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小红书因用户吐槽其“滤镜景点”一事登上热搜并致歉,承认其部分用户存在过度美化笔记的情况而陷入“照骗”风波,但记者调查发现,在不少平台上的网红打卡点仍然在挂羊头卖狗肉,网红点逐渐沦为消费者的“杀猪榜”

无滤镜旅游(从滤镜景点到)(1)

图源于小红书公众号

尽管小红书表示今后将尝试推出踩坑榜,但网友们仍喝倒彩。

无滤镜旅游(从滤镜景点到)(2)

图源于微博评论区

曾是清流,却屡因整改登上热搜

营销着“普通人帮助普通人”的口号的小红书,在过去几年利字当头的互联网中成为一股清流,用真实原创的内容、无流量的日常吸引了众多用户,也成功在互联网立足,但走红后的小红书却玩起了“流量密码”,逐渐的商业化令其优质内容失真

此前小红书社区曾多次对外强调 “真实有用是社区的生命线”,并在2021年4月上线《社区公约》,倡议社区创作者在分享内容时应遵守申明利益相关、抵制炫富、反对伪科学、避免过度修饰等分享原则。

但在7月底小红书却又因“下架”一事登上热搜,当时网友们便猜测是由于小红书因之前爆出的各种负面新闻而被下架整改:从4月份就有媒体报道小红书上有大量的烟草软文,后续也爆出了小红书在其当时用户人数就已高达2.2亿人、月度活跃用户达八千多万的情况下,仍存在涉嫌未经用户同意收集用户隐私的事件。

而以种草闻名的小红书,其内容品类已经扩大到美食、出行、泛知识等诸多领域。其中出行已成为社区头部品类,也是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

“种草”还是广告?美照背后藏着巨大利益链

在出行笔记内容中,“种草”与广告的界限很难分清,在小红书众多笔记中广告与内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消费者只能亲自踩点辨别。记者翻阅小红书平台广州区域页面发现,不少网红打卡地依旧美轮美奂,评论区域却现不少真实评价。在某博主的广州神秘大峡谷的笔记下,广州惊现“丹霞”地貌,但有已经打卡过此景点的网友却评价,“哪里什么丹霞大峡谷,其实就是个工地!”还有网友评论表示,“如果不会拍照修图就别去了,花时间专程去根本不值得”,记者查阅了此打卡地地址,发现此打卡地并没有地名,也称不得景点,是属于麦田庄园附近的一块荒地,但此打卡地却依旧有大量博主发笔记推荐。

无滤镜旅游(从滤镜景点到)(3)

图源于小红书截图

无滤镜旅游(从滤镜景点到)(4)

图源于网友评论

无滤镜旅游(从滤镜景点到)(5)

网友吐槽

除此之外,大量网友也纷纷打假网红打卡地,晒出无滤镜图片打脸网红景点。

无滤镜旅游(从滤镜景点到)(6)

网友打脸滤镜景点

无滤镜旅游(从滤镜景点到)(7)

网友打脸滤镜景点

无滤镜旅游(从滤镜景点到)(8)

网友打脸滤镜景点

无滤镜旅游(从滤镜景点到)(9)

网友打脸滤镜景点

当文艺大片感咖啡店变市井角落咖啡摊,宫崎骏电影感的风卷草原变桥下河滩小草地,这些“毁情调”的网红美照是否能真的促进消费?

其实,流量推广的模式早已不鲜见,但消费者巨大的落差感的背后却是一条灰色产业链。记者了解到,不少小红书博主都会接商业流量推广,然而推广的并非真实评价,“收钱办事”的软文硬广才是主要内容。在旅游餐饮业,大量博主都有着一套具体的公式,“目的地 卖点 价格 衣食住行 时间点”,以及配套文艺的体验式语句,比如“来旅行一定要打卡的点!一定要和朋友去一次的地方”等,而用户结构大量为女性的小红书用户很容易被此类标题吸引。

