、西南军区卫生部预备医院院长、西南军区第一门诊部主任、解放军第七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1978年8月起任第三军医大学顾问(副军职)。1983年12月离职休养。

肖春先(1913.11-1988.9) 宽田乡山下村人。1930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铁道兵副司令员等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反迷信和反封建的斗争,转战于闽山赣水之间,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坚决执行上级作战意图,机警果敢地指挥战斗,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多次率部参加战斗,辽沈战役中带领部队奋力抢修吉林松花江大桥,并向长春前进抢修,有力地支援了解放长春的战役。1949年率部入关,抢修津浦铁路,使野战军得以迅速运送过江,其后南下抢修粤汉铁路,为追歼国民党残部创造了条件。曾四次身负重伤。新中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指挥部队进行反轰炸抢修,保卫钢铁运输战线畅通,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回国后,参加了黎湛、鹰厦、包兰、湘黔等铁路建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8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2年离职休养。1988年9月18日因病逝世。

张复海(1916.9-2011.1) 银坑镇年丰村新屋下人。1930年8月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指导员、教导员、荣军学校校长、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等职。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是新中国第一批国家级检察员。1950年2月至1962年3月,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厅长。1962年至1969年10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1969年至1979年任广西区革委会直属正工组组长。1972年任广西区革委员保卫组长、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1973年8月至1979年12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1980年1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1985年12月离休,享受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级医疗待遇。

邹顺(1918.6-?) 黄麟乡人。1932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七军十六团战士,三军团四师卫生队学员,三军团卫生部班长,一军团四师卫生队班长,中央卫生部卫生学校学员。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陕北留守兵团警备团军医、兵团一旅医院外科科长。1944年在陕北绥德县独立一旅卫生部被评为模范医生。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一纵队医院院长,一纵队二旅卫生处处长。1948年进人大别山后立团功一次。新中国成立后,任二野五兵团十六军卫生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十六军卫生处处长、志愿军卫生部计划室主任、志愿军一分部副部长、天津文化卫生学校学员、总后渝办卫生处处长、总后七医大附二院院长,1970年3月起任总后第三军医大学(驻重庆)副校长。1985年7月离职休养。

邹日晴(1915.6-1996.7) 宽田乡龙泉村人。1930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34年初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西江县政府秘书,列宁小学教员,红一方面军五师战士、通讯员、师部宣传员,红一方面军五师十三团五连班长、排长、青年干事、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学员,八路军一一五师敌工部、民运部干事、保卫部邮信员、敌工股长,三十三旅保卫干事,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部副主任兼党总支书记。放战争时期,任热河纵队三旅七团政治委员,冀察热辽军干校高干队队长,热河独立六师政治部主任,四十八军一六一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西抚州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江西军区干部学校政治委员,中南军区第十四文化速中政治委员,江西省兵役局副局长、局长,北京政法学院学员江,赣州军分区第二政治委员,江西省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并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2年7月离职休养(正军职),1988年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陈祖江(1917.1-1993.9) 银坑镇香塘村人。1933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红五军团战士、一军团班长、军委警卫营排长、中央警卫团连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中央纵队团参谋长,北京公安二师五团副团长、四团团长,中央警卫师副师长,北京卫戍区副参谋长。1982年3月离职休养。

周克柳(1913.7-2011.12) 葛坳乡小源村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七师二十一团机枪连副指导员,少共国际师四十五团二营营部管理员,西北红大游击营排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总校供给科股长、科长,太行山十八集团军兵工厂合作社主任,陕甘宁边区绥德税务分局主计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后勤部建和公司丰镇办事处主任,华北二O四师后勤处处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六十八军后勤部副部长、部长、副军长。1960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红星功勋章。

范镇平(1914.3-1996.5) 梓山镇山峰村人。193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12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国际师战士、中央警卫团三营九连警卫员、中央军委休养干部连给养员、延长医院四所司务长、中央军委管理局管理员、摩托学校学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干事、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科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反扫荡战役。解放战争时期,负责后勤转运物资工作,任兵站部辎重营长、大队长、处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天津军区速成中学学员,车管部副部长、代部长,北京军区后勤部副参谋长,国防工办副主任。1978年担任军区后勤部顾问。1982年5月离职休养。

郑文甫(1920.10-2017.10) 原名郑文浦,马安乡溪背村人。1932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随红一方面军参加了长征,任王稼祥的医生。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医科学校学员、军委卫生部药材科员、陕甘宁边区卫生署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第三野战医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卫生部处长。参加了抗美援朝,任志愿军后勤部卫生部处长。1955年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毕业后任总后勤部卫生部处长。1969年4月调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勤部副部长,1973年1月起任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校长(正军职),1980年1月改任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1985年离职休养。

钟月林(1915-2009.8) 原名钟玉林。女,桥头乡人。幼时做过童养媳。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秋到达瑞金,在中共中央妇女部工作,当巡视员。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正式转为中共党员。1935年12月在瓦窑堡与宋任穷结婚。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专业技术,毕业后在延安电台工作。1938年8月调往八路军一二九师,在电台当报务员。建国后,在云南省保育院工作,1954年调回北京,在中央组织部从事档案工作,后到沈阳中共中央东北局担任机要秘书。曾任全国政协委员。

钟光殿(1915.12-2010.5) 沙心乡沙塘村人。1930年12月参加乡苏维埃政府工作,193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同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乡工会主任、区工会委员长、少共区委书记、少共西江县委书记。历任红八军团政治部民运干事、五军团三十九团政治处民运干事、三十一军二七三团供给处处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太行山先遣支队军需股股长,太行山边总供给部军实科科长,一二九师被服厂厂长,太行六军分区供给处处长,延安中央党校二部学员、支部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松江省第一军分区供给部部长,独立二师供给部部长,第四野战军十二纵队一四五师供给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处长、副部长。1955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6年毕业于北京后勤学院高级班。1959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行政十级)。

