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毛大福聊斋志异《毛大福》翻译,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聊斋志异第二十一卷?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聊斋志异第二十一卷(卷十二毛大福卷十二杜小雷卷十二苗生)

聊斋志异第二十一卷

卷十二毛大福

聊斋志异《毛大福》翻译

  太行人毛大福,是专治疮伤的医生。一天,他行医归来,路上碰到一匹狼,嘴上叼着个小包裹,见到毛大福,便将小包吐在地上,蹲在路边。毛大福拾起来一看,见里面包着几件金首饰。正感到惊异,狼又跃上前欢跳着,用嘴巴轻轻拉了拉毛大福的衣角就走开了;毛大福刚要离开,狼又回来拽住了衣服,像是要他跟它走。毛觉察到狼没有恶意,便跟着它去了。不一会儿,来到一个洞穴,见一匹狼正生病躺在地上。仔细一看,狼头顶上长了个大疮,已腐烂生蛆。毛大福立即明白了狼的意思,便为病狼仔细剔净蛆虫,又敷上药,才往回走来。此时,天已经晚了,狼远远地跟着送他。走了三四里路,又碰上几匹狼,咆哮着要围攻毛大福。毛非常恐惧,正在危急的时候,后面跟着的狼急忙跑来,到狼群中似乎说了些什么,群狼便都散去了,毛大福才得以安全返回。

  在此以前,毛大福所在的县里有个叫宁泰的银商,被人杀死在路上,凶手一直没有抓获。正好毛大福出售从狼那儿得来的金首饰,被宁家的人认出是宁泰之物,将他扭送到了县衙。毛大福诉说了首饰的由来,县官不信,将他严刑拷打。毛大福冤枉至极,无法申辩,只得恳求县官让他去问问那匹狼。县官便派两个衙役,押着毛大福,进入山中,径直去那个洞穴找狼。狼却没回来,等到天黑也不见踪影,三人只得返回。走到半路,迎面碰上两匹狼,其中一匹头上的疮疤还在,毛大福一下子认了出来,便向它作揖说:“上次承蒙您赠我礼物,现在我因为那些礼物蒙冤受屈,您若不为我申辩昭雪,回去后我就要被打死了!”狼见毛大福被绑着,愤怒地冲向衙役,衙役忙拔出刀抵挡。狼见状,便用嘴巴拱着地,长声嗥叫起来。刚叫了两三声,只见从山中窜出了上百匹狼,转着圈将衙役团团包围起来。衙役受困,大为窘迫。有疮疤的狼一跃上前,去咬捆着毛大幅的绳索。衙役明白了狼的用意,无可奈何地松开了毛大福,狼群才一起离去了。回来后,衙役讲述了经过,县官深感惊异,但也没有立即释放毛大福。过了几天,县官出巡,见一匹狼叼着只破鞋,放在道上。县官走了过去,狼又叼起鞋跑到前头,重新放到地上。县官很奇怪,命收起鞋子,狼才走了。返回后,县官命人秘密访查鞋子的失主。有人说某村有个叫丛薪的人,在山中被两匹狼穷追不舍,将他的鞋子叼跑了。县官将丛薪拘拿了来认鞋子,果然是他的。于是怀疑杀银商宁泰的凶手定是此人,一审问,果然不错。原来是姓丛名薪的人杀死了宁泰,抢劫了巨金,还没来得及搜出宁泰藏在衣服里的金首饰,便逃走了。结果首饰被狼叼了去,才发生了这件奇事。

  从前,有个接生婆出门归来,碰到一匹狼等在路上,拉住她的衣服,像要她跟着走。接生婆跟着狼走到一处地方,见一匹母狼正难产。接生婆为它用力按摩,直到小狼生下,狼才放她返回。第二天,狼叼来鹿肉放到接生婆家的院子里以示报答。可见这类事是自古以来就多有发生的。

  聊斋志异《毛大福》赏析

  《聊斋志异》卷十二之《毛大福》一篇,写狼报恩,看似志怪,实则表现了蒲松龄愤世嫉俗的创作心态,与《席方平》以阴阳之事写现实官场、明人马中锡《中山狼传》以狼写人同一机杼,且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就是这样一篇小说,却没有引起今人的足够重视,更何遑论其本事,探其原委。

