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伪君子真正的小人?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伪君子真正的小人(伪君子和真小人)

伪君子真正的小人

要论最著名,流传最广的伪君子,那就非金庸老爷子笔下的岳不群莫属了,虽然人称“君子剑”,他却从头骗到尾,即使教育令狐冲及众弟子的道理本身都没问题,却也没多少人按照他的道理去做。这个结果自然而然,看故事中人物各自命运的结局也毫无违和感。就像西门庆对着武大郎说“我看你人都恶心,还会买你的炊饼”,这才是人之常情。人出了问题,他的一切就都跟着出问题。无论在哪个行业做销售,培训的内容都是强调要先做人。人有问题,却强行兜售其商品者,属实做的传销,那什么人才能成为他们的客户呢?

岳不群虽然是最出名的伪君子,却不是功力最深最具迷惑性的,这一路的天花板是孔子当上鲁国大司寇就立即砍了的少正卯。此类人之强,就连庄子也忍不住写了几笔——盗跖。想深挖这位道家少正卯的可以参看我以前的文章,《庄子的“大密宗”:《盗跖》篇》。

少正卯有五毒:

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记丑而博、言伪而辩和顺非而泽。

心达而险,志立了、心发了,能做到便是“达”,这是正道,而少正卯“达”的却是险,立志做坏人,发心做坏事,还能做得到。

行辟而坚,坚定地走在自己特立独行的路上,标新立异的路上,就像新版红绿灯。若生活中事事都如此折腾,这日子还过不过了呢。

记丑而博,还记得《雍正王朝》中康熙获悉“百官行述”后的反应吗,“这可怎么得了啊”!把百官的阴事全部攥在自己手里,施控的时候,可是比圣旨还好用的多。任伯安只满足这一条,却也应验了孔子所说的“人的品性只要有这‘五恶’中的一种,就不能不施以‘君子之诛’”。

言伪而辩,如今欠债的是大爷要债的是孙子,颠倒黑白已非一日,你敢上门去要,保证说得你不好意思再来第二次。身边人问要债要得如何了,为了自己的脸面,还得站欠债的那头:人家也有难处。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买好车,眼见他买新房。

顺非而泽,是非虽有定论,却能把“非”字说出个道道来。若要举例,笑贫不笑娼便是,多少人潜移默化认同了这个,这“潜移默化”才是最可怕处。要不怎么说岳不群的本事还远远不及,藏得住自己已是捉襟见肘,哪还影响得了别人。

伪君子是没有前途的,参见岳不群的人生轨迹,他只有不断骗下去才行。每一副面具都是他的一个“角色”,而这些“角色”之间需要合理的串联。表演一个角色并不难,真正难的正是这种串联。看看真正的演员就知道,有时候演得太好,入戏太深,杀青以后需要适当休息,抽离出情境和这部戏彻底拜拜,慢慢恢复过来,所以一个不能出戏的伪君子内心那份煎熬也就可想而知了。

只能是疯魔,而且需要以极大心力来压制这种疯魔。然而鉴于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表演便不可能永远滴水不漏,露出马脚那是迟早的事。那什么样的人会相信伪君子,或者说成为伪君子的粉丝,就像上文提到的,什么样的人会去买传销产品呢?

首先,伪君子因其内心压抑会时不时漏出点疯魔,类似于中药取其“药性”,熬好就把有形的药材扔了一样,伪君子口中干巴巴的道理并不吸引人,真正吸引人的正是其疯魔之性,煽动性、躁狂性。所谓“言辩而伪”,“辩”只是相,“伪”才是性。为什么跟孩子说教没作用,因为这都是“相”,“性”是你表里如一的身体力行,只有“性”才会真真正正影响到别人。于是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在正常人看来非常一般的常识或者在铁证如山面前,很多疯魔的人依然极端偏执如故。所以,当疯魔的气息你们对不上,你说啥他都不听;当疯魔的气息他和别人对上了,你说啥他还是不听。比如电信诈骗的受害者,哪怕当面拆穿对方是骗子,受害者还是要打钱过去,而此时最可恨的也已经不再是骗子了。

不错,相信伪君子,能成为伪君子粉丝的只能是伪君子,那些不自知的标榜自己是好人的伪君子。

看不出伪君子者必然不能识别真小人,能看出真小人者必然可以分辨伪君子。

所谓“真小人”,就是“商品好人”口中的坏人。伪君子会非常累,真小人则不然,便宜占得了,也占得理直气壮,占过了内心毫无负担,甚至身上还能透着一种痛快。他为自己的每一个当下(占便宜)负责,不会做了还像伪君子一样甩锅,恩怨情仇时刻明明白白。如果把真小人比作漏斗,那伪君子就是容器,不管这个容器有多大,总有装满的时候。所谓“尾大不掉”,就是说伪君子所吸纳的相信自己的人越多,就越没有回头的可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终有一日伪君子不堪重负让粉丝们发现自己被骗,这种巨大的落差还用得着别人动手吗,昔日的疯魔会立即调转枪口。

只是无论什么人都必然不昧因果,真小人不“转”念,最终亦必毁于一个“小”字。只可惜迷惑于伪君子之伪者,也必将错过真小人之真,这也正应了孔子那句话: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如今有多少人听了素不相识者的几句话就跟着一起疯狂,又有多少人在谎言被拆穿后,为了那点颜面,拼命维护自己的愚蠢?愚蠢一旦被掩饰,就只能放飞一个接一个的愚蠢。这是条不归路,越快回头越容易,越早回头代价越低。

《金刚经》云: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

“不惊、不怖、不畏”便是转圜之机,人之愚蠢暴露时,必以彰显獠牙掩饰其虚弱,然亦有闻过则喜者,只是“甚为稀有”,这转圜乃以“真”字为轴;若以“伪”字为轴者,则无非花言巧语、巧言令色彼此承接起伏而已。这就是真小人的机会和伪君子的深渊。

六祖所谓“无念”,无者无二相;念者,念真如自性。这“二相”,便是好坏、善恶、美丑;这“真如自性”,便是“能生二相”之自性。自性能生二相,二相却非自性;自性能驭二相,二相却也能蒙蔽自性。

《张拙秀才悟道偈》所谓“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真小人,断除烦恼;伪君子,趣向真如。

从这里,去看、去听,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