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心理暗示疗法的神奇疗效)(1)

“暗示疗法”就是通过积极、主动的暗示,利用心理作用的影响,治疗心理因素引起的心因性疾病。它属于心理疗法的范畴,也是一种有趣的治病艺术。

暗示疗法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情志暗示、环境暗示、声音暗示、器具和药物暗示、治疗经验暗示、气功暗示、语言暗示等。对于各种心因性病证,巧妙地运用暗示疗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一、情志暗示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怕,显然是一种心病,是受其他事物强烈暗示的结果。“心病还需心药医”,情志暗示就是治疗心病的“特殊药”。我国古代有许多名医,都善于运用情志暗示法来治疗种种心病。

据《吕氏春秋》记载:公元前300年,齐闵王患病,众医以药治无效,太子请来名医文挚。文挚经过诊断,认为国王的病需要用激怒的心理疗法方能治愈,但又怕国王加罪。太子叫文挚不用怕,说为了父王的病,我和母亲会保护你的。后来,齐闵王的病果真因激怒而愈。然而,太子并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齐王盛怒之下还是将文挚捆放在锅中煮死了。

金元时代,名医张子和治疗一位因爱子夭折而忧伤疯癫的妇人,他一不用药,二不施针,而是三次装疯卖傻,引得妇人大笑,使其性情开朗,血脉畅达,神气归心,其病不药而愈。这就是“一个小丑进城,胜过十打医生”的哲理。

少数非心因性病证,也可以用情志暗示法来治疗。

在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哕……大惊之”的记载。哕即呃逆,对正发呃逆的患者,可以突然编造一个令他吃惊、感到意外的谎言,使呃逆因受惊而止。当然,所编造的谎言必须自然、合理,且有分寸。

二、环境暗示

《晋书·乐广传》中记载的“杯弓蛇影”的故事,早已为人们所熟悉。那位坐在挂有弓箭的墙边饮酒的宾客,由于弓映入杯中,他总以为饮下的酒中有一条小蛇,因而一病不起。乐广将军知道这位宾客的病因后,既不寻医问药,也不求神拜佛,而是在原地重设酒宴,照例将弓挂在墙上,让患者重新身临其境,使之看清实情,疑云顿开,绕心缠身的“蛇病”也就不医而愈了。

变换环境也是暗示的需要。

影视剧《京华烟云》中的姚夫人,因其子早死,精神受到极大刺激而疯了,总以为家中有其子的鬼魂出现,致使病情日益加重。姚老爷决定换一个环境居住。于是舍弃原宅,买下了旧王府花园。后来,姚夫人的病果真慢慢地好了起来。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劝慰那些精神忧郁的人外出旅游,或迁居他地,目的都在于换换环境,改变心情。

三、声音暗示

这里介绍一个“击木定惊”的故事。金元时代,中原某地一县令夫人因受火灾惊吓,患了一种“闻声则惊”的怪病,不管什么声音,也不论声音大小,都足以使她惕然而惊。诸医皆以镇惊宁神药治之,收效甚微。

唯名医张子和采用击木定惊之法,当着患者的面,一次又一次用木头敲打桌椅门窗。开始几次,患者也十分惊恐,后来,患者见响声并没有引起什么可怕之事,也就不以为然了,反而对医生无事乱敲桌椅感到好笑,从此对任何大小声音也都习以为常了。

夫人之病,与《黄帝内经》所记足阳明胃经的病证十分相似。而张子和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以其所恶之声,克其所患之病,“以毒攻毒”,出奇制胜。

1976年,我国唐山发生了强烈地震,死伤者甚多。侥幸活下来的人中,许多人患了类似上述“闻声惊恐症”。

笔者在武汉曾护理来自灾区的姐弟二人,弟弟系股骨骨折,姐姐则闻声而惊(尤其怕听火车鸣叫)。在护理姐姐期间,我经常嘱其弟故意学火车叫。起初,姐姐还因此殴打过弟弟,不过几日,姐姐的病就完全消除了。

四、器具、药物暗示

对中医学称之为“癔病”“脏躁”,西医学称之为“神经症”的精神反应性疾病,不妨使用此法。这类患者通过各种检查,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病变发现。但他们却主观感觉到自己的病很多,而且较重。