卷十二毛大福

聊斋志异《毛大福》原文

  太行毛大福,疡医也[1]。一日,行术归,道遇一狼,吐裹物,蹲道左。毛拾视,则布裹金饰数事[2].方怪异间,狼前欢跃,略曳袍服,即去。毛行,又曳之。察其意不恶,因从之去。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溃腐生蛆。毛悟其意,拨剔净尽,敷药如法,乃行。日既晚,狼遥送之。行三四里,又遇数狼,咆哮相侵,惧甚。前狼急入其群,若相告语,众狼悉散去。毛乃归。

  先是,邑有银商宁泰[3],被盗杀于途,莫可诘洁。会毛货金饰,为宁氏所认[4],执赴公庭。毛诉所从来,官不信,械之[5]。毛冤极不能自伸,惟求宽释,请问诸狼。官遣两役押入山,直抵狼穴。值狼未归,及暮不至,三人遂反。至半途,遇二狼,其一疮痕犹在。毛识之,向揖而祝曰:“前蒙馈赠,今遂以此被屈。君不为我昭雪,回去榜掠死矣!”狼见毛被絷,怒奔隶。隶拔刀相向。狼以喙拄地大嗥;嗥两三声,山中百狼群集,围旋隶[6].隶大窘。狼竞前啮絷索[7],隶悟其意,解毛缚,狼乃俱去。归述其状,官异之,未遽释毛。后数日,官出行,一狼衔敝履委道上[8].官过之,狼又衔履奔前置于道。官命收履,狼乃去。官归,阴遣人访履主。或传某村有丛薪者,被二狼迫逐,衔共履而去。拘来认之,果其履也。遂疑杀宁者必薪,鞫之果然。盖薪杀宁[9],取其巨金,衣底藏饰,未遑收括,被狼衔去也。

  昔一稳婆出归[10],遇一狼阻道,牵衣若欲召之。乃从去,见雌狼方娩不下。妪为用力按捺,产下放归。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可知此事从来多有。

卷十二杜小雷

聊斋志异《杜小雷》翻译

  一天,杜小雷要外出,买了肉给妻子,要她给母亲做水饺吃。妻子最忤逆不道,切肉时,将屎壳郎杂在肉里。母亲吃水饺时,觉得味道恶臭,不能下咽,便藏起水饺来,等儿子回家。杜小雷回来后,问母亲:“水饺好吃吗?”母亲摇摇头,拿出水饺来给儿子。杜小雷掰开水饺一看,见馅里有屎克螂,大怒,想责打妻子,又怕母亲听见,便上床想办法。妻子问他,也不说话。妻子心中有愧,在床下徘徊,不敢上床。过了很久,听到很粗的喘气声。杜小雷躺在床上叱骂道:“还不睡觉,想挨揍吗?”床下却没有一点动静。起来点亮蜡烛察看,见一头猪在床下;仔细看看,猪的两脚还是人脚,才知道妻子变成了猪。县令听说了这件事,命将猪拴了去,在城四门游街,以告戒众人。谭薇臣亲眼见过这事。

卷十二杜小雷

聊斋志异《杜小雷》原文

  杜小雷,益都之西山人[1]。母双盲。杜事之孝,家虽贫,甘旨无缺。一 日,将他适,市肉付妻,令作馎饦[2]。妻最忤逆[3],切肉时杂蜣螂其中[4]。 母觉臭恶不可食,藏以待子。杜归,问:“馎饦美乎?”,母摇首,出示子。 杜裂视,见蜣螂,怒甚。入窒,欲挞妻,又恐母闻。上榻筹思,妻问之,不 语。妻自馁,徬徨榻下。久之,喘息有声。杜叱曰:“不睡,待敲扑耶[5]!” 亦觉寂然。起而烛之,但见一豕,细视,则两足犹人,始知为妻所化。邑令 闻之,絷去,使游四门,以戒众人。谭薇臣曾亲见之。

