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子善老师为我们讲解《学记》第三章:教学相长,之前的内容,大家可以点击文末的链接进行回顾。

概论第9章教学设计(学记第三章教学相长)(1)

《学记》第三章原文 :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白话:

尽管有美味佳肴,不品尝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尽管有至圣大道,不学习就不明白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发现自己的困惑。知道不足,才能反求诸己;知道困惑,才能发奋自强。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教与学互相成就,教人乃是益己。”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吧!


我们先来看先贤对这一章的论述。

郑玄讲:“学则睹己行之所短,教则见己道之所未达。”我们通过学习才能看到自己的短处,通过教人才能看到自己的道业还有没有通达的地方。“‘自反’,求诸己也。‘自强’,修业不敢倦。‘学学半’,言学人乃益己之学半。”教人可以促进自己的学习。

孔颖达讲:“此一节明教学相益。”这点明了本章的要义,本章讲的是教学相益本质的关系。

“虽有嘉美之肴陈列于前,若不食,即不知其肴之美也。虽有至极大道,若不学则不知大道之善。”这句与上一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相似。

“若不学之时,诸事荡然,不知己身何长何短。若学,则知己之所短,有不足之处也。”我们不学的时候,对于万事万物都是茫然的,不知道自己身上有什么长处、短处,往往越不学习的人越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真正好学的人往往知道自己的无知,西方一位大哲讲:“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不教之时,谓己诸事皆通。若其教人,则知己有不通,而事有困弊。困则甚于不足矣。”不去教的时候,以为自己对于万事万物都通达了,都明了了。但是,当我们真正去教人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还有很多地方没搞明白,没弄通。而这个“困”的程度是比“不足”更强烈的。

“凡人皆欲向前相进,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向身而求诸己之困,故反学矣。凡人多有懈怠,既知困弊,然后能自强学,其身不复懈怠矣。”人们都希望能够向前进步,既然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我们自然能够反求诸身,然后去学习。但是人又多有懈怠,提起来的劲可能过一阵子又松了,气又散了。但是假如我们知道困弊,遇到困境,知道我们有不通的地方,就会自强不息,不倦怠地去学习。因为要教人,我不学,拿什么来教?所以我必须得更加勤奋地去学习。

“教学之时,然后知己困而强学之,是教能长学善也。”当我们去教学的时候,知道自己所困的地方,然后自强学习,这是教学能够助益学习的地方。

“学则道业成就,于教益善,是学能相长也。”而学习可以成就我们的道业,有助于我们的教学。

“但此礼本明教之长学。”但本章所讲的根本在于教能够长学,通过教可以促进学。“‘学学半’,言教人乃是益己学之半也。”讲教学可以增益自己的学习。

张载说:“困者,益之基也。”困顿是我们增益的基础。“学者之病,正在不知困尔。”学者的问题是什么?是不知道自己有困难,有问题。“自以为知,而问之不能答,用之不能行者多矣。”自以为是的人太多了,你问他,却没法给出精要的回答,而当真正需要你去实践的时候,却不能很好地去施展。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圣人在这里告诫:我们仍然需要重视学习,唯有通过学才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够反求诸己去学习;通过教人,知道自己不通的地方,困难、困境所在,然后去自强、奋进,进德修业。

吕大临讲:“人皆病学者自以为是,但恐其未尝学耳。”学者有什么问题?很多人都自以为是。(圣人)担心他们不去学习。假如真的用力去学习的话,“必将自进之不足,而何敢自是哉! ”假如我们真正用功去学习,我们会明白自己有太多地方不明了,哪里还敢自以为是?

所以这一章再次申明学习的重要意义,“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并且阐述了教学相长的本质原理。


透过“学学半”,我们来仔细分析。

整个《学记》围绕着一个“学”字展开,由学和教引发出来了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育制度等丰富的内容。我们透过《学记》第三章可以看到,教与学它不是二,而是一,在最早的时候,教与学的字本身就是一个字。我们溯源回到那个时代,可以更好地去体悟教学的真理,教学本身就是一体的。

我们为了更好理解还是分开来看,“学学半”,一个是学,一个是教。我们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能够自反;通过教,知道自己的困顿,知道不通达的地方,知困,然后能自强。

本章给我们讲了教学相长本质的原理、关系,同时也给我们讲了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教人。现在有一种很风靡的学习法——费曼学习法,其核心原理就是通过讲授来学习。其实,当我们回归到两千多年前的这部经典,回归到《礼记·学记》第三章,当我们看到教学相长本质的原理,“学学半”的启发时,你会发现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把教学的本质的原理阐述透彻了,只是在我们没有学习的时候不知道而已,所以学习真的很重要。

《论语·述而篇》讲,“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地把所学的东西记在心里,学习永远不感到厌烦,教诲别人也不感到倦怠。孔子不就是一个最好的践行者吗?