医者可以在患者面前将各种检测仪器的准确性和一些常规药物的来源、作用神秘化、扩大化,将会对患者起到意想不到的宽慰,使其迅速解除思想包袱。

1977年秋,笔者收治了一位诉说下肢疼痛的女患者,整天呼喊疼痛,有时甚至不能入眠。各种检查又没有发现任何阳性体征,针灸治疗效果不佳。

一次交谈中,听她说,她乡下的胞弟因患髋关节肿瘤(肺癌转移)医治无效而死亡,她便怀疑自己也有类似的病。笔者当即意识到她的病显然是受其胞弟之死强烈暗示的结果。

于是告诉她说,医院从国外引进一种最先进的检测仪器,什么病都能一次检查出来。带她去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她的顾虑打消了一大半,腿也不那么“痛”了。又在她足三里穴上打了一支注射用水,佯称是当今治疗腿疼的特效药。结果,患者满意极了,“腿痛”很快就消失了。

五、治疗经验暗示

对患有“心因性疾病”的人,医者不妨特意“炫耀”自己治疗他这种病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每一个患者都是一次治愈的。这种暗示,既能增强患者对医者的信任,也能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1986年5月,笔者接治一名女工程师,因在家中同儿子争吵生气,突然不能讲话,急得直哭。在为其针刺合谷、廉泉穴时告诉她,笔者治愈过许多这类病,经验很多,有绝对把握一次治愈。她听后高兴得直点头,充满着治愈的希望和信心果然,针到病除,旋即开口讲话(详见本节病例2)。

六、气功暗示

所谓气功的“外气效应”,也是心理暗示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气功大师”在为人治疗时,总是要求患者微闭双眼、意守丹田,并摆出一种特殊姿势,还要不停地使用语言、表情、动作、吹风、吹口哨等暗示手段。

实验证明,如果不使用暗示或阻断暗示,“外气效应”就不会出现。而使用暗示手段,既使不是“气功大师”,也可以使患者产生“外气效应”。那么,如何看待“外气效应”使肢体产生的某些活动呢?

让我们来看看俄国病理学家别赫捷列夫曾经做过的一种试验:一个人躺在跷跷板上(保持平衡状态),然后心里老想着骑自行车。高度意念的结果,使跷跷板失去了平衡,靠脚的一端下降了。这是因为用脚进行体力活动暗示,意念动作使下肢血管扩张,血流增加的缘故。与所谓“外气效应”使肢体能抬高、摆动的情况类同。

至于极少数人在气功“骗子”的误导下出现的狂呼乱叫、手舞足蹈,也只能证明他们本身就是极容易受到暗示影响的“气功迷”。因此,广大患者和气功爱好者一定要正确看待所谓“气功大师”的“带功报告”,不可盲目崇拜,甚至达到迷信的地步,以致上当受骗。要多从“内养功”方面加强锻炼,以修身养性、强身壮体、防病保健。

七、语言暗示

在众多的暗示疗法中,语言暗示是第一重要的。诸如上述种种暗示,无一不是借助语言暗示而起着强化作用的。

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消极、被动的语言暗示,能够破坏机体生理功能,扰乱人的心理和行为。而积极、主动的语言暗示却能纠正上述被扰乱、被破坏的心理和行为,改善机体的生理功能。

例如医护人员在给患者打针的时候,如果问患者“疼不疼”,那么,对于容易被暗示的人来说,“疼”这个不良的语言暗示就会在他们的大脑中枢产生一个恶性刺激,本来不疼的,也感到疼痛了。而改问“有什么感觉”,就比较妥当。

在这方面,东汉时代的名医华佗就很高明,华佗在给人做针刺治疗时,总是告诉患者,针刺过程中一定会有一种感觉从针刺点向所病之处“游走”,让患者细心体会。这就是华佗巧妙地运用语言暗示,以促使患者积极、主动地“意守感传”。

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后人效法。

八、附录:针灸结合暗示治疗癔病验案

笔者从教、从医40年,以针灸配合暗示治疗癔病,针到病除,效如桴鼓。今录典型病例数则以飨读者。

病例1

张某,女,24岁,工人,吉林省长春市人。

1975年4月28日,笔者正在吉林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学院门诊针灸科值班。一位50多岁的老工人背进一位24岁的张姓年轻女子,诉说其女前一日在工厂上夜班,离家时还是好好的,回来时神情慌张,一进门就瘫软在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直到次日清晨,还是不能说话,也站不起来。

笔者接诊后发现该女神志、发育均正常,其父说以往从未有过类似发作。初步诊断为“癔病性瘫痪、失语”,当即为其针刺廉泉、合谷2穴,强刺激泻法,并有意识问她感觉怎样?昨晚究竟出了什么事?