  [1]益都:今山东省益都县。

  [2]馎饦(botuō博拖):也作“不托”、“饦”,面食名。详见《馎饦 媪》注。此处用指水饺。

  [3]忤(Wǔ五)逆:旧时称不幸顺父母、公婆为“忤逆”。

  [4]蜣螂(qiāngláng 羌郎):一种鞘翅昆虫,背有坚甲,黑色,喜食粪, 俗称“屎窠螂”。

  [5]敲扑:用棍子打。

卷十二苗生

译文

龚生,是四川泯州的书生。到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在旅社中休息,买了一些酒菜自斟自饮。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子进来,坐下来和他攀谈。龚生举起杯劝他共饮,客人也不推辞,自称姓苗,谈笑粗俗豪放。龚生因他不甚文雅,以傲慢的态度冷遇他,酒喝完了,也不再去买。苗生于是说:"与穷读书人喝酒,真叫人闷死!"便起身到酒店买酒,提着一个很大的酒坛子进来。龚生推辞说不能再喝了,苗生捉住他的胳膊,劝他干杯;龚的胳膊被捉得疼痛欲折,迫不得已,干了数杯。苗生以盛汤的大碗自饮,笑着说:"我不善于劝别人喝酒,去留随你的便吧。"龚生马上收拾行李起程。大约走了几里路,马病了,躺在路上,龚生在路旁坐着。他正在为行李繁重所累,无技可施的时候,苗生赶到。问清楚了原因,把马背上的行李卸下来,交给仆人,自己用肩托着马肚子,把马扛起来,急速地走了二十多里,才到旅店。他把马放下,让马就槽吃草。过了一段时间,龚生和他的仆人才到达旅店。龚生感到很惊讶,认为他是神人,优厚地款待他。打酒买饭,让苗生一同吃。苗生说:"我的饭量很大,不是你能管饱的,共同饱饮一顿也就可以了。"喝完一坛子酒,苗生起身告别说:"您给马治病,还需要些日子,我不能等待了,我先走了。"于是就离开了。

后来,龚生参加考试完毕,与三四位朋友,共邀登华山游玩,大家在地上摆上酒菜作筵。正在欢宴时,苗生忽然到来。左手拿着一只大酒怀,右手提着个猪肘子,向地上一扔说:"听说诸位登临,我特意来与大家助兴。"大家起来,以礼相待,邀苗生一快坐下。酒喝得很痛快,都很高兴。大家想以联句为戏,苗生争辩说:"这样无拘束地喝酒,很高兴,何必去苦苦构思使自己苦恼。"大家不听,立下金谷酒令,对不上的罚酒三大杯。苗生说:"联句不佳者,当以军法论处。"大家笑着说:"罪不至于到这种程度吧!"苗生说:"若不被杀头,我这武夫也能凑几句。"坐在首席的靳生说:"绝巘凭临眼界空。"苗生便信口续道:"唾壶击缺剑光红。"下座的沉吟好久,也没续上,苗生拿起酒壶就自己斟酒。过了一会,以次序向下联下去,渐渐地越联越俗。

苗生大声喊道:"这就够了。如果你们还想让我活下去,就不要再联下去了。"大家不听。苗生再也不能忍耐了,就学龙吟声,一声长啸,震得群山轰鸣;又后仰前合地学狮子舞。诗兴被打乱了,大家才停止了联句,又举杯酌酒畅饮。酒喝得半醉时,众人又各自得意地朗诵起在考场上所作的文章,不断地相互赞扬,相互吹捧。苗生委实不想听这酸腐的腔调,就拉着龚生的手豁拳。二人各已胜负数次,但那些诵文章、吹捧的还没个完。苗生严厉地说:"你们的文章,我已经听得熟悉了。像这样的文章,只能在床头读给自己的老婆听,大庭广众之中,喋喋不休,叫人听了厌烦。"众人听了感到惭愧,更讨厌苗生的粗鲁莽撞,于是,就提高了声音大声朗读起来。苗生愤怒了,趴在地下大吼,立刻变成一只老虎,扑上去把众客人吃掉,然后咆哮一声,跳过山梁就跑了。所幸存者,只有龚生和靳生两人。靳生是这次乡试的第一名。