对于商家而言,“打卡地”标签也有着不同的意义,有咖啡店店员告诉记者,如今大部分咖啡店都是靠流量“打卡”来宣传,不然很难推广出去,这也是门店吸引客源的主要方式之一。

不仅咖啡店,大量行业靠“打卡”的线上推广来稳定经营。

从素人流量到一键代发

优质内容分享鱼龙混杂,互联网大环境下小红书绝非个例,美团、微博都曾是网红打卡的主力军,不过微博打卡水分一直被消费者诟病,美团也一直以商业化著称,一直以真实评价为主打的大众点评,却被吐槽越来越像小红书,在真实内容与商业的流量互搏下,大众点评也不再大众,甚至首页也推出了和小红书界面模式一样的“探店达人”板块,曾经的用户真实打分软件也变成了商家们的流量广告之地。和小红书类似的是,大众点评同样看中“素人流量”的价值,通过营造真实性拉近用户距离从而实现流量变现。因此也催发了不少“打卡达人”“探店达人”来刷分帮助商家上榜,真实性在流量变现面前早已不堪一击。

记者发现在豆瓣上出现数条关于小红书代发的帖子,帖子声称大量招募小红书代发,价格在10-20元一篇,仅需学会发笔记即可。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产品什么打卡地,在没有使用没有实际到达的情况下均可在消费者心中“种草”。

无滤镜旅游(从滤镜景点到)(10)

图源于大众点评截图

这样“代发”如同当初的淘宝刷单一样形成一条灰色的产业链,不少人参与其中,其中还有网友宣称,因有小红书素人资源,对接品牌方在小红书做图文直发并从中获利一千多元。

无滤镜旅游(从滤镜景点到)(11)

图源于豆瓣截图

品牌方除了找网红流量博主,其它大量推广都是找的代发来引流,不少代发甚至被打包成一个项目,内容都准备好,只需要代发者直接点击发送即可。对于消费者而言,刷分上榜、探店踩雷尚还有商业化的说辞,但“一键代发”的行为毫无真实性,也没有任何的消费保障与品牌保障,极大地误导消费,这样的行为是否太越过底线呢?

无滤镜旅游(从滤镜景点到)(12)

图源于豆瓣截图

无滤镜旅游(从滤镜景点到)(13)

图源于豆瓣截图

律师:“滤镜景点”涉嫌商业欺诈

北京炜衡(广州)律师事务所的王家恒律师表示,“滤镜打卡地”是误导消费者,无论是网红打卡地还是探店或是产品推广,都属于商家的推广行为,网红博主与平台作为一个类似“中介”的存在,在促成消费后,而消费者发现其推广与实际不符合时,这类行为实质上已经构成了商业欺诈

“不止商家,平台,博主都有责任”,王律师称,依据有关法律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据此,认定为欺诈行为应当符合以下要件:一是经营者有欺诈的故意。经营者有欺骗他人并且希望通过欺骗行为获利的明知而为之的主观心态。二是经营者有欺诈的行为。经营者作出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使事物表象与客观真相不符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而这类消费者感受到欺骗的“打卡引诱”大多隐瞒了其真实情况,在法律的界限内已经属于欺诈行为,具体责任还需要具体案件分析。

王律师还表示,即使是帮忙代发推广文也是构成欺诈行为的一种,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本质上仍是欺瞒行为。目前,该产业还处于灰色地带,监管的余地还很大,但法律应该制止,因为此现象并不利于经济长期发展,呼吁相关部门能够大力整顿。

值得注意的是,发生此类事件的消费者对于构成欺诈的行为认定不明确,大部分消费者仍不知自己的被诱导“踩雷”属于欺诈,又因商家此举有一定的隐秘性,消费者往往只能忍气吞声。王律师还介绍,大多数消费者觉得自己只消费了几百元,不愿因此打官司,觉得法律成本过高而默许了此现象,个案往往发展成了集体欺诈。以消费者个人角度来说因此打官司确实费时费力又麻烦,但这样的消费者群体相对庞大,还是需要以整顿市场来解决。

【记者】项仙君

【实习生】李丽珍

【作者】 项仙君

南方探针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