钟良树(1918-2018) 马安乡贡布村人。193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红五军团十三师战士、班长、队长、股长、一二九师青年科长、六纵队政治部组织科长、一OO团主任、团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抗美援朝,任十二军干部部部长、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治委员。1969年任新疆北疆军区政治委员。1979年任江苏省军区顾问。

钟起煌(1943.9- ) 银坑镇银坑村人。1966年7月景德镇陶瓷学院工程系毕业,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江西陶瓷工业公司副科长、景德镇市建国瓷厂党委书记兼厂长、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所长、中共景德镇市委副书记、江西省轻工业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中共九江市委副书记、九江市人民政府市长、中共九江市委书记。1992年3月任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95年8月任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2002年1月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2003年1月任政协江西省委员会主席。

袁洪辉(1911.9-?) 罗坳镇罗坳村人。192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罗坳农民协会会员、乡党支部书记、区政府军事科长、粮食科长,红三军新兵团副大队长、三军团班长、排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十六旅六八六团一营四连政治指导员,三十三旅政治指导员、副政治教导员,六八六团三营政治教导员,滨海军区特务营政治教导员,滨海军区直属队总支书记,独立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警备十旅二十团政治委员,华东党校学员,华东野战军三纵九师二十七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大学高干二大队大队长,一O二师参谋长,金华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浙江省军区顾问。

于都因为什么而有名(方志于都于都县名人录)(7)

黄华炳(1918.4-1996.5) 银坑镇岩前村人。1930年9月在兴国县樟木区参加革命工作,同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1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村、乡、区儿童团和共青团负责人,中央苏区新兵团班长,中央苏区教导队学员、保卫干事,八军团二十三师六十七团三营七连文书,中央军委四局警卫连战士,军委二局看护员、特务员,瓦窑堡红军学校政治连学员,军委二局二科科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前总二局科员,军委二局日文训练班学员,军委二局四科、一科科员,二局组长、股长,二局三系研究员,二局一处一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军委二局研究室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军委情报部五局副局长、军委三局一局副局长、总参三部八局局长、总参三部司令部副参谋长、总参三部司令部(正军职)。1982年10月离职休养。

曾传桴(1911-1993.1) 宽田乡山下村人。1933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任排长、供给员、粮秣股副股长、供给主任、处长、科长、后勤部部长、副军长、省军区顾问等职。1981年离职休养。

曾宪辉(1912-1997.2) 桥头乡江背村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背村团支部书记、共青团仙下区委书记、共青团曲洋区委书记、少共胜利县委少先队长、红军少共国际师政治部民运科长、红二师政治部没收委员会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团政治处民运股长,山东抗日部队鲁西支队政治委员,鲁西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武装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解放军第七修道队政治部民运科长,黄河指挥部司令员,江西省贵溪军分区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贵州省镇远军分区司令员,贵州省政府监察委员会主任,贵州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贵州省科教办公室副主任。1980年当选为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谢华(1918.12—2012.2) 曾用名谢芳源,桥头乡朱屋村人。1930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五师副官处勤务员,军团卫生部卫生员、司药,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卫生学校学员,一二O师卫生部医生。解放战争时期,任西满军区卫生部科长、院长、处长、七纵二十一师卫生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抗美援朝,历任四十四军一三二师卫生部部长,四十四军卫生处处长,中南军区卫生部直属卫生处处长,铁道兵卫生处处长,中南军区卫生部直属卫生处处长,铁道兵卫生处处长,1961年起任铁道兵后勤部副部长。1982年9月离职休养(正军职)。

葛接调(1913.6—1996.7) 葛坳乡人。1929年1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葛坳游击队队长、福建省汀州市少年先锋队队长、延安前敌后勤部残废连连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十八集团军总供给部被服科科长,山西太行山抗大总校一大队五队学员,延安中央党校学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西满军区供给部副部长,东北民主联军嫩江军区供给部部长,东北行政委员会财委会军需处经理部主任,东部军需部一局副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人民政府财政部被服局局长,东北军区后勤军需生产部部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军需部第一副部长,沈阳军区后勤部油料部部长。1955年9月获大校军衔,1964年11月离职休养,1980年3月起享受正军职待遇。

赖其正(1917.12—1981.6 ) 贡江镇蔬菜场村人,小学文化。193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开始任团政治处干事,1934年2月在少共国际师四十五团转入中共党员。参加了长征。陕北红军独立一团任总支书记,陕北独立一师任青年科长,任警备五团宣传股长,任晋察冀军区五十二团政治处主任,任骑兵旅宣传科长,任通辽地委书记兼骑兵十二团政委,任路西支队政委,任辽吉军区二十五团政委,任四平警备司令部政委兼独立四团政委,任第四野战军五十军党委直工部长,任五十军一四八师政治部主任,任吉林省军区干部部长,任吉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陆军大校军衔。参加了抗美援朝,1958年转业广西地方工作,历任轻工业厅副厅长、代厅长,成套局长,储备物资管理局副局长、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赖畅茂(1915.6-1985.11),罗坳镇大桥村人。1931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1军团、红9军团先后任战士、班长,后任红军工厂科长。抗日战争开始后,新四军第1支队军需处科员。“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1师供给部科长、第1师3旅供给部部长、第1师兼苏中军区供给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供给部部长、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供给部部长、华中指挥部供给部副部长、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后勤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福建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1957年起,任福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江西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1972年,任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1978年,任福州军区后勤部顾问。1982年,离职休养。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供稿:于都县志办 于都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