所以刚才我们讲怎么学习的时候,提到了一种方法——就有道而正焉,孔子就是对《学记》精神完美的、鲜活的呈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不断地自反自强。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一生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而且他是如此的谦卑、勤奋,并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谦卑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本身已经很有智慧、德行,但是他仍然汲汲于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既是孔子学习态度的谦卑、恭敬、勤奋,也是他学习方法的高明。我们通常会讲:这个同学很优秀,我们应该向他学习。我们大部分人的认知是迁善,孔子不仅懂得迁善,他也懂得改过,既有阳的视角,也有阴的视角,他能够看到人的正面,也能够看到人的背面。所以,对于孔子来说,他的学习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能够向任何人学习,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他生命的一面镜子。

就像《易经·谦卦》,上卦坤为地,下卦艮为山。艮为山,一座高高的山峰,但它藏在地底下,对外呈现的是如大地一样平坦、谦卑低调的景象。即便他自己的德行修养已经像大山一样了,仍然保持着谦卑。孔子一生的境界越来越高:“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他用他的生命为我们揭示了一条可以通过自强不息地学习让生命提升的一条路径。谦卦卦辞:“谦,亨。君子有终。”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生命也是对这个卦的注解,他不仅善终,而且他的精神生命定格成了永恒,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

我们回归到教学相长,“学学半”来看。第一层,教学相长,教能够促进学习,学也能够助益教学。第二,为什么教能长学?教的过程中,我们学习的动力会有很大的提升,促使我们去探寻更多、更丰富的内容,不断增长自己的学识。第三,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能够给我们带来灵感和启发,我们也能在学生身上发现闪光处,这是多个层面的影响。


最后对本讲内容简单做一个总结。

《学记》这部经典,它是超越时空,超越族群的,是一部永恒的教育经典。第一,不管是我们作为学习者、教学者、家长、校长 ,还是作为社会的其他中坚力量,甚至国家领袖,如果我们想要化民成俗,首先需要让自己了解学习的原理,让自己提升,自己明德,才能新民。第二,我们明了教学的原理之后,才能够如法地去施教,起到真正移风易俗的效果。

那么,如何学《学记》?以学者的视角向善学者迈进,以师者的视角向善教者迈进。我们学了第三章之后,大家就更明了怎么去学《学记》,你不妨在合适的契机跟别人也讲讲《学记》,在生活中实践一下,以教益学。此外,循序渐进,先熟读经文,了解大意,然后探寻先贤精义,进一步修身实践,化民成俗。我们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孔子。我们可以透过孔子的一言一行、教学问答来更好地领悟《学记》的真精神。

《学记》第一章是开宗明义,讲述学习以及教育的重大意义和根本目标——化民成俗。《学记》第二章讲述了建国君民首要的、根本的方针——教学为先,要设立学校,开展教育。而要学习的内容是以经典,以先王的正道为主,学习的时间是从始至终,生无所息,“念终始典于学”。《学记》第三章揭示了教学相长的本质原理,教与学本质的关系,为我们揭示了一条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学学半”,教学相长。同时,第二章和第三章都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意义。

如果我们想要化民成俗,我们要怎么做呢?我们得先化己,自己先学经典、学道,一直保持着学,把学习经典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融入到我们生命当中去,我们一定会受益的。化民先化己,化己必由学,以学促教,以教益学。

——本文节选自子善老师讲《学记》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长按识别下图中的二维码,收听此课程。

概论第9章教学设计(学记第三章教学相长)(2)

上一期回顾:

我们为什么要学《学记》?

如何学《学记》?

《学记》第一章:化民由学

《学记》第二章:教学为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