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启事】

【征订启事】

我在14岁时曾看过一部七十回本的《水浒传》。那时只是生吞活剥地看,但凡遇到“正是”“有诗为证”等语便跳过去。今见女儿处有一部百回本的水浒,从头细读,才领略到其中所含诗、词、联的艺术魅力。本文只谈其中的联。

水浒传总结情节的对联(水浒传中对联使用)(1)

一、回目联

小说每一回的题目都是一副对联,百回本就有100副联。这些联一般对仗相对较严,而平仄却大多拗律。

先说各联的尾字:一般应该上仄下平,而在这100个回目中,上仄下平与上平下仄各46回,以下分别称之为“正格”与“反格”;上下双平2回;上下双仄6回。

六字联1副,“黑旋风乔捉鬼;梁山泊双献头”,“乔”“双”对仗欠妥;“双献”同句自救,基本合律。

七字联46副,大体合律的10副,如正格:“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梁山泊林冲落草,北京城杨志卖刀。”反格:“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急先锋东郭争功,青面兽北京斗武。

八字联共51副,大体合律的10副。如正格:“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斗浪里白条。”反格:“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九字联2副,只有“吴加亮布四斗五方旗,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勉强合律。

有些回目上下句完全是两个律句,但平仄相粘,即所谓“串调”,如:“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人名、事件与地名全部同调,只有“府”和“村”把上下句的平仄分开。有些则上下句平仄相反,但左右不谐,即所谓“串声”。如:“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另外还有些是三平或三仄尾等。

为什么这些回目联多不合律?是作者不懂联律吗?绝对不是,只能有一种解释:“律”服从“意”,守律而不泥律,宁可违律而不损意。

这些联,作者是以最少的字数涵盖本回主要内容,都是由人名(或诨号、职务)、地名、事件构成。完全采取白描手法,似乎是天然去雕饰。这就使得作者没有充分的择字余地。如:“解珍解宝双越狱,孙立孙新大劫牢”,“越狱”与“劫牢”对仗极佳,难道就为一字不谐而把“越狱”改为“逃狱”吗?再从对仗上看,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中,“风雪”与“火烧”对仗欠佳,可是谁能改一个字呢?

正是由于这些回目联简直像是“自然天成”,读来朗朗上口,因而数百年来,许多回目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吴用智取生辰纲”“景阳冈武松打虎”等能脍炙人口,耳熟能详。

水浒传总结情节的对联(水浒传中对联使用)(2)

二、回末联

章回小说,每回往往是以诗或联结尾。但水浒却几乎都是以联结尾,而且有些回有两联或三联。只有第91和第100回以诗结尾,第21回以四句“古云”煞尾,还有两回不太合律,其余95回全部是以联来结尾的。

在这95回中,三联尾4回,两联尾42回,其余49回都是以一联结尾。下面只讨论各回的最末一联。

先从字数看:四字联2副,六字联1副,八字联1副,十至十三字联9副,其余都是七字联。再从尾字的平仄看,反格仅11副,其余都是正格。

再说整联的对偶与平仄:绝大多数都是比较严谨的,尤其是78副七言常规正格联,完全跟最严谨的七律诗中的颔、颈联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没有发现拗救句或孤平句。

为什么回末联与回目联有如此大的反差?答案也只有一个,就是:形式服从内容。回末联在内容上大体不外:一是对故事的发展或人物的遭遇埋下伏笔,留下悬念;二是对本回的人或事的概括与点评,没有固定的模式。完全不像回目联那样受人名、地名和事件的约束。举例来说:

开篇第1回:“有分教:一朝皇帝,夜眠不稳,昼食忘餐。直使:宛子城中藏猛虎,蓼儿洼内聚飞龙。”本回表面上写洪太尉放走了“妖魔”,其实,那是曲笔;作者最后却把这些“妖魔”称做教一朝皇帝寝食不安的“猛虎”与“飞龙”。这就向读者预示:后面的故事,将是由这些“猛虎”和“飞龙”演绎的一场气盖山河、名昭日月的悲壮宏剧!