过了三年,靳生再从华阴经过的时候,忽然在路上见到嵇生,他也是当年在华山上被虎咬死的一位。靳生大为吃惊,欲策马扬鞭疾驰。嵇生捉住马笼头,使马走不得。靳生下马,问他想做什么?嵇生说:"我现今已成了苗生的伥鬼,干活很苦,必须再扑杀一位读书的人,才能把我替换出来。三天后,必有一个穿儒服戴儒冠的书生被虎咬死,但地点必须是在苍龙岭下,那才是我的替身。请君在那一天,多邀几位书生到那里,也就是替老朋友帮点忙啦。"靳生不敢申辩,答应下就分手了。靳生回到寓所,思考了一夜,但总也想不出个办法来。最后决定,豁上了背弃与嵇生的约定,听凭这伥鬼的处置吧。就在这时,恰巧自己的表亲戚蒋生来探望他,他就把自已遇到鬼怪的事讲述了一遍。蒋是出名的劣等生员,同县的秀才尤生考在他的前面,心中很妒忌。听到靳生所讲的事,暗地里即有谋害尤生的念头。马上写了一封信,邀请尤生共同到苍龙岭游览,自己穿上一身平民的衣服,尤生见了也不知有什么用意。来到苍龙岭的半山腰,便摆下酒菜,恭恭敬敬地请尤生饮酒。这天,恰巧知府也上了苍龙岭,知府是蒋生父亲的好朋友,听说蒋生在岭下,就派人去叫他。蒋生不敢着平民衣服去见知府,便与尤生把衣服帽子换过来。衣服还没有换完,老虎猛然扑来,把蒋生叼着就走了。

异史氏说:"得意洋洋津津有味地吟诵的人,抓住人家的衣襟衣袖,强迫人家听下去,而听的人一次一次地打哈欠伸懒腰,又想睡觉,又想逃脱,可是吟诵的人却手舞足蹈,糊里糊涂地毫不自觉。这时,知己的朋友也应当从旁边用胳臂肘碰碰,用脚踩踩,暗中提醒他们,以防备座位上有苗生那样不耐烦的人在。然而心怀嫉妒的人在换衣服的那一会儿就被老虎咬死,可知苗生也是无心的。所以令人憎恶痛恨的是苗生--也不是苗生。"

卷十二苗生

原文

龚生,岷州人(1)。赴试西安,憩于旅舍,沽酒自酌。一伟丈夫入,坐与语。生举卮劝饮,客亦不辞。自言苗姓,言噱粗豪(2)。生以其不文,偃蹇遇之(3)。酒尽,不复沽。苗生曰:"措大饮酒(4),使人闷损!"起向垆头沽(5),提巨瓻而入。生辞不饮,苗捉臂劝釂(6),臂痛欲折。生不得已,为尽数觞。苗以羹碗自吸(7),笑曰:"仆不善劝客,行止惟君所便。"生即治装行。约数里,马病卧于途,坐待路侧。行李重累,正无方计,苗寻至(8)。诘知其故,遂谢装付仆,己乃以肩承马腹而荷之,趋二十余里,始至逆旅,释马就枥(9)。移时,生主仆方至。生乃惊为神,相待优渥,沽酒市饭,与共餐饮。苗曰:"仆善饭,非君所能饱,饫饮可也。"引尽一瓻,乃起而别曰:"君医马尚须时日,余不能待,行矣。"遂去。

后生场事毕,三四友人邀登华山(10),藉地作筵(11)。方共宴笑,苗忽至,左携巨尊,右提豚肘,掷地曰:"闻诸君登临(12),敬附骥尾(13)。"众起为礼,相并杂坐,豪饮甚欢。众欲联句(14)。苗争曰:"纵饮甚乐,何苦愁思。"众不听,设"金谷之罚"(15)。苗曰:"不佳者,当以军法从事(16)!"众笑曰:"罪不至此。"苗曰:"如不见诛,仆武夫亦能之也。"首座靳生曰:"绝巘凭临眼界空。(17)。"苗信口续曰(18):"唾壶击缺剑光红(19)。"下座沉吟既久(20),苗遂引壶自倾。移时,以次属句(21),渐涉鄙俚(22)。苗呼曰:"只此已足,如赦我者,勿作矣!"众弗听。苗不可复忍,遽效作龙吟(23),山谷响应;又起俯仰作狮子舞。诗思既乱,众乃罢吟,因而飞觞再酌。时已半酣,客又互诵闱中作(24),迭相赞赏。苗不欲听,牵生豁拳(25)。胜负屡分,而诸客诵赞未已。苗厉声曰:"仆听之已悉。此等文只宜向床头对婆子读耳,广众中刺刺者可厌也!"众有惭色,更恶其粗莽,遂益高吟。苗怒甚,伏地大吼,立化为虎,扑杀诸客,咆哮而去。所存者,惟生及靳。

