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先生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言,这些体现出来的都是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不论古今中外,所有爱国志士的爱国深情都是一样的。同样,不论年龄的长幼,他们的爱国之情也是可以相通的。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体现的便是法国人民的深厚的对母语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

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

作者介绍

都德,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4日),法国普罗旺斯人,爱国作家。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26岁时发表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两年后,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集中表现了他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的“含泪的微笑”。都德因而有了“法国的狄更斯”的誉称。他一生共写了13部长篇小说、1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其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是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色当一战,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而言,已经变成自卫战争。而对着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篇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朗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体裁特点

1. 本文是一篇小说;

2. 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3. 按篇幅、容量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等,可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结——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关键字词

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

词语解析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务。

祈祷:求神降幅免祸的活动。

思量:心里想。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惨白:(面容)苍白。

课文层次

按故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6自然段)上学途中,是故事的序幕。以乐写哀,为韩麦尔的出场提供特定的环境,渲染了气氛,巧妙交代了背景。

第二部分(7~10自然段)上课之前,是情节的开端。写学校不同往日的景像,进一步造成悬念,为下文“最后一课”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三部分(11~23自然段)最后一课,是情节的发展。前面的伏笔揭晓,韩麦尔的性格特征得到充分展示。

第四部分(24~29自然段)下课之时,是情节的高潮,故事的结局,是小说主题的升华和结晶。

韩麦尔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

写人的几个方法

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

2. 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 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 注意场景描写。

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5)

最后一课

拓展阅读

《最后一课》是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的一篇小说作品,写于1873年。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在历史上阿尔萨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兰西曾多次交替拥有其主权),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兰西人的爱国情怀。

这是一篇具有强烈艺术震撼力的杰作,一篇令人过目不忘、耐久寻味的精品。爱国主义的激情和独特巧妙的构思,使 它成为世界短篇小说的经典,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

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以法国的失败告终。战败的法国不仅要赔付巨款,还要将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割让 给普鲁士。对于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作家却选择了一个小 顽童作为小说的主人公,通过他的特殊视觉,以第一人称稚气 的叙述.展示一个重大的主题。匠心独运,大家手笔。

作品描述的是一堂既平常又极不平常的法文课。授课内容似与往日并无不同,但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具有了非凡的意义。都德透过刀、弗朗士稚嫩的目光、敏感的童心,把这平常中的不平常表现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

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名著《最后一课》,其思想意义的深邃、艺术感染力的强烈,巳为世人所叹服,流传遐迩.然而,使其达到如此精湛奇妙的艺术效果的主要手法 ——反常法”,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就“反常法”在其中的妙用,谈点粗浅的看法。

顽童小弗朗士通过最后一堂课的严肃而深刻的教育,思想受到极大的震动,并由此开始成熟和觉醒起来。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

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