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套”在日常生活中大抵是个贬义词,说某某人只能跑跑龙套,意思是此人只能做一点打杂的工作。“龙套”这个词来自梨园行,能够广为人知大概和侯宝林那段《空城计》的相声有关,那位“棒槌”临时拉上台充当龙套,结果“一边一个一边仨”把戏给搅黄了。

龙套修养方法(传统戏龙套的奥妙)(1)

戏曲舞台上的龙套扮演什么角色呢?引导帝王出场的太监是龙套,陪伴王妃公主的宫女是龙套,元帅领兵打仗的千军万马是龙套,官员身边的校尉侍从也是龙套。反过来说,凡是有名有姓的角色都不是龙套,即便是无名姓但有职务身份的个人如家院、探子、船夫、丫环等也都不是龙套。简言之,龙套是某个特定群体的统称。一般而言,龙套由四个人一组整体活动,称为一堂龙套。根据不同服饰和装扮代表了不同的群体。常见的是龙套每人手执一“门枪旗” 即枪杆上挑着一面竖长条带波浪边儿的旗子,高度过头,以示威严,故龙套也叫“打旗儿的”。

龙套代表了千军万马,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作用。龙套还是“活布景”,旧时舞台简单没有布景,要表现宫廷生活就要上四个太监或宫女作背景。最近看新拍摄的京剧电影《状元媒》,现代化手段营造了富丽堂皇的后宫气氛,背景花团锦簇,而主角儿后面站了四名宫女就显得碍眼和多余了。很明显,既然背景如此富丽堂皇,那么龙套在这里失去了“活布景”的作用。

龙套修养方法(传统戏龙套的奥妙)(2)

龙套更大的作用则是营造气氛。《法门寺》中,皇太后往法门寺降香,起驾时四校尉、四宫女、四太监共三堂龙套在锣鼓和唢呐曲牌《一江风》的伴奏下齐唱:“一官迁白下孤云断,古道长亭短。渡关山,回首迢迢家近长安远。”大队人马按照一定路线来回走圆场,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李陵碑》讲杨继业被困两狼山,饥寒交迫,最后碰死在李陵碑下。老令公在唱“反二黄原板”时,四个老军配合着念道,“饿啊”、“冷啊”、“雁来了”等,使得这段戏倍感凄凉。

《贵妃醉酒》是梅派名剧,表现了杨贵妃失宠醉酒的状态。梅大师创编了很多繁重的身段来表现贵妃喝醉酒的美感,舞台上有八名宫搀扶陪伴贵妃,一字排开,相互偎依,边唱边舞,展示了许多和谐一致的舞步,煞是好看。这段戏,龙套直接参与了主角的表演,不仅合情合理,而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这可以说是龙套艺术的一大创新。

龙套修养方法(传统戏龙套的奥妙)(3)

戏台上,龙套最常见的表演是喊堂威,即四个人异口同声地发出“噢”的声音,低徊持续,给人以凝重严肃的感觉。龙套喊堂威十分常见,而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则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玉堂春》里犯妇苏三接受三堂会审,主审官竟然是昔日情人王金龙。经过这场问案,王金龙才得知苏三的悲惨遭遇,当其他两位审官离去,王金龙动情地要走下位与苏三相见。这时身后的龙套发出了低沉的喊堂威之声,这一下子把王金龙从情迷中拉回到现实,作为八府巡按这样的高官怎么能在大堂众目睽睽下与“贫贱”的犯妇相认呢?龙套的一声堂威避免了尴尬,也维护了官场的尊严和神圣。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出很红火的戏叫《十五贯》,讲的是清官况钟经过调查研究为一冤案平反,最终拿住真凶。就在担任监斩官的况钟举起朱笔下达执行令的时候,身后的龙套突然发出堂威之声,况钟受到了极大震惊。这堂威提醒况钟:这是监斬重地,必须严格按律执行;同时也告诫他,面对两名犯人高声喊冤,必须明查秋毫,决不能草菅人命。最终况钟放弃执行死刑,向上级提出重申此案的请求。你看,龙套的一声堂威竟救下两条人命。

还有一出大家熟悉的三国戏《失空斩》。马谡自告奋勇前去守卫街亭,并在大庭广众之下向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但是,刚愎自用的马谡最终失去街亭,只能回营接受处罚。在“斬马谡”这折戏中,诸葛亮悲愤交加,内心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马谡失守街亭,按军令状必须斩首;另一方面马谡是蜀国旧臣、履立战功,更何况他还有八旬老母要奉养。诸葛亮一时难以决断,就在马谡被绑赴刑场之际,他又把马谡召回来,两人相对而泣,似乎有收回斬杀令之意。这时四周的龙套发出了“噢”的喊堂威之声,这个声音震惊了诸葛亮,他倒吸口凉气,做出决断,发出了“斬!斬!斬!”的命令。

龙套在台上喊堂威似乎有些不合常理,因为在诸葛丞相的军帐之中,分列两边的兵士只能站脚助威而决不可能随便发声或讲话。因此,龙套关键时刻发堂威纯属臆造而毫无可能。但是,龙套的发声又分明十分必要且意味深长,似乎在提醒丞相:“马谡在军帐中签下军令状,我们都在场,难道现在这个军令状就不算数了么?今后您的军令还如何服众呢?”正是这些潜台词才把诸葛亮唤醒,最终执行了军令,连马谡自己都说:“该斬啊!”

龙套发声往往是在主角内心处于矛盾的时候。外界的一声“呐喊”,与其说是来自龙套,不如说是发自角色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则需要内心独白来体现,或唱或念,往往冗长,远不如龙套的一声堂威来的简单快捷。

由此可见,龙套,充分体现了京剧艺术的虚拟性,成为传统戏舞台上不可多得和难以替代的重要表现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