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可悲(只为报答知遇之恩)(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 二次为相,只为报答知遇之恩

关于这句话,以前语文老师讲的是表达了王安石复任宰相时踌躇满志的心境,现在看来,也不完全对。

应该说,是刚刚启程就有了归乡之感。这时候的王安石,早已不复当年变法的激情。留下的,只是无尽的伤感和彷徨。或许,真正促使他第二次接受宰相任职的-——只不过是对神宗皇帝知遇之恩的报答。

王安石可悲(只为报答知遇之恩)(2)

2 宰相等了太久

王安石,历经三朝才有机会大展宏图,他实在等了太长时间。

仁宗朝,王安石便曾上了自己花了好些日夜,反复修改斟酌的万言书。当时身体每况愈下的仁宗皇帝虽然相信王安石的忠诚才干,但也是有心无力,于是那折子便一直这么搁置着,直至他老人家驾崩——彼时的王安石,自然是伤心的说不出话来。

继任的英宗在位时间不足四年,于是。时年20岁的赵顼登基,是为宋神宗。

神宗皇帝的确是把王安石从外放的道路上拉回的人——否则这条路还不知走到何年何月。王安石从22岁荣登进士到入京长任,这中间有17年都在外地任职。

可以说,王安石从来都是立志当宰相的人——要么在地方历练,要么执掌最高权力实施变革,万万不能的是,在朝中做着尸位素餐的闲散官员——世人没有几个人会这么执着。

王安石可悲(只为报答知遇之恩)(3)

这么立长志的人,与韩信还是颇有相似之处——当年那个登坛拜将的战神眼里,从来就只有一个大将军。

多事之秋,神宗皇帝想起了他做颍王时,幕僚韩维提到的王安石——这个在他脑海里早已深刻,一直挥之不去的名字。

神宗皇帝对王安石一路提拔,从江宁知府到翰林学士。这一次,王安石也一改过去拒官不做的态度,接受了皇帝的征召,以翰林学士身份进入了神宗皇帝的视野。

王安石可悲(只为报答知遇之恩)(4)

王安石的确是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虽然仁宗皇帝对他的冷遇仿佛犹在眼前,但总归是要忘记的。而自暴自弃,半途而废的轻薄之人从来便不是王安石所想。

从变法之初,到神宗去世,王安石与神宗皇帝两人携手走过了十六年,这中间,虽然也曾经若即若离,王安石也曾对皇帝变法力度不严而生气,为皇帝时不时对天气的紧张过敏而焦虑,但是他一直都是恪守臣子本分的。

本来,按照封建伦常——那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王安石没有任何理由,也断然不会去苛责皇帝任何,甚至,他还经常为皇帝撇清罪责。

孟子说:君视臣为手足,则臣视君为腹心。君视臣为犬马,则臣视君为国人。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为寇仇。

王安石可悲(只为报答知遇之恩)(5)

3 知遇之恩不可忘,人生价值已实现

王安石深深知道,没有神宗皇帝,他还一如既往的在地方做些“缩小版变法”的事——虽然也时常受到当地人称赞。

文王找到了七老八十的姜太公,被许诺保800年江山——否则,他还是水边愿者上钩的钓鱼老翁。

萧何月下追韩信,为刘邦出蜀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否则,韩信也不过是锥子,尚不在布袋中。 此外,王猛与苻,石勒与张宾,这些都是为君者对臣子知遇之恩的例子。

有很多人会觉得韩信死的冤,这又何必呢?人活在世,无非是实现人生价值而已,而人中有一丝丝的方式呢,司马大叔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张飞死于小人之手,也无碍于他英名传世;韩信死于妇人之手,也不无碍他获得天下军事爱好者的敬仰。

王安石可悲(只为报答知遇之恩)(6)

这些人如王安石一样,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王安石的人生追求就是帝国宰相,可以一展抱负、富国强兵。

只不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很多事,已近封建中后期社会对法度的轻视以及文人言论的洪水猛兽,……等等实在不是王安石所能掌控范围之类的,只能说,他尽力了,他和神宗皇帝都尽力了。

人最怕的,是像蝼蚁一样活着。至于死,其实对所有人而言,都是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