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解释: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看看怎么解读:
一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先做,最重要的话先说,整部《论语》492章,第一章就是孔子的人生三乐。而且代表的孔子的三个人生阶段,孔子对其一生有如下的总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这三句话也是与其人生阶段相对应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应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即15-30岁主动自觉的学习阶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应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即30-50岁的开门授徒设教阶段;“明学业已成,能为师为君之法也。先能招友,故后乃学成为师君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应于“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即50岁以后的知天命、顺天命阶段。这与《论语》最后一章相呼应。这同时也反映出了孔子乐观、达观的人生态度与价值魅力。
我们知道人生有很多快乐的,孔子在这里却只是说了三种,这是孔子的人生三乐,这也说明孔子的教学不是死板的,而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先看第一乐“学而时习之”,孔子的学更主要更重要更核心的是大学,是明德亲民至善之学,是修齐治平之学;“习”是复习、预习、实习、践习等等,是强调了实践、强调了历练。“时”是时不时的、偶尔的,其实强调了常常的、活到老学到老的、持续的、有休息的、有坚持的那种生命融入追求中的过程。除了自己学而时习之,除了自己懂得了享受这种人生之乐,没有别人能够帮的上自己的。
再看第二乐“有朋自远方来”,这里可以从这样来理解。一是有人分析孔子之时的朋友来往,不像现在的交通发达,而且战争很多,路上野兽虫豸、路途泥泞或曲折,充满了危险。这样的朋友相见是多么难得啊,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情啊。二是自己的水平高了,知名度响了,一些朋友慕名而来,这是很高兴的事情,可以宣传自己的理想,理念等。
来看第三乐“人不知而不愠”。这就要看孔子的晚年了,孔子的周游列国,多少人的不知,但是孔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怀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人生理想追求,依然上路,依然乐得其所。遇到别人的不理解不接受之后,自己依然保持清醒和理智,自己依然保持智慧和独立的意志,认识自己是怎么一回子事情,把握自己到底要做些什么要到哪里去……就像孔子体味到的人生的快乐,应该是平常人所难以理解的吧。
孔子在提到这人生三乐时候,用了三次“不亦”,用了三个反问,以排比的气势,一气呵成。“不亦”是并不排斥人生中其他的诸多快乐,是承认人生中有很多种快乐;“不亦”更是强调了这里的人生三乐,特别突出了这里的人生三乐。(图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