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
英伦爱情经典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可谓是一部人美,景美,故事美,连片名都极具韵味的浪漫主义佳作,
但“房间里的人”除了能够透过窗子看到风景,有时也可能目击到罪恶——
从传奇大师希区柯克1954年问世的悬念代表作《后窗》到前几年根据同名畅销书改编的悬疑片《火车上的女孩》
设定讲述主角透过楼窗、车窗巧合目睹“杀妻现场”,且在案发后男方完美规避掉警方嫌疑之下,
受正义感和好奇心煎熬驱使的主角,玩火般兀自开启追索真相的惊悚悬疑故事,也可谓新旧皆宜,对观众的吸引力依旧不减,
上述三部影片海报
目击凶杀,你会怎么做?
这不,眼下就来袭一部同类故事模板的作品,
该片由屡被奥斯卡提名,深受大家喜爱的资深美女实力派演员“AA”艾米·亚当斯主演,但提早半剧透的讲,本片的反转新编使它沿用框架又跳脱出套路——
AA是演技自带质感的女人
《窗里的女人》
The Woman in the Window
影片开场,一秒入戏,AA饰演的女主隔窗观察到对街的房子搬来了新主一家,确立下强烈的观察视角(也是叙事视角)
而紧接着剧情则迅速跳剪到她与上门来家的心理医生好友之间,就新邻居评头论足,可谓“半八卦,半治疗”——
她的人设虽是一名儿童心理医生,但她当下自身则因生活变故处于严重心创阶段,具体地说,她甚至没办法迈出家门
学术上管这种患者极度缺乏空间上和身心安全感的情况叫作:旷野恐惧症(这也既定了外出不得的她,憋在家里过分的关注窗外的人事)
很快,入夜对街新邻居家的儿子,拿着其母亲备下的一份小礼物前来拜访女主,
彬彬有礼的对方一点也不见青春期孩子的毛躁狂妄,可以说一出场就博人好感,面对来自“小大人”的刺探,女主坦诚正在协议离婚的自己与带走孩子的丈夫分居,走分割程序,
而对方从她家出神的,眼含泪光地望着他自家窗里的父亲时,身儿童心理学家的女主专业察觉到,这是一个因亲子关系紧张,缺乏家庭温暖,甚至遭受家暴的,敏感而善良的好孩子,
她便又顿生出更多的爱护之心,
而对方不经意间透露的“我爸突然决定搬来纽约这”“我爸霸占电视”都侧面印证勾画出一个独裁父亲的形象。
去过纽约熟悉纽约的朋友一定是最能get到本片的空间背景设定——
那就是身为中产偏上阶级的女主所居住的房子叫作:联排别墅,纽约人叫“烫耗死”(英文:Townhouse),这些通常一幢仅有六七层的房屋,又被称为:战前建筑(美国内战之前的建筑),都有上百年的历史,
而根据后面女主报警时,自报的地址可知,她所居住的社区,是纽约著名的位于中央公园西侧的:上西区,妥妥的“白人老钱儿”的传统社区。
在高楼密集寸土寸金的纽约曼哈顿,不住狭小的公寓,在低密度街区的汤耗死是纽约最舒展生活的象征
而更重要的条件是,这类房屋每栋都有地下室层(Basement)和屋顶花园层(roof garden)
其中,女主的地下室分租给了重要配角:金毛哥(纽约联排别墅的地下层都属于半地下层,拥有独立入户门,设计为了抬到二楼客厅层,避免平齐马路,减弱噪音,亦适合分租)
而屋顶花园将是女主与故事反派,决一死战的场所(金毛哥,提醒女主修缮屋顶漏雨天窗,提前铺垫女主反杀反派的关键)
天窗,重要设定
好的,下面让我们故事中的受害者正式登场:
由奥斯卡影后朱利安摩尔饰演女主人,不请自来,同样与女主意外投缘,或许因她们都是爱自己孩子的母亲,或许她们都很孤独,几杯红酒下肚,两个女人竟有点相见恨晚,
分别时,目送对方回到对街家中的女主,发现对方为表示感谢,给她留下的一副随手小画(都是细节铺垫)
很快,由奥斯卡影帝加里奥德曼饰演的男主人,也敲响了女主家门(女主想这家三口真有意思,一个接一个,单崩的来),
但他来意有些不善,话里话外在点女主不应和他儿子走得近(发现少年几次来女主家)
这下早就先入为主的女主,是彻底认定对方是个妻儿都屈居于他的“窝里横”,
这反倒促使她更加留意窗口观察,那对可怜的母子生活。
就像上文所述,憋闷的女主整天忍不住就隔窗外望,结果知道某天就致命巧合的目击到对家女主人在室内爆发激烈争吵状,并迅雷不及掩耳升级为索命动刀,
面对女主人的趴窗呼救,她仓皇报警,招呼房客发现不在,
于是,人命关天之下,她勇敢地撑着雨伞就奔赴出门试图救人,可结果她还是被急情和病症放倒在马路中央。
再次睁开眼时,她躺在自家沙发上,出警赶来的警察在场,而身为“杀人凶手”的对家男主人也在场,
更冲击女主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现身说法,当场否定女主谎报的“目击杀妻”——她自称活得好好,她才是对家的女主人。
崩溃得不死心找少年问话,也得到确认……
故事第一重反转出现:结交新女友,目击杀妻案,这前后一切看上去都是接受心理诊治女主的臆想。
然而,女主凭借画作证据和对自己的信心,坚定着到她家中做客的女主人是真实存在的,
但她想不通少年为何帮助兽父编谎,假女主人如何骗过警方的身份婚姻摸底确认,
于是,受情感,正义和较劲儿等多层心态驱使,
她开始暗自调查,吃惊牵扯出男主人,身上竟还背着一条命案——他的女助理不久前意外坠楼身亡,看似解释了他们一家为何被总部调迁到纽约定居工作的原因。
与此同时,她也发现自己的房客,是个有犯罪前科的人(看到对方的假释通知信)而他早前曾受雇到对面临时帮忙安置家具,那么他有没有协助男主人杀妻善后?
