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30日,36氪WISE2022 新经济之王大会顺利举办。

36氪将大会主题定义为“Long China Long Innovation 守望中国 保持创新”,大会将聚焦新能源、SmartEV、新消费、投资人、硬核科技、数字化、XR与元宇宙和机器人八大热门赛道,汇集数字化、企服、新能源、新消费、双碳、二级市场、商学院、创变者等10大分会场。重磅推出“WISE 2022新经济之王年度人物”、“WISE 2022新经济之王年度企业”、“WISE 2022新经济之王年度焦点产品”三大年度名册。全方位展望新经济领域的趋势动向,探索新经济领域新的增长点。

大会上,KodeRove的CEO李倩发表了题为《软件工程助力中国产业升级走向全球》的主题演讲。李倩认为,中国的产业升级一直在布局,伴随着中国产业升级,相关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也会逐渐建立,同时在国内缺乏软件工程的大环境下,软件工程作为推动数字化浪潮的重器具有强大的市场潜力。

电商kol规划(坚持种地的逻辑)(1)

以下为李倩的演讲内容(36氪经编辑发布):

李倩(KodeRover 创始人兼CEO):大家好,今年是36氪WISE新经济大会的10周年,衷心祝愿WISE越办越好,36氪陪伴KodeRover一起走向美好未来。

我是KodeRover的创始人兼CEO,创业前我的身份是软件架构师、在云计算公司任工程总监,其实就是一路从码农到现在创业开公司,迄今我们公司已经走过4年多的路。

很多人可能没有听过KodeRover,但我们的客户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像腾讯、华为、字节飞书、极氪、小鹏、路特斯,还有企服、新经济领域等数百家企业。他们都是在深度使用我们的产品Zadig。Zadig目前是国内企业落地安装量最大的一体化云原生DevOps软件工程平台,今天我非常有幸来到36氪的 WISE 大会,跟大家分享软件工程助力中国产业升级走向全球。

软件工程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是一场双向的奔赴

软件工程是指在质量、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快速迭代交付软件的能力框架。通过工程、方法和过程,去解决人、技术、流程带来的复杂度问题。我们来类比一下,过去在美国,NASA是发射火箭的唯一方式,基本是自上而下的规划制,成本不可控,创新迭代乏力;SpaceX,采用了更先进的工具和更优化的供应链协作关系。最终达到什么效果呢?过去 NASA 一次火箭任务发射需要7年,现在用SpaceX只需要4年而且更加稳定、可靠、可控,整个成本降低将近一半。降本的同时,更多的是不断地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它的经验,来持续迭代优化这个过程,变得可控、高效和低成本。如今,通过短短 10多年的迭代,SpaceX 已经可以发射 NASA 无法做到的重型运载火箭。

现代的软件工程其实和SpaceX很类似。软件工程从过去的无序到现在的有序,热力学定律和熵增定律大家应该有所耳闻,而通过软件工程能力对抗软件研发的熵增,构建大规模软件研发的耗散结构,将软件研发维护成本降低,质量效率提升。实际上我们在面临大规模软件研发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状态、非常复杂的协作、交易成本极高。

中国的软件工程的发展现状

我认为中国是没有软件工程的,虽然我们经历了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但其实中国只有软件,没有工程。过去有互联网红利下,堆人就行,靠高收入和996,产研团队经常有一句话叫“开发2分钟,上线2小时”,什么概念?其实我们认为工程师都是在写代码,实际上并不是,大部分工程师都是在对齐和撕逼,在对抗协作过程产生的“交易成本”。现代企业内的工程师非常苦逼,除了写代码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经常被打扰不堪重负,他们大概只有20%、30%的时间在做开发。

我常常在想一行代码要经历多少磨难才能走向成熟?这种短平快模式其实在基因上是很难产生软件工程的。这个过程会产生什么呢?会产生大量的流程,还有碎片化的工具。

大家知道这个术字怎么写?是由一个木和一个人组成,木就是一堆工具,而现在这个不是围绕人建造工具,只有一个木是立不住的,所以在过去总结下来就是“拿来主义的术”和“拼拼凑凑的器”。大家会问那大厂如何呢?大家都对大厂有一些迷信,这里我也阐述一下,不要迷信大厂,其实大厂做的更为薄弱。为什么我知道呢?因为大厂都是我们的客户。

