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漫谈

苏怀亮

对联也叫楹联,是一种文学样式,而且是非常独特的文学样式,这种样式在世界文学中也是唯一的。对联文字虽少,但内涵博大精深。一副对联,它几乎包含了汉语语法的所有知识,字形,字义,读音,词性,结构,逻辑等知识。所以,对好一副对联,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渊博的文化知识,更需要奇思妙想的才气。

中国古人在初学文化的时候,有一门功课就是对对子。对对子是蒙学的较高级阶段。对对联有规则,概括地讲就是“三同一反一关联”。

三同,一是上下联字数相同,二是上下联词性相同,就是在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性要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三是结构相同,就是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组结构要相同。即联合式对联合式,主谓式对主谓式,动宾式对动宾式,偏正式对偏正式。

一反就是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的声调即平仄要尽量相反。上联位置的字是平声,下联同一位置的字就得是仄声,反过来也是如此。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一关联就是上下联的内容要有逻辑和意思上的统一协调,意思完整。对联中还有一种样式叫无情对,无情对则是上下联的意思毫无关系,它只讲究对联的词性和平仄。后面做专门介绍。

对联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对联就是春联,春联的字数不易太长,短则五六个字,长则不超过十四个字,太长了张贴的地方有限,容纳不下。春联又包括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联,行业店铺联。除了春联之外,则有婚庆联,贺寿联,挽联,名胜古迹联。还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叫闲趣联。

对联规则的平仄要求比格律诗的对仗要宽松一些。一副普通对联,要尽量做到声调的起伏有致,即抑扬顿挫。但并没有规定必须得有几个平声几个仄声。像格律诗的对仗那样,忌讳三平调、三仄尾,三平头。也就是说,对联的上联没有这些死规定。所谓对对联的规则,是针对下联讲的。上联一旦拟就,在对下联的时候,那就要遵守规则。

先说说平仄规则。对下联的平仄重点要落在一个词组的中心词上,处在修饰位置的词,平仄可以相同。比如:迎新春对辞旧岁。迎和辞都是平声,这是允许的,但新春和旧岁就得相反。还比如:迎新春与贺佳节,迎与贺平仄相反,没问题。新春与佳节,新与佳都是平声,这也是允许的,但春与节就必须相反,因为新春和佳节是偏正结构,新和佳是修饰词,中心词是春和节。搞懂了这些基本规则,就可以评判一副对联是否合格了。

以上说的是常用或者说常见对联的规则要求。对联中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类别即闲趣联,而闲趣联又分好多小类,如谐音联,同音联,同偏旁部首联,拆字组字联,回文联,等等。这些对联,无论哪一种,都要文通字顺,有完整的意思意象画面,或者是独特的情趣和哲理。绝不是随便弄几个字放在一起就是对联。闲趣联重点在趣味,相对于平仄,词性,结构要求就宽松得多。

比如著名的同旁联:

寂寞寒窗空守寡,

远近通达逍遥遊。

这是两个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上下联的意思恰好相反,表达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或者说生活状态。如果按照规则来评判,其平仄、词性、结构就不合规则了。还比如:

江河湖海汹涌澎湃,

峰岭峦岳崔巍峥嵘。

这也是两个完整意象的句子。偏旁部首一山一水,颇有妙趣。

比如著名的拆字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生烟夕夕多。

三个土头考老者

五家王子弄琵琶

无论单句还是上下联意思完整而且颇有情境感。如果死搬教条来拿规则衡量,有的字词就不合规则了。

如著名的同字异音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连续七个平声字。下联七个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

还比如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园对:

玄宗:二人土上坐,

贵妃:一月日边明。

上联三仄尾,下联三仄头。

又如:

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这个卷帘对上联四仄尾,下联四仄头。

再比如著名的回文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贴翰林书。

上下联的词性并不一致,上,是方位名词,临,是动词。这副回文联从读音上看,正读倒读读音一样。颇有情趣。

还比如著名的趣味联:

稻草扎秧父抱子

竹篮提笋母怀儿

上联不仅三仄头而且三仄尾。

再看看同声调联:

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

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桐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尽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复夫人

万片绿叶树上挂,

三枝红梅廊前开。

这一联上联全部仄声,下联全部平声。

所以,那些所谓的对联不能三平头,三平尾,不能三仄头三仄尾,不能犯孤平等等说法是不确切的!况且,格律诗还有拗救一说,还有不因辞害义一说。

上文提到一种无情对的对联,这种对联只讲究形式规则,对于上下联的内容则不要求关联。如著名的无情对: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词性相同,字义相对,三对五,星对月,白对黄,兰对梅,地对天。平仄相反。但上下联的意思毫无关系。不过话说回来,要真正对出一个绝妙的无情对,其实也不容易。

对联和律诗规则中还有一种说法叫“合掌”。2008年的《联律通则》第十条“忌合掌”,但“合掌”的概念与定义并不明确,长期困扰诗联创作的“合掌”问题尚未解决,许多作者感到困惑和迷茫,各执己见,时常为此争论不休。

王力先生提出:“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作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的观点。这种说法在实际创作中,引来了诸多困惑与争议,几例说明。

例1: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不管是鱼跃、还是鸟飞,上下联都是在比喻人们,只有到广阔的天地里,方能自由施展才能的意思。按照上下联“基本上同义”的说法,合掌了,是大忌。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是一种“正对”手法。正对,正面对仗,上下联用意义相近的句子,反映、说明同类事物或同类概念。自古以来的诗联,这种“正对”的句子很多。

例2: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上下联句子基本上同义,都是围绕“治学”概念展开,鼓励人们刻苦读书,勤奋学习。

例3: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上下联句子基本上同义,都是祝愿或称赞人们生意兴旺发达的意思。

由于“合掌”的概念不清,一些千古名句,也有被“合掌”的嫌疑。

例4: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此上下联的意境是基本相同的,合掌了。

例5: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此上下联皆指“山林的幽静”,意境合掌了。

从上述的例1至例5,都符合了“上下联基本上同义”的说法,都合掌了。像这样有意境、有哲理的对联(句),经过了千百年的沉淀,已经成了“谚语”、“名句”,早已经融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之中,今天却因为“合掌”问题,把这些名句说成是犯“大忌”,笔者认为欠妥,不以为然。

我们阅读唐诗,“合掌”的句子很多:如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两句也是说的一个意思。

把合掌说成诗病的一种,这种说法究竟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由纪昀的评论不难看出,合掌的说法至少在清代已经盛行。同时从宋之问的诗里我们也可以大胆估测--至少唐代没有合掌的说法。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及《蔡宽夫诗话》均指出:对仗要避免“上下句一意”之病。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归纳“两句不可一意”。元明诗论家则拈出“合掌"其名。大概就是合掌说法的最早起源了吧。

我认为,所谓合掌,本身就是在吹毛求疵,上下联句意义基本相同,如上文所举的例子,本来就是一种修辞手法,它用意思相同但文字不同的形式以比喻排比对偶多种手法组成对偶句,起到了强调突出加深印象的作用,更体现出中国文字丰富多彩的特色。

如果生硬地要讲究什么合掌,那么,汉字要那么多同义字同义词干嘛?有华夏一个词不就可以了吗?还要神州,九州,震旦,等等词汇干嘛?翻开古诗文,月亮的同义词即雅称有几十个!所以,我个人的意见是,废除所谓的合掌说。前人甚至是名家,说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更为重要的是,对联首先是文学,文学的精髓是内容意义,形式规则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一味地追求规则的完美,那就是雕琢,是舍本逐末。

对联要有深度(我来谈谈对联)(1)

对联要有深度(我来谈谈对联)(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