对于这种患者,医者千万不要以为她真的不能说话了,一定要有意识地同她讲话,诱其回答。果然,该女突然失声大哭起来,旋即开口讲话。原来她在下夜班回家途中,遇到一名小流氓跟踪,无理纠缠,受到惊吓后飞跑回家就发病了。

接着,笔者为其针刺足三里、太冲、阳陵泉3穴,并告之(开始暗示)取针后就能走路了。留针30分钟后取针,患者下床便行走自如,自行回家了。

然而,1周之后,该女又一次被其父亲背来(这次只有下肢瘫痪,没有失语)。诉说:“前晚做梦,梦见那个小流氓又来与之纠缠不休,清早起床就不能动了。”

笔者一边为其做针灸治疗,一边佯称那个流氓在“五·一”期间做案已被公安拘捕了。她信以为真,十分高兴,从此再未发病。

病例2

李某,女,42岁,技术员,湖北省武汉市人。

患者平素心胸狭窄,少言寡语。1986年5月15日,因同子女闹意见,生气后突然不能讲话。心情十分焦急,哭泣不休。

先在某医院以安定、脑乐静等药物治疗,并针刺哑门穴,未收明显效果(只能发出“依”“呀”之声),乃求治于笔者。

经强刺廉泉、合谷二穴,动留针10分钟,并配合语言暗示(告之此病只需针治一次即愈),并问她的针刺感觉,结果,留针中就可以清楚地回答医生的问话,乃欣喜而去。

癔病性失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属中医学“郁证”“脏躁”范畴。多由七情致病,并非真正的语言中枢的病变。对于这种情况不加分析就取哑门,既不对症,也不安全。而廉泉配合谷疏调咽喉经气,又具开窍宁神之功。同时寓暗示于治疗之中,故能立竿见影,获桴鼓之效。

病例3

赵某,女,72岁,江苏省南京市人。

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1990年10月2日清晨上公共厕所时,遇见一患有“中风后遗症”的老邻居,一瘸一拐的,担心自己也会这样(自我暗示),紧张之感油然而生。数分钟后即感心慌、头痛、头昏,左侧肢体麻木,酸软无力,随即瘫痪于厕,伴口角歪斜。

家人迅速将其送往江苏省中医院急诊室救治,脑CT显示:左侧丘脑部位有1.31cm×1.31cm的高密度区,诊为“脑溢血”。10月4日病情稳定后以“中风后遗症”收住针灸科病房(抬入)。

首次针灸治疗,取合谷、太冲、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中强刺激,留针30分钟。在取常规腧穴通经活络、疏调气血的基础上,配合语言暗示。

笔者胸有成竹地告诉老人家:“类似你这种情况的病我治得多了,都是一针见效的,待一会儿取针后,你也会立即下床走路,而且不久便会恢复正常,放心好了。”

留针过程中,间歇行针3次,取针后下床,果然能在家属“象征性”的搀扶下行走数十米。

此例患者因确有轻度脑出血,故住院1周而告痊愈。

病例4

路易·法娣玛,女,43岁,公司职员,法国人。

1996年,笔者去法国讲学,其间也从事一些医疗活动。4月16日,该女士突发瘫痪并伴有失语,请笔者诊治。

法娣玛的丈夫是一名警官,为其代诉病史:1995年初夏,他们夫妇两人偕同两个儿女外出旅游度假,行车途中发生车祸,其子不幸身亡,其余三人也受了轻伤。夫人悲痛欲绝,并留下了重度的心理恐慌,每每在影视中看到发生车祸的场面,就心惊肉跳,肢体疲软,不能行动,并伴发失语。此次发病,原因如故。

经采用与病例1完全相同的针灸治疗方法,配合语言暗示,患者针后即能讲话,行走如常。

该患者先后发病数次,每次都是针到病除。失语一症,甚至不用针刺,当病人一看到针具后就能讲话了(条件反射→暗示→自愈)。

其夫请求笔者说,能否给他几支针,等夫人再发病时拿出来展示一下,让她立即自愈。笔者笑答:“那没有用,因为您不是医生,在患者心目中没有信任度,如果可行的话,您的警棍应该比针更有威力。”

这类患者之所以能有如此奇效,这里面有患者对医生医疗行为的高度信赖感在起作用。

按语

综合4例患者的发病原因,都与心理因素直接相关。病例1是受惊吓而发癔瘫、失语;病例2是生气,暴怒伤及心肝,闭阻清窍而失音;病例3是担心自己会瘫痪,精神过于紧张的结果;病例4则是车祸阴影未消,心有余悸而癔病再三复发。

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4个病例的针灸治疗,都把心理治疗放在首位。所不同的是,病例3在心理因素影响下,的确出现了脑溢血的实质性病变,故在针灸结合心理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的基础上,仍须继续针灸治疗,直至痊愈。

而其余3例则纯粹属于一时性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引起的精神障碍,并无器官性病变可言。所作针灸治疗,也纯粹只是一种暗示形式。凡是暗示得来的病,必能用暗示来治愈,且针到病除,这就是许多癔病患者能一针见效的秘诀所在。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请关注公众号 药之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