他们的历史负担其实更重,在过去的积累过程中,软件是在上一代基础架构上建立起来的,这个技术债是非常深,所以一个大船要掉头是很难的。甚至云厂商本身自己的云原生转型都还在进程中,还未完成,而产业的浪潮已滚滚向前。

产业的数字化这个浪潮下,没有软件工程行不行?

答案肯定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其实这也是我们一手的资料,传统的行业从线下到线上,就拿汽车来看,过去的汽车其实是一些硬件驱动的,更多的是没有软件参与的。而现在的智能汽车很大程度上是有软件参与去制造的。

现在的消费者去购买一辆智能汽车,有60% 的体验来自于软件的体验,谁能通过软件更快的提供极致用户体验,倾听用户反馈,不断迭代创新,谁就能赢得市场。面对过去的这种“器“和”术“用短平快单一模式,是完全没有办法去支撑当下的发展现状,我们观察到一些车企1年之内就能到千人团队。过去没有可沉淀的工程经验,当下又面临如此大的困难挑战,所以工程化迭代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总结下来就是:扁担造不了高铁,堆人搞不定产业数字化

中国的工程能力可以说是全球最强,尤其像高铁,还有桥梁工程,到现在的数字化浪潮中,中国的软件工程能力能否变成全球最强?,这正是Zadig在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工程化是复杂性的终极解法”,我们 Zadig 正是用一种更科学和Smart的方式去帮助产业实现数字化升级。

这边我播放一段视频,让大家了解一下我们的平台。

过去我们发展的这些年,被很多人认为做这事儿不够性感,包括投资人和同行。但是我们用数字来说话,真正做到了“产品迭代效率和研发直接产出提升 1 倍,将数字化创新效率提升 1 倍”,像 SpaceX一样整体提升了产研的水平和效率。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成为了国内落地的集群量最大、落地企业最广泛的数字化工程平台。你能想象到的衣食住行,背后几乎都有Zadig的身影,我们把自己称为“工程师背后的工程师”。

Zadig模式为什么能行?

我们主要做对了几点。我们首先要打破器和术的传统惯性思维,要站在更高维的程度上去看我们到底软件工程在做什么,我们选择从价值出发,从真正的用户场景中架构,立足全球交付这样的一件事情。

我们来深究一下软件工程创新的内因溯源过程,它其实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由流程驱动。大家可能非常陌生,我来举一个例子,华为在20年前引入IBM的IPD流程,花了当年的5.8亿的全年利润,引入这样的产品开发模式来减少研发周期和研发费用,实现万人协作。这个阶段的软件工程其实国外为主。

第二个阶段,是工具阶段,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乱七八糟,生机勃勃。这个阶段中国才参与到这个事情上来,但是中国在这块没有产生什么真的工具。所以大家看到很多公司会在用GitLab、Jenkins、Jfrog等,主要也是由国外工具为主,只是在国内广泛应用。

第三个阶段,随着云原生技术的成熟和工程理念的成熟,大家回到了新的土壤和同一起跑线,可以真正到了围绕着软件交付价值本身、围绕着工程师体验建造的第三代的平台工程,这也是Zadig正在做的事情。

我们其实唯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让工程师Happy coding,然后产研团队能够开心迭代,打造整个生产力要素工程师为主导的生产力平台工程,取代过去以管理平台为主导的模式。

具体我们做了哪些事情呢?主要是从几个方面去做了创新:技术上的另起灶炉,理念上的另辟蹊径,实践上的新拓疆土。比如说技术上我们基于Kubernetes打造新一代的平台工程,主要解决关键点的效率问题,释放云原生技术到整个软件研发的迭代周期,从理念上我们抛开术和器,抛开管理平台,整个围绕工程师建立它的服务体系,让工程师用脚投票,用起来爽,成为生产力最核心的创造者。