第9回写林冲发配沧州后看管天王堂,本来风平浪静;结尾却是“有分教林冲:烟火堆里,争些断送余生;风雪途中,几被伤残性命。”这就为下一回“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埋下了伏笔。

第26回,武松杀了潘与西门,“有分教:景阳冈好汉,屈做囚徒;阳谷县都头,变作行者。直教:名标千古,声播万年。”前一副是指下一回的刺配孟州和第31回的后事;而“名标千古,声播万年”,则是作者的预见。事实上,在水浒人物中,武松的故事最感人。现在,即使是文盲老妪,她未必知道宋江而未必不知道武松!而且这八个字不前不后,连潘金莲也“沾了光”,明朝就有人演绎出个《金瓶梅》,现代更有川剧荒诞戏《潘金莲》。

再看第16回,杨志失却生辰纲后,“望黄泥冈下便跳。正是:虽然未得身荣显,到此先须祸及身。正是:断送落花三月雨,摧残杨柳九月霜。”这两联既不沾前,也不搭后,且以“雨打落花”“霜摧杨柳”来形容杨志绝望至极的心情。“毕竟杨志在黄泥冈上寻死,性命如何”?这就为读者留下了悬念。

由上可见,这些回末联的内容可狭可宽,有深有浅,可雅可俗,有长有短,可实可虚,有正有反。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大有选择的余地。因此,基本能够做到平仄合律。

我曾写了一文,不敢苟同某些人之 “天人合一”的玄学观点。我认为对联诞生于律体诗之后,是从律诗中分离出来的。在水浒中,七言律句竟占所有尾联的80% 以上,这一事实,是否算个有力的佐证?

水浒传总结情节的对联(水浒传中对联使用)(3)

三、正文中的“组联”

水浒正文中还含有大量的“组联”。我不知道专家们如何称呼,我所说的“组联”就是指共同描写某一事物的联句的组合。据我的粗略统计,全书中用于描写人物、景物或战争场面等的组联有145组(含4个七言单联),诗歌285首,词曲41首(有些无法归类)。

实际上,“组联”在篇幅上、字数上远比诗词多得多。据我抽样调查,平均每个组联含约5.5个分联,以此推算,全书约800个分联!组联中含分联数最少的是单联,最多的有30副。最短的分联是三字联:“一张弓,一壶酒”(描写单廷圭),最长的上下联各41字。其中七字联最多,约占35% 。下面仅举几例:

写人:第18回写宋江,“但见:①眼如丹凤,眉似卧蚕。②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③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④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⑤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⑥志气轩昂,胸襟秀丽。⑦刀笔敢欺萧国相,声名不让孟尝君。”这七副分联,就把宋江的外貌特征、坐姿行态、襟怀志向和能力声望,由外而内表达得淋漓尽致。

写景:林冲刺配沧州路过柴进庄院,“但见:①门迎黄道,山接青龙。②万株桃绽武陵溪,千树花开金谷苑。③聚贤堂上,四时有不谢奇花;百卉厅前,八节赛长春佳景。④堂悬敕额金牌,家有誓书铁券。⑤朱甍碧瓦,掩映着九级高堂;画栋雕梁,真乃是三微精舍。⑥不是发朝勋戚第,也应前代帝王家。”这六个分联,从依山傍水的优美环境,到富丽堂皇的豪宅阔第和皇家气派,把柴进的尊贵地位突显的精当贴切,这就为以后“柴大官人”的落难,形成强烈的反差。

再看描写三打祝家庄胜利后的场面:“宋江等众将一齐上马,将军兵分作三队摆开,①前队鞭敲金镫,后军齐唱凯歌,正是:②盗可盗,非常盗;强可强,真能强。③只因灭恶除凶,聊作打家劫舍。④地方恨土豪欺压,乡村喜义士济施。⑤众虎有情,为救偷鸡钓狗(时迁);独龙无助,难留飞虎扑雕(李应)⑥谨具上万资粮,填平水泊;更赔许多人畜,踏破梁山。”自古统治阶级都是把农民起义污蔑为“盗”,而施耐庵却完全站在这些“盗”的立场上,对这场战争的胜利大加讴歌。尤其耐人寻味的是,战前祝家庄的白旗上有两句“豪语”:“填平水泊擒晁盖,踏破梁山捉宋江”。而作者在这组联里巧妙地用“战利品”来“填平”与“踏破”,这正是对以祝家为代表的反动阶级的极大的嘲讽与蔑视。