靳是科领荐(26)。后三年,再经华阴,忽见嵇生,亦山上被噬者。大恐欲驰,嵇捉鞚使不得行(27)。靳乃下马,问其何为。答曰:"我今为苗氏之伥(28),从役良苦。必再杀一士人,始可相代。三日后,应有儒服儒冠者见噬于虎,然必在苍龙岭下,始是代某者。君于是日,多邀文士于此,即为故人谋也。"靳不敢辨,敬诺而别。至寓,筹思终夜,莫知为谋,自拚背约,以听鬼责。适有表戚蒋生来,靳述其异。蒋名下士(29),邑尤生考居其上(30),窃怀忌嫉。闻靳言,阴欲陷之。折简邀尤,与共登临,自乃着白衣而往(31),尤亦不解其意。至岭半,肴酒并陈,敬礼臻至。会郡守登岭上,与蒋为通家(32),闻蒋在下,遣人召之。蒋不敢以白衣往,遂与尤易冠服。交着未完(33),虎骤至,衔蒋而去。

异史氏曰:"得意津津者(34),捉衿袖,强人听闻;闻者欠伸屡作(35),欲睡欲遁,而诵者足蹈手舞,茫不自觉。知交者亦当从旁肘之蹑之(36),恐座中有不耐事之苗生在也。然嫉忌者易服而毙,则知苗亦无心者耳。故厌怒者苗也--非苗也。"

据《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

注释

"注释"

(1)岷州:古州名,州治在今甘肃省岷县,清属甘肃巩昌府。

(2)言噱(jué决):言谈笑语。噱,笑。

(3)偃蹇遇之:傲慢地待他。偃蹇,骄傲。遇,对待。

(4)措大:对贫寒读书人的轻侮称呼。

(5)垆头:指酒店。垆,酒店安置酒瓮的土墩,因以代称酒店。

(6)釂(jiào叫):饮尽杯中酒;干杯。

(7)羹碗:汤碗。自吸:自饮。

(8)寻至:旋即来到。

(9)释马:放下肩负之马。枥:马槽。

(10)华(huà化)山:五岳中的西岳,也称太华山,在陕西省华阴县南。

(11)藉地作筵:以地作席。筵,铺在地上的坐具。古人席地而坐,饮食都置于几筵间,后因称招人饮食为设筵,称酒席为筵席。

(12)登临:登山临水,指游览山水。

(13)敬附骥尾:谦词。意谓敬附名士之后而得到荣耀。《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骥,千里马。

(14)联句: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多用于朋友间饮宴时的应酬。

(15)"金谷之罚":意谓作诗不成,罚酒三杯。《世说新语·品藻》注引晋石崇《金谷诗序》,谓石崇筑园于洛阳金谷涧中,曾于此游宴,欢送征西大将军王诩归长安;"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后因称宴会中罚酒三杯为"金谷之罚"或"金谷酒数"。

(16)以军法从事:按军法处罚。《汉书·高五王传》,谓吕后召集宴饮,命令朱虚侯刘章为监酒吏。刘章说:"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行酒。"吕后表示同意。席间诸吕中有一人酒醉逃席,刘章追上,拔剑斩之。

(17)绝巘(yǎn掩):山的高险处。巘,山峰。凭临:凭高临视。

(18)信口:出言不加思索。

(19)唾壶击缺:《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王敦)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后因以"唾壶击缺",表示豪情壮怀的激发。剑光红:此用剑击唾壶,显示武夫本色。

(20)下座:下手座位上的人。

(21)以次属(zhǔ主)句:按次序联句。属,连接。

(22)鄙俚:粗俗。

(23)龙吟:龙的叫声。

(24)闱中作:科举考场中所作的文字,指应试的八股文。

(25)豁拳:也叫"猜拳",饮酒时助兴取乐的一种游戏。两人同时出拳伸指喊数,喊中两人伸指之和者胜,负者罚饮。

(26)靳是科领荐:据山东省博物馆抄本,原无"靳"字。

(27)捉鞚(kòng控):抓住马络头。鞚,有嚼口的马络头。

(28)苗氏:指苗生。伥(chāng昌):迷信传说,人被虎啮死后,鬼魂为虎服役,引虎吃人。这种鬼叫作"伥"。

(29)名下士:有文名的读书人。

(30)邑:县,指同县。

(31)白衣:犹言布衣。古时没有官职或没有功名的人着白衣。此指便服,不同于生员的冠服。

(32)通家:世交。

(33)交着:互换冠服。着,穿。

(34)津津:言之有味。津,指见美味而口生津。

(35)欠伸:打呵欠,伸懒腰;形容不感兴趣。

(36)知交者:知己的朋友。肘之蹑之:用肘碰他,用脚踏他,示意制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