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和朱熹的分歧在哪里 朱熹是如何一步步退缩(1)

如果理清了朱子学在元明的发展脉络,对阳明心学的产生和发展就很清楚了。

宋朝末年,朱子学逐渐兴盛,一度风靡于世。到了元明时期,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在内容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朱子学开始重视实践功夫了,也就是开始重视"心学"方面的内容了。

2. 朱子学从"二元论"变成了"一元论"。朱熹为了阐述"理"和"性"的关系,同时也为了树立自己学说的威信,把"理"和"气"、"性"和"心"看作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把二者严格区分,确立了自己的"二元论"主张。但是到了元明时期,"二元论"逐步演成了"一元论"。

3. "朱陆调和"论。在元明时期,无论是朱子学还是陆(陆九渊)学,都被认为是圣人之学,二者逐渐趋向统一。

王阳明和朱熹的分歧在哪里 朱熹是如何一步步退缩(2)

朱熹

最后,朱子学也变得重视"体认",对人文、社会和自然等世界万物的理性"穷理"变得越来越弱,逐渐趋向于陆学。

01元朝大儒眼中的朱子学

元朝时,朱子学被定为科场程式,受到所有儒生的重视,陆学只能勉强维持。元朝三位大儒,北方有许衡,南方有吴澄和刘因。

许衡发现当时的朱子学者陷入训诂记诵之流弊,不再重视知识和思索,转而注重"涵养践履"。

在《大学》里,正心被认为是诚意、致知、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在《中庸》里,"尊德性"和"道问学"被认为是治学之本。

王阳明和朱熹的分歧在哪里 朱熹是如何一步步退缩(3)

许衡

朱子学主张"尊德性",陆学主张"道问学"。许衡是朱子学者,他以"正心"为治学的基础,虽然对陆学提出批评,但他的很多思想却也倾向于陆学。

吴澄也发现朱子学者陷入训诂记诵的流弊,并对此提出激烈批评。人认为朱子学和陆学无论在重"尊德性"还是重"道问学"方面都存在偏颇之处,所以对二者都非常排斥。但比较起来,他还是比较倾向于"尊德性"。

吴澄信奉朱子学,同时对陆学也大加赞扬,最终促成了朱子学和陆学的统一,开启了"朱陆调和"论的先河。

王阳明和朱熹的分歧在哪里 朱熹是如何一步步退缩(4)

吴澄

其实,"朱陆调和"论最早起源于朱熹的再传弟子真德秀和他的辩友汤存斋,后经吴澄的弟子虞集传给赵淓,赵淓有传给明代的程敏政,至此这一学说才得以完善。后来王阳明也接受了这一学说,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论断。

刘因重视处理人间大义的义理,并将这一义理视作沟通天地之道的天理,认为其中蕴藏了天地之生机。这个天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人生的根源。

刘因理解的治学根本是把天理藏在心里,然后静静地去体认融释,最终力图悟得"天之心"。在境界上,刘因还追求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在这一点上,他和朱熹的老师,也就是追求"理"和"心"相融释的李侗有相通之处。

王阳明和朱熹的分歧在哪里 朱熹是如何一步步退缩(5)

刘因

此外,刘因还吸收了老庄思想的批判精神,对一般的朱子学者提出批评。他指责这些人虽然整天宣扬孔孟理义、程朱明理,但他们骨子里还是掺杂着权术思想,只为一己私利,而不知义理天命为何物。

02明代朱子学的新篇章

明代理学的开山鼻祖是薛瑄和吴与弼,二人都是朱子学者,但都对朱熹的"博学致知"研究不多,天命更注重的是"涵养践履",他们两个开启了明代朱子学的新篇章。

薛瑄严格遵守宋儒的规矩,他关于"太极""理气"和"心性"的主张都是沿袭宋儒的。虽然他不太赞同朱熹关于理先气后的论断,但他对于"理气二元论"精神的理解之透彻,在明代无人能及。

薛瑄做学问重视躬行,认为"居敬"和"致知"都是"复性"的途径,只有"居敬"才能穷理。这样一来,"复性"与"穷理"就都统一到"居敬"上面来了。

王阳明和朱熹的分歧在哪里 朱熹是如何一步步退缩(6)