实践上呢,我们采用开源的方式在GitHub上开源,迄今已经有一年多,有更多的互联网公司和各行各业的参与到产品迭代中,打磨了Zadig产品的基础能力,在产业复杂场景中去广泛落地。

简单来讲 Zadig是一个极简的,开放连接一切价值的平台,可以理解为通过 Zadig实现人机交互、机器交互、机人交互的工程协同,整个过程发生都是自动化的,能被人替代掉的部分全部自动化掉。

第二部分,整个过程是沉淀全流程数据的,所以产业的数字化过程也是一个研发数字化的过程,另外Zadig 能充分释放云基建的能力,支持腾讯、阿里、华为、AWS、企业自建的云和任何资源池化的基础设施。在生态开放性上,Zadig可以连接一切价值,也正是因为过去有很多工具链,很多碎片化带来的低效,所以才要连接一切有价值的工具链和有价值的生态才能真正的赋能于开发者。

最后一点,Zadig本身是私有化部署的,面临我们这种产业场景极其友好,同时它可以丝滑的去接入,学习的成本也非常低,所以很多企业里面的工程师,用Zadig可以在一天之内,一星期之内上线200-300个微服务。

我再举一个车企的例子,智能汽车的整个软件体系可以说是极其复杂的,它的场景会比传统的互联网复杂的多,存在更多的云、边、端、车机还有很多的过程管理,这中间包含很多的技术栈和工具链,还包括代码管理,集成复杂度是极其高的,另外各个部门也是比普通的软件开发要长的多的流程,所以建立质量基线非常难,严重的依赖个体,这里面只举一个小例子,很多公司的发布系统其实是发布流程系统,几乎没有太多公司能真正的在做工程发布,最终会出现非常多的问题,也就是一个系统是在说话,一个系统是在做事。

关于研发体验,可以问一下工程师有多少时间是在写代码,其实是很难的,大家很痛苦的,绑手绑脚的感觉,最后的一点则是软件工程建设其实是跨学科工程软件范畴,需对架构、基础、工程、管理学等都有较深理解,投入大难度高,属顶层设计,且属于非业务领域,所以本身在企业里搭建极其困难,所以做出来很容易出问题,这个是我们看到很多车企这么做搞不定,所以Zadig其实能够真正的在成本、质量可控的情况下,让产品持续迭代,把码农变成工程师,持续开心创造,直接产出提升1倍,整个的数字化创新效率也提升一倍。

目前Zadig已经在产业里面有深度落地的场景,车企里面有大量的客户,我们真正的感觉到工程和技术走进了现实世界,在跟产业伙伴们的合作过程中,我们感觉到了踏实和欣喜,真正走到产业中这种极其真实的世界,比过去互联网纯做软件要充实,更有成就感。这种内在的踏实感和驱动力,也正是我们团队一直坚守做这样产品的发心。

短期我们将持续根植于中国市场,通过和产业客户的强强联合,一起走向全球化战场,最终单独售卖产品到全球也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Vt = V0 a * t

双向奔赴其实是一个基础的物理学公式,Vt = V0 a * t。先发优势是起点,工程能力是加速度。还是举个例子,汽车制造一直是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新势力一定会取代传统车企?不一定!?前一段10月份的极氪001交付过万,超过蔚小理,他们其实传统车企出来的,为什么能行,更多是因为它的起点并没有很高,不是新势力的互联网基因,但是工程能力作为背后的加速度,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工程能力和产业能力结合达到的双向加持效果。极氪背后是吉利耗200亿打造的新能源开发的浩瀚架构(可以理解为汽车工程架构硬件领域的 DevOps)和 Zadig 这种软件工程平台在支撑数字化,我们相信未来有更多的企业用新技术、工程来加速自我迭代,赢得市场份额。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话,当下的现实状况很多企业真的不好过,可能是在地板上被各种困难摩擦,但是未来大家都有可能成为行业的天花板,保持勇敢,砥砺前行,欢迎扫码关注我,谢谢大家。

整理:古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