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鲁西南区域,有一种衣裳可能不多见了,这种衣裳就是“夹袄”。《汉语词典》给“夹袄”的解释是“拼音jiá ǎo,双层的上衣。”的意思。
我小时候是在鲁西南农村长大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农村还是生产队组织生产时期,一般农家都比较穷,到了春秋季节、天气还较冷的时候,大人小孩都穿夹袄御寒。我现在回忆起的我的小夹袄是偏襟的棉布夹袄,夹袄面的是我母亲当年新织的小方格棉布,夹袄里的是我哥哥的旧汉褂子改的,这件夹袄我穿了好几年,大约是到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才不穿夹袄,改穿秋衣替代了。当天有些冷时,我母亲会喊“小小,穿上夹袄再上学,热嘞时候可以褪下袖子来披身上,到冷嘞时候再穿上,知道吗!冻着了可了不的,又得打针又得吃药嘞,还得花钱。”
当时,人们也把带皮的比较薄的棉袄也叫“夹袄”。大人们的夹袄皮,男的都是蓝、黑、灰色的棉布做成的,女的有些是花布或红蓝绿色方格棉布做成的,夹袄里子就五花八门了,大部分是以前旧衣裳改的,主要是当时穷,能节省就节省。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土地承包制改革之后,手头宽绰了,人们逐渐开始穿秋衣、绒衣、毛衣御寒,穿老式夹袄的人就越来越少了。现在,唐装、汉服的流行,新型的“夹袄”又出现了,既新潮、好看,也保暖、方便,我相信“夹袄”这个词语还会延续使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