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老子提出了“不敢为天下先”的理念不敢为天下先,从字面浅层意思上理解,是倡导我们不去争锋取胜,看似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但其实“不敢为天下先”是老子辩证思想的另一种体现,在其消极的外衣下其实正体现了老子独特的积极人生哲学下面我们就将讨论“不敢为天下先”中蕴含的积极意义,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没有智慧就不要去出谋划策?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没有智慧就不要去出谋划策(不敢为天下先看似消极的积极思想)

没有智慧就不要去出谋划策

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老子提出了“不敢为天下先”的理念。不敢为天下先,从字面浅层意思上理解,是倡导我们不去争锋取胜,看似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但其实“不敢为天下先”是老子辩证思想的另一种体现,在其消极的外衣下其实正体现了老子独特的积极人生哲学。下面我们就将讨论“不敢为天下先”中蕴含的积极意义。

在《道德经》的原文中,老子是如此引出“不敢为天下先”的理念的:“天下皆谓我道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以慈垣之。”老子认为,不敢居于天下之先,所以才能成为万物的首长。舍弃退让而去追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因此,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不是反对人去争先,而是老子根据其“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想,即事物两级之间相互转化的思想,认为如欲达到成为先的目的,那只能通过最初就不去持有“为天下先“的态度来达到。

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与其“反者道之动”的核心观念以及老子的为人处世的思想原则紧密相连。老子的为人处世哲学倡导人若想达到某一目的或成为某种类型的人,就要从目的的反面开始考虑。比如人想成为强者,就应从考虑自己作为弱者的弱点开始。同样,在“不敢为天下先”的理念中,人们如果持有着想成为天下先的目的,那就要在最初持有“不敢为天下先”的态度。因此,老子的“不敢为天下下”正是出于“为天下先”的目的,而其思想蕴含的独特的积极意义正在于此。

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思想的另一积极意义则在于对自然规律的重视。老子倡导“常”,即一种顺其自然的状态。在人人“争为天下先”的状态下,每个人过分重视外部的竞争以及竞争带来的荣誉与名利,却忽视了对自身的探索和重视,即在人人争为天下先的状态下人们反而丢失了自己。因此老子认为“争为天下先”的状态是一种不自然或者异常的状态,只有在“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的指引下人们才能回归自然,回归到对自身的探索与追寻上。因此,“不敢为天下先”的积极意义在于老子对自然规律或者“常”、“道”的重视,“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一种消极避世思想,正因老子将追寻自然之道放在了更高的位置上,“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才具有了自己独特的积极色彩。

因此,“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并不是老子倡导人们不去争名夺利的消极避世思想,而是老子希望人们回归自身、注重自身探索发展,以及通过“不敢为天下先”而最后实现“为天下先”的辩证思想的体现。因此“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一种消极思想,而是一种蕴含着老子独特价值观的极具积极色彩的思想。

参考文献

老子. 《道德经》. 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