从以上三例可见,这些组联绝非无病呻吟,其立意和作用都是其他文学形式无可替代的。最多的是第1回,有8个组联。尤其第82回受招安凯旋班师后,入城朝觐和皇帝亲设御宴的壮观排场,接连用了两个超长组联,洋洋洒洒各四五百字,可谓“泼墨如水”。而有时连续四回竟无一组,全书共40多回没有组联,却又“惜墨如金”。

再从构联技巧上看:每个分联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而各个分联的铺排又井然有序,层次分明,长短联的搭配错落有致,正反格的运用又灵活多变,对仗与平仄简直无懈可击,可谓“密不透风”;如此多的组联,当然不可能组组完全合律,联联完美无缺,有时又相当宽泛,甚至不能称其为“联”,这又可谓“疏可走马”。其他恕不絮烦,我只说一副比“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还“对不齐”的长联,即入城朝觐中的一个分联,上联33字、下联42字。为便于读者欣赏,现上下对照排列,缺字处用△填充:

五龙夹日:是为入云龙、混江龙、出林龙、九纹龙、独角龙,△△△、△△△、△△△,如出洞蛟、翻江蜃,自逐队朝天;

众虎离山:是为插翅虎、跳涧虎、锦毛虎、花项虎、青眼虎、笑面虎、矮脚虎、中箭虎,若病大虫、母大虫,亦随班行礼。

这是不是很神奇!

综上所述,无论回目联、回末联还是组联,作者正是根据实际内容而尽情抒发,任意挥洒的。

水浒传总结情节的对联(水浒传中对联使用)(4)

四、联在小说中的作用和地位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幼年时只是“看热闹”。晚年多少懂了一点诗联知识,再读时便多少看出一些门道。我认为,虽然跳过那些“但见”“有诗为证”等组联和诗词,也不妨碍对整个水浒故事情节的理解,但那只能叫“粗懂”,不能算真“懂”。正如某位专家所说:“如果小说中没有对联,中国的小说会成为什么样子”?

但,这些联(及诗、词)在小说中只能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即使本来是独立的联、诗、词,放到小说里也丧失了其独立性。如蒋门神酒店的“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浔阳楼的“世间无比酒,天下第一楼”和祝家庄客店的“门关暮接五湖宾,庭户朝迎三岛客”可能都是当时流行的行业联。再如苏东坡的词“明月几时有”和诗“欲把西湖比西子”原本是独立的文体,而在小说中虽然原文照搬,也只能算是“配角”。这样说是否贬低了对联的作用和地位呢?我不以为然。譬如路边有一株鲜花,也可供人欣赏。有一位妙龄少女过来,把它摘下,插在自己的头上。于是,这朵鲜花就丧失了其独立性而成为这位少女的装饰品,从而使少女更加楚楚动人。而这朵鲜花也随之身价倍增,更能引人注目。

过去我个人孤陋寡闻,才疏学浅,虽然写过一些常联和长联,但对于像水浒等小说中的由长短联、正反格交替搭配、活而不乱的组合联,却没有写过。因此,我觉得我们不但应该学习水浒中的构联艺术和技巧,而且更应该学习施耐庵的创作精神,而不要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水浒传总结情节的对联(水浒传中对联使用)(5)

作者简介:樊喜庆,1938年生于山西稷山县,稷山中学退休高级教师。运城市《河东诗词》原主编,河东联坛十老之一。

水浒传总结情节的对联(水浒传中对联使用)(6)

对 联 中 国

公众号ID:duiliancn

中国楹联论坛 duili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