她越查越想越是觉得可怕,觉感自己正处于险恶迷局之中。
终于,她惊惧地再次叫来警方,基于怀疑和线索,再度提出指控,而故事的第二重反转随之而来——
编剧通过“渐黑渐入”“时空跳切”的典型舞台剧形式手法揭示出,原来女主与丈夫和孩子不是分居协议离婚状态,而是她的夫孩因她开车发生意外,已双双坠崖丧命,
“渐渐黑渐入典型舞台剧人物状态叙事
多维时空跳切典型舞台剧美术设计
而这次遭警方当场“揭了老底”的女主仿佛被魂穿,瞬间落魄,却也看似彻底清醒的元神归位,承认一切全都是自己胡思乱想,意志错乱,刷存在感,给大家造成了困扰……
看着一个承受如此悲剧的人,被戳穿了自己所营造出的泡影般假象,恢复理智和修养承认自己责任致歉,确实是一种比悲伤更悲伤的情境。
羞愧击碎了女主自我催眠,抵御负疚的屏障,
她觉得自己可悲至极,自尽的念头再次袭来,她用手机预录好遗言,等待一个确认无误的时刻付之行动,
然而,就在她查看电子相册缅怀亡亲时,她发现证明自己没疯的证据——她和遇害女主人把酒言欢那一晚,她拍摄自己爱猫的照片一角的酒杯上,清晰影射着对方的面容,第三次反转诞生!
至此,男租客作为工具人,当女主兴奋找他自证清白时,编剧借该角色之口,揭示谜题——
原来,到女主家登堂入室的遇害者,实则是少年的生母!
崇尚流浪嬉皮式生活的她与少年生父算是露水情缘,而男方因怕孩子跟女方沾染毒瘾和颠沛流离生活,所以强夺到独立抚养权,让女方无法“骚扰”他们父子,
结果,时隔多年,男主人的女助理之死登上新闻,也让少年生母,终于找到他们父子,
于是,为方便观察,她顺水推舟进驻到女主家,继而被女主误以为是新搬来的女主人受到接待……
这些内情都是她与男租客一夜情之后叨逼叨的,不得不说,很气人,真相有时就是一句话的事,男租客早点说早就迎刃而解。
而追查真相的人,就像用蜡烛作翅膀的人,越接近太阳,就越接近危险,监控女主的凶手随即前来灭口,而他的身份出人意料——
在揭晓真凶出场方面,编剧利用一个巧妙的道具,那就是女主的爱宠猫咪,
这只猫即符合女主作为一个寡居女性的刻板印象,同时,也以真凶对猫毛过敏的设定,极具形式感揭晓凶手:
即,少年第一次拜访女主家时,打了个喷嚏表示对猫过敏,
而当前来灭口女主的他从暗处现身时,编剧依旧巧妙利用他的一个喷嚏先声夺人,出人意料!
没错,他才是真正的凶手,他除了自己对猫毛过敏这一件事是真的之外,其此前所有言行表现都是他作为一个隐藏颇深的反社会少年的戏精伪装。
至于他为何凶残弑母,身为儿童心理学家的女主可谓亲历生死地被上了生动一课,收获一个罕见案例——
原来,自幼因缺乏母爱照料,产生强烈被遗弃感的他,对成年母亲年龄段的女性充满强烈和迷恋和恨意,
他热衷于扮作家暴受害者,从已育女性那病态骗取同情,而后提出不当指控摧毁对方生活,从栽赃性丑闻直至发展到,上述提及的,其实是失控他,蓄意杀害父亲的女助理……
而当他从未谋面的生母前来寻她时,他盛怒弑母,过后由护子心切的男主人,清理善后,做局骗过女主和警方,
可以说,洗白了“杀妻男”又贡献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小畜生”,真是太可怕……
就像上文剧透的那样,强行通过偷袭杀掉男租客的少年,最终与女主进行一对一的对决,以救赎刻画女主的人物弧光——
被拦在前门的女主只能向家中的屋顶花园层逃命,继而上演《肖申克救赎》般的,主角在雨夜冲出室外,拼死逃生,重获自由(生死一线,女主克服旷野恐惧症,也是某种程度重获自由)
而作为一部惊悚片,也上演少年用“花耙”横叉贯穿女主半张脸的生猛限制级剧情。
但总之,结局是,女主成功通过男租客此前检修告知她的“天窗出现裂痕”的信息铺垫,予以反杀。
尽管,本片的评分并不太理想,可对于这种能够自圆其说的将经典故事框架,翻新处理的改编,还是值得鼓励的,
而无论是娴熟有效的细节铺垫,还三次节奏得当的反转,及AA的演技所撑起的质感……都使得它具有一定的可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