薛瑄

薛瑄所说的"居敬"是一种严肃虔诚的"存心"功夫,同时又包含浑厚包容、从容宏大的一面,它是一种从容自在的境界,和云开雾散、阳光乍现时的感觉有些类似。

03朱子学铁粉胡居仁

在明朝,真正维护朱子学正统的是胡居仁。胡居仁是吴与弼的高徒,他信奉纯正的朱子学,排斥异端学说。

胡居仁主张"穷理"和"存心"并用,以"居敬存养"为自己治学的根本。他痛心疾首地感到,从朱熹的再传弟子开始,朱子学已堕入训诂注释、词章功利的歧途。有识之士向往佛教和老庄等思想,精神陷入虚无空荡、灭伦弃物之流弊,所以他主张抛弃一切浮华,回归真实的本心。

胡居仁的异端辨析极其精细,他逐一道破佛教和老庄的本质,分别对其加以批判。胡居仁的论析精切详密,程朱以来的儒者无出其右者。

王阳明和朱熹的分歧在哪里 朱熹是如何一步步退缩(7)

胡居仁

依据胡居仁的解释,老子灭绝道德,佛教灭绝心性、所以"气"才会被误认为"理",犯下"心即理"的错误。因此,胡居仁严格遵照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对其他"异端学说"加以批判。

胡居仁不仅批判陆九渊的心学,对北宋的邵雍和张载也提出批判。他认为邵雍之学放旷不实用,张载的"太虚"说和"太极"说把气当作道之本体,没有把握住道的要义。

此外,他对程门弟子谢良佐也提出批评,认为他提倡的"心之开放"掺入了太多庄子和佛教的异端思想。

总之,胡居仁对于先儒诸贤的学说,只要他认为是异端或者与陆学相似的,都会毫无忌惮地予以排斥。即使是对师出同门的陈宪章和娄谅,他也会逐一列出去异端学说,并加以批判,批他们陷入禅学思想。

胡居仁以程朱学为宗旨,认为程学和朱子学存在小的差异。程学更注重涵养之功,所以践履纯正,而朱子学重视穷理之功,所以文理纤悉。在道德方面,二者也不相同,程学主张针砭时弊,而朱子学则不然。

胡居仁以"居敬存养"为治学根本,"居敬"沿袭的是程颐的"整齐严肃"。他贯彻"动静未已发"思想,非议"主静";重视"存心涵养",排斥"求索"。

他还从"入头""接续""无间断"和"效验"四个方面来阐述"敬",认为"敬"既有积极地存心之功,也有消极的闲邪之功,既有容貌威仪等外在的东西,也有程颐所说的"主一无适"等内在的东西。

此外,他还论述了敬与理、敬与诚、修气与主敬的关系,论述详细周密,不留丝毫漏洞。

胡居仁虽然积累抨击异端学说和陆学,但是从他把"居敬"当做治学根本这一点可以看出,他不知不觉中也受到了各种学说,包括陆学的影响。

04王阳明该出场了

到明朝中叶,又出现了一位大儒——罗整庵。他曾和王阳明论过道。

王阳明和朱熹的分歧在哪里 朱熹是如何一步步退缩(8)

王阳明

如果把王阳明视为明学的代表人物,那么明学的始祖就是吴与弼,而不是薛瑄。吴与弼虽然信奉朱子学,但他受陆九渊心学的影响也非常深,所以说他是明学的始祖。

从宋、元和明三个朝代的文化层面来看,宋代的文化是官僚知识阶层的文化。到了元朝时,蒙古人开始统治中国,自视清高的宋代文化一败涂地,昔日的官僚知识阶层文化逐渐平民化。而明代文化是对元代平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文化风潮的变化必然会对人们的思想造成影响,因此在元代,简单易操作的心学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重视。

就在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历代传承中,王阳明终于出场了,在原本心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了儒释道之精华,开创了阳明心学。打败了朱子学,振奋了弱者的心灵,为世俗之人指出了一条强而有力、正大光明的快乐生存之路。

备注:图自网络侵删

作者:向金-kimi曾经是武警老兵,今天在闹市修行,和你一起修心,传播正能量。

如果喜欢,请点赞、转发,分享给其他朋友。非常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