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对面墙上方的蜘蛛在我的眼睛余光中,爬上爬下左右横移织完一张网安定了下来。在忍耐着旁边这个不速之客的无心干扰看完书后,我狠狠地一气砸掉了它的新家,然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终于让这只蜘蛛“尘埃落定”了。

《尘埃落定》,是作家阿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声势显赫的藏族老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通过这个傻瓜儿子的眼睛,见证了一个土司家族的内部变革,并最终在革命的历史车轮下粉碎的故事。

过去的尘埃(我们看着过去尘埃落定)(1)

阿来

就如书名一般,看书的过程中整颗心是悬着的、是好奇的,就是抱着这么一颗心,直到故事的最后心才落下去。很喜欢作者的词句,感觉十分干净利落,简洁明了,总是能在恰当的地方用合适的字数清楚地表达,不多不少。也许有人会疑问,对于一个著名的大作家,还需要特别去指出他的用笔简洁明了吗?这不是作家应该具备的特质吗?

用笔流畅毫无疑问是作家都具备的,我们通常也没有去讨论哪个作家笔下的词句读起来更通顺,注重的更多是故事内容。但是阿来的用笔的确是十分干脆明了,在你融入到小说内容中去之前,你就已经被他的文字风格打动了。虽然是写的是相对无趣的历史,但感觉很欢快幽默,十分能促进阅读的消化与吸收。

不过,阅读起来虽然让人轻松,但小说的结局在共产党的炮火声中落下帷幕,主人公也在命定的复仇中死去。整颗心虽然落了下来,最后难免还是有些怅然若失。

对一个年轻幼稚的读者来说,比如我这种,结局不能不说是给人很大的缺憾。我们都崇拜英雄,向往着励志的故事,希望看到的是一个人从平凡成长到伟大的故事,在书中的话那就是一个傻子成长为一个强者的故事。但是故事并没有像想象中发展的那样,它开始是什么样,最后还是什么样。直到最后主人公即傻又智的特性还是没变,那强大到令女人归心、众人臣服及家族改命的结局没有出现,这不是一出英雄的史诗。

我们也向往浪漫美好的爱情故事,它结果可以不圆满,但过程要美丽。男主人公从学会分辨美丑、学会用计、懂得放弃、也弄懂了女人,一个男人该学会的也终于学会。可是接下来的并不是王子与公主的美好故事,而是由现实、权利、恐惧和情欲交织出来的背叛、痛苦,直至冷漠,这也不是美好的爱情故事。

过去的尘埃(我们看着过去尘埃落定)(2)

《尘埃落定》

应该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现实就是血、就是泪,就是上一秒快乐、下一秒悲伤,所以不能轻易猜测下面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并时刻做好笑或悲的心理准备。这是在读小说内容时,深刻的“血”的教训,我想被上过这一课之后,以后面对更多的书本时,应该会更成熟吧!

不过作者小说外也写到,“历史与现实本身的面貌,更加广阔,更加深远,同样一段现实,一种空间,具有成为多种故事的可能性。所以,这部小说,只是写出了我肉体与精神原乡的一个方面,只是写出了它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是我对它某一方面的理解。”

按照这样来看,这个故事只是按照作者的理解甚至只是某一方面的理解去发展,说不定在一个未知的了解这些历史的作者那里,它也许又会是另一种理解,也许会是另一个发展。它可能会通过一出英雄的史诗来展现,也可能通过一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来述说。这个可能也许真的存在,只是读书浅薄的我不知道而已。这样来看,我最开始抱着的幼稚想法也不算是太离谱吧!暂且这样安慰自己了。

过去的尘埃(我们看着过去尘埃落定)(3)

影视剧照

也不必嘲笑我这似乎虚无飘渺的想法,冒出这样的想法并不是意味着一个小小的读者自大到要去讨论与小说内容无关的事。恰恰相反,我想有这样的想法也许更能体现出“一段历史的广阔与深远”,一段我们熟读的或不了解的历史,它也许有着超过我们已知的更丰富的内容。从这样来看,地理广阔、民族众多,有着长达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该会有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内容啊!

可是在这无数的历史内容里,却更多的是以某个民族、某个地域或者某个时代的历史为主,其他众多的民族少数的、地域偏僻的或时代低潮的历史往往被众人带着偏见去审视、忽视,甚至是遗忘。我想这本书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一个长久以来被我们忽视、甚至是遗忘的一段历史。

这一点作者说得十分清楚,“在我们国家,在这个象形表意的方块文字统治的国度里,人们在阅读这种异族题材的作品时,会更多地对里面一些奇特的风习感到一种特别的兴趣。作为这本书的作者,我并不反对大家这样做,但同时也希望大家注意到在我前面提到过的那种普遍性。”“异族人过的并不是另类人生。欢乐与悲伤,幸福与痛苦,获得与失落,所有这些需要,从它们让感情承载的重荷来看,生活在此处与别处,生活在此时与彼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过去的尘埃(我们看着过去尘埃落定)(4)

影视剧照

因此,在体味着作者干脆轻快的文字下,感受着波澜起伏捉摸不定的故事情节中,我们也许更要认识到一段即便微不足道的历史对特定人群的重要性。当然,这是客气的说法,事实上任何一段历史对国家而言都是重要的,不论它轻重与否。

不过说太多都只是以主动者的口吻,就像我们常说的“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教育别人,这样虽然掌握主动权,难免不让人产生“不平等”的感觉。那我想如果我们全是作为被动者,全部公平地受到历史的注视,会不会更有说服力呢?这就像作者所说的,“想想当有一天,又一种尘埃落定,这个时代成为一个怀旧的题材,我们自己在其中,又以什么样的风范垂示于久远呢?”

在当下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探索过去、研究过去、定义过去,以主人翁的心态,似乎很少考虑多年以后我们也会成为过去,也许会被后人探索、研究、定义。以这早晚会是“同病相怜”的结局,我们似乎要更多地给予过去的种种历史更公平的对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