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友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果树上的梨被鸟儿啄坏了的照片,并附言道:“可恶,讨厌,专挑好的吃”。我本是个爱鸟人士,立即回复道:“不就是吃了你几个梨,值得那么生气吗?小鸟为了保护你的梨,捉了多少虫你知道吗?”没有想到就这么两句话,立即激起几个网友怒气,纷纷朝我喷火,说我不懂农民的苦就不要瞎说,到手的果子,毁于一场鸟害谁不心疼?不是你的果,说话不腰疼。
其实我很理解农民的苦衷。我的老家就是在农村,以前我家院子里也有几棵梨树和柿子树,每到果实成熟季节,人还没有偿到,倒让鸟儿占了先,一个个啄得咧开了嘴。为了避免鸟吃,全家人想尽了办法,做假人,扎彩带,轮流值班赶鸟,可也无济于事,最后没剩下几个好果子,说真的当时恨这些鸟儿直牙痒痒。
鸟儿要不要保护,当然要保护,鸟儿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鸟儿,保护生态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但保护鸟儿,也不能任其泛滥,生态讲的是平衡,而不是失衡。任何物种都要有制衡的因素,人也不能例外,人虽然处于生态金字塔的顶端,但也要建立一种权力约束机制。鸟的天敌是什么?除了人,除了病毒,也许你就再也找不到了。所以人在制定生态保护政策时,要自始至终贯彻平衡的理念。
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得,上个世纪我国把麻雀列为四害之一,1958年掀起全国消灭麻雀的运动,全国上下,铺天盖地,围捕麻雀,大有要把这一物种赶尽杀绝之气势,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笑话。物极必反,1988年,我国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出台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彻底扭转了这种局面,对野生动物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虽然后来有过三次修改,但都是加强和细化保护政策。经过几十年的保护,包括鸟儿在内的各类野生物种数量迅速恢复,群体在快速增长,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是我们理想的生活环境。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鸟多了,给人类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越发严重,尤其对农业生产造成威胁,象有些地方种下的花生、豆类、水稻的种子在大放叶之前就会被小鸟糟蹋,严重的还要种二遍。果园是鸟害的重灾区,一些不设防的果园,每到果实成熟季节,由于鸟害到手的果实被毁于鸟嘴。如何能在保护环境前提下,让鸟类不给人类造成危害,迫切需要专家们认真研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从曾经全民捕杀麻雀,到当今严格保护鸟类,政策的跨度之大可想而知。人的思想也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想当年从文化大革命禁锢人们思想,到后来拨乱反正,再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社会才逐步趋于稳定。野生动物保护也应该有个左右修正的过程,不断调整政策,达到生态总体平衡的目的。
面对现实的鸟害,我们应该怎么办?当然应该趋利避害,在保护鸟类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将鸟害降到最小化。可是我们的植保部门,我们的农业科研部门有哪一家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呢?大家都在研究虫害、病害、草害,有谁在研究鸟害?至少政府部门没有设立这方面的研究课题,农民朋友面对严重的鸟害,毒不得,抓不得,捕不得,只能采取一些原始的土办法来驱赶鸟儿,但作用甚微,老百姓怨声不断。
客观地说,爱鸟护鸟,生态平衡,是一项公益事业,本应由国家来承担,而不应该由农民来承担利益损失,国家应该对由于鸟害给农民造成的损失给予补贴或赔偿,当然这必须扣除因鸟吃虫给农民带来的增益。
“该重视鸟害问题了。”在与农民朋友、农业管理人员交流中,大家表达了这样的呼声。但愿决策者能听到这样的呼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