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说: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

托尔斯泰烦闷时爱读狄更斯,他甚至还称呼狄更斯为“一个世纪里我所曾见到过的唯一的一个天才”,那么狄更斯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呢?

狄更斯圣洁儿童形象的来源(诞辰209年忧来无方)(1)

一段童年

狄更斯从来不避讳谈及自己的童年,尤其是在他的作品里。

故事的小主人公们通常父母双亡、遭人遗弃,早早地在社会上讨生活。在自传式作品《大卫·科波菲尔》中男主人公大卫的童年并不快乐,家境贫穷,被后父虐待的他,10岁就做起了童工。

这段经历让他深受屈辱,倍感折磨,狄更斯在小说里这样描写大卫的所思所想:

当时的彻底绝望,因所处地位的卑贱……那年轻的心所受的痛苦,对这一切的深刻记忆是无法写出来的。

《大卫·科波菲尔》bookting/#/books/2205

狄更斯圣洁儿童形象的来源(诞辰209年忧来无方)(2)

△电影剧照

这一段经历与狄更斯本人的童年不谋而合。在一个八口之家的狄更斯,因为贫穷以及父亲的欠债入狱,他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失去了曾经的朋友。

著名作家毛姆曾经认为,狄更斯将这段童年的故事放大到了小说里,甚至是生活里。狄更斯叙述着痛苦的孩子如何在黑作坊里当童工,“他那宽宏的心在流血,泪眼模糊”,让一群读者为之揪心、落泪。

但这并不是故意卖惨,在毛姆看来,正是这样稍加夸大的描述,才让他的故事更具感染力,也更为动人。

狄更斯圣洁儿童形象的来源(诞辰209年忧来无方)(3)

△电影剧照

在悲惨之余,狄更斯也能幽默俏皮。他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描述了四个老绅士如何周游英国的冒险故事。

主人公匹克威克是一个有钱的老绅士,但他却时常好心干傻事,让人忍俊不禁。

狄更斯圣洁儿童形象的来源(诞辰209年忧来无方)(4)

△《匹克威克外传》插图

狄更斯设计了许多荒诞不羁的情节,比如匹克威克先生去华德尔家过圣诞,乘坐的居然是大炮。

匹克威克去参加鲍伯·索耶的晚会,居然是从屋顶掉下去的。他所遇到的全部事件,尽管往往荒诞无稽,都只是为了显示每个人物更大的荒诞。

《匹克威克外传》bookting/#/books/2372

看狄更斯,会着迷于他精彩的故事以及生动的人物,但在这些的背后,还有着他对人情世事的独特洞察,正是他童年历经悲欢离合、颠沛流离之后的成果。

狄更斯圣洁儿童形象的来源(诞辰209年忧来无方)(5)

一段革命

都说人无完人,狄更斯同样是如此。他的婚姻故事便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佐证。

婚姻失败的根源正是狄更斯本人。在狄更斯与一位舞台剧女演员出轨之后,妻子选择了与他分居。

在与妻子分居直至去世的十二年间,狄更斯仍旧创作不减。不仅创作了3本小说,还继续演出舞台剧,到世界各地巡回演讲。

狄更斯圣洁儿童形象的来源(诞辰209年忧来无方)(6)

在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严肃与完整,尤其以《双城记》为其中的代表作品。

狄更斯在谈到这本小说的创作意图时,提到自己的本意是想创作一个冒险牺牲的年轻人,却因为当时矛盾丛生的英国社会,让狄更斯担忧再度发生类似于法国大革命的事件,因此他决定在这本小说里警醒世人。

狄更斯圣洁儿童形象的来源(诞辰209年忧来无方)(7)

△《双城记》插图

《双城记》以两个家庭为线索,讲述了在伦敦马内特医生一家与巴黎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两座城市的故事。

狄更斯绝不是想要写作一本历史小说,他只是借用法国大革命这一背景,讲述的还是当下19世纪英国的现实问题,用一个故事来向自己同时代的当权者和公众呼吁和平。

梁实秋曾经评价这本书称:

狄更斯不想写革命史,他只要捕捉那一时代的气氛,用一个故事来说明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仇仇相报无有已时,只有仁爱的心才能挽救浩劫。

《双城记》bookting/#/books/2360

当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底层人民民不聊生之时,狄更斯恰到好处的抓住了这个敏感的时期,创作出了丰富而又经典的作品。

狄更斯圣洁儿童形象的来源(诞辰209年忧来无方)(8)

△《双城记》话剧剧照

故事沉重饱满,虽然聚焦的是两个家庭,但马内特医生一家展现爱与善良,德发日夫妇展现嫉恨与复仇。通过爱恨交锋、善恶搏斗,最后如狄更斯所说:

爱总能战胜恨。

如此简单朴素的真理,总能让狄更斯讲得百转千回,令人信服。

一段大团圆

狄更斯的故事从来不是悲惨结局收尾。在他的笔下人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诸如:

《雾都孤儿》中奥利弗被善良的绅士布朗罗收养。

《大卫·科波菲尔》里男主人公大卫功成名就。

《匹克威克外传》里老匹克威克安享晚年,还写出了自己的回忆录。

《雾都孤儿》bookting/#/books/2201

但也因为如此,人物的复杂性被削弱,毛姆也曾批评过狄更斯的人物塑造略显不足:

他笔下的人物从未显示出任何发展变化,总的来说,他们一开始是什么样,最后就是什么样。

后来的许多批评家,常指责狄更斯为了迎合维多利亚时代读者的需要,而以大团圆来结束他的著作。

狄更斯圣洁儿童形象的来源(诞辰209年忧来无方)(9)

但对于狄更斯来说,给予笔下善良的人们以回报是再合理不过的行为。童年的动荡、青年的事业挫折以及中年的家庭危机,让他能够最为贴近底层人民的苦痛。

这些痛苦已经在现实中经历了一遍,何苦还要在小说中折磨人呢?

就像狄更斯经常会触及的亲子关系。著名精神学家弗洛依德对《大卫·科波菲尔》非常感兴趣,并因这本书而对书的作者“深感钦敬”,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本书对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做了很出色的表现。

狄更斯圣洁儿童形象的来源(诞辰209年忧来无方)(10)

△电影剧照

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也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要在情感上依赖父母。狄更斯展现得是一种更为残酷也更为波折的亲子关系。

但这样的残缺的亲情却总会在别处得到补偿,狄更斯力图表现一种温柔的大团圆。也不怪得当时他的作品能如此受大众欢迎,幸福总是每个人都向往的。

狄更斯圣洁儿童形象的来源(诞辰209年忧来无方)(11)

△电影剧照

著名的评论家木心先生曾这样点评狄更斯的小说结尾:

狄更斯的小说结尾,失散或久别的亲友又在一起了,总是夜晚,总是壁炉柴火熊熊燃,总是蜡烛、热茶,大家围着那张不大不小的圆桌,你看我,我看你,往事如烟,人生似梦,昔在,今在,永在。

狄更斯的故事,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褪色,今在,永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