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简称“鄂”,省会武汉,与湖南省相对应,湖北省因位于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湖北连安徽,南邻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为邻,北接河南。该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长达800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楚文化。2020年,湖北省下辖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共有26个县级市、35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常住人口5927万人。

湖北省十大面积大县(地处三省交界处)(1)

其中,就竹溪县来说,人口超30万,隶属湖北省十堰市,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西接陕西省平利县、镇坪县和旬阳市,南交重庆市巫溪县,东邻本省竹山县,总面积3279平方千米。在历史上,竹溪县这一建制始于明朝时期,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首先,竹溪县隶属于湖北省十堰市,地处湖北、陕西、重庆三省(市)的交界处。竹溪县地处秦岭东槽区东段南缘,大巴山脉东段的北坡,大巴山脉是全县山系的发源地。峡谷与山间盆地相间,构成了丘陵、盆地、低山、中山、高山等多种地貌。竹溪县属北区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高差悬殊,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全年日照时数为500—1800小时之间,平均每天4—5小时;太阳辐射量年平均在92—101千卡/平方米。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38天左右,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就竹溪县的历史来说,西周时期,该地区属古庸国的疆域。庸,古国名,出自帝颛顼,据载曾随同周武王灭商,为“牧誓八国”之一。春秋时,是巴、秦、楚三国间地位较高实力较大的国家。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公元前611年,为楚国 、秦国、巴国三国所灭。

湖北省十大面积大县(地处三省交界处)(2)

到了战国时期,今湖北省竹溪县一带先属楚国,后成为秦国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秦朝。在郡县制下,今十堰市竹溪县一带属汉中郡上庸县。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汉灭秦,沿袭郡县制。高祖五年(前202年),析上庸之地置武陵县,治所在今竹溪县城东,隶属汉中郡。东汉,省武陵县入上庸县,仍隶汉中郡。三国这一历史阶段,今竹溪县一带先属蜀汉,后成为曹魏的疆域。魏太和元年(227年),复置武陵县。以上庸、武陵、巫县置上庸郡,武陵改隶上庸郡。西晋建立后,武陵县仍属上庸郡,隶荆州,该地区属之。南朝宋,武陵属上庸郡,隶梁州。南朝齐,武陵仍属上庸郡。南朝梁,改武陵为新丰县。北朝西魏,复置为上庸县。北周时期,改上庸县为孔阳县,今竹溪县一带属之。

湖北省十大面积大县(地处三省交界处)(3)

隋朝开皇十八年(598年),复改孔阳县为上庸县,属房陵郡,隶梁州。唐朝建立后,上庸县属房陵郡,隶山南东道。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以山南道所辖区域阔远,分山南道为山南东、山南西二道。据《唐六典》卷三记载,山南东道仍治襄州,相当于今湖北长江以北、河南西南部及重庆市东部的万州地区。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省上庸县入竹山县。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年),为安抚荆襄流民,都御史原杰,奏请设置州县,遂析竹山县尹店社建县,以境内竹溪河名命县名“竹溪县”。由此,就竹溪县这一建制,始于明朝时期,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湖北省十大面积大县(地处三省交界处)(4)

最后,清代,沿袭明制。竹溪县仍属郧阳府,隶属于湖北承宣布政使司。到了1913年,竹溪县属襄阳道。1928年,竹溪县直属于湖北省。1965年,竹溪县隶属郧阳地区。1994年10月,郧阳地与十堰市合并为十堰市,竹溪县隶属于十堰市。如今,竹溪县隶属于湖北省十堰市。截至2019年底,竹溪县下辖11个镇、4个乡,另设有2个茶场、1个农场、1个原种场、1个鱼种场、1个种畜场、8个林场、1个管理局在,总面积达3279平方千米,总人口约为31.66万人,也即为湖北省人口较少的一个县。那么,问题来了,对于竹溪县,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