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伴随着连晴高温,二十四节日中的第三个节气立秋来临了不过,眼前的炎炎烈日和人们希望的秋高气爽,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立秋节气景色?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立秋节气景色(二十四节气立秋)

立秋节气景色

8月7日,伴随着连晴高温,二十四节日中的第三个节气立秋来临了。不过,眼前的炎炎烈日和人们希望的秋高气爽,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立秋来了 秋天还没来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根据农历推算四季气候的单位,也包含着一年中不同的物候变化与特点。

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划分中,一个节气有15天,中国古代将每个节气分为“三候”,并且根据当时的气候特征和一些特殊现象为“三候”做注解。

立秋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指立秋过后,凉爽的秋风刮过,此时的风已不同于酷暑的热风;晨间开始出现白露,早晚开始凉爽起来,另一方面,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这说明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即将过去,天气将逐渐转凉。

虽然立秋来了,但对于重庆来说,真正的秋天到来还需要一段时间。根据气象标准,在气象上,当某地5日滑动平均气温连续5天小于22℃,小于22℃的首日为入秋日,或者只要某地日平均气温的5天均线,稳定低于22℃,即可判定入秋。目前,重庆各地的温度居高不下,并未达到入秋标准。实际上,根据重庆市气候中心的统计,重庆入秋平均时间在9月。其中,西部大部地区及中部、东北部的长江沿线地区在9月下旬进入秋季,城口、酉阳等地可能在9月上旬就进入秋季,其他地区在9月中旬进入秋季。

入秋以后 这样防秋燥

入秋以后,天气仍旧炎热,人们要怎样保证健康的体魄呢?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医与风湿免疫科主任邹庆华介绍,根据五行理论,立秋处于“长夏”时段,暑气未消,湿气偏盛,因此防暑之余,还应注意利湿,可多食用山药、茯苓、薏苡仁等健脾利湿的食材,减少食用生冷食品以防加重湿邪。

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相通应,而燥为秋季主气,因此立秋后容易出现燥邪伤肺的情况。燥邪耗损津液,表现在人体可以出现口干、鼻干、眼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症状。

饮食方面应以“减辛增酸”为原则。酸性食物能收敛肺气,而辛味会发散肺气,因此尽量少吃葱、姜、蒜、韭、辣椒、胡椒等辛味之品,可以适当多食用酸味水果如乌梅、山楂、柚子、石榴等收敛肺气。另外秋季还可以多食用百合、枸杞、蜂蜜、枇杷、银耳等柔润的食物益肺生津,预防秋燥。

此外,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立秋以后,自然界阳气渐收,而阴气渐长。早睡早起利于人体阳气的收藏,更易于来年春夏的生长。

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