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71岁的梁实秋和73岁的发妻程季淑即将步入金婚之年。一天,程季淑只是蹲下为他系了个鞋带,竟然从此天人永隔。谁曾想就在半年后,悲痛万分的梁实秋结识了43岁的女演员韩菁清,两人不顾世俗非议,很快结为了夫妻......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这么美的文字就出自梁实秋,一个用了33年时间翻译完《莎士比亚全集》的著名翻译家、文学家。
有人说,一个人的写作风格就能看出他的性格。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梁实秋和鲁迅之间掀起了一场骂战。有趣的是,梁实秋其实是鲁迅的二弟周作人的学生。鲁迅的写作风格自不必说,他对那种磨牙的小资情调很是反感,所以他厌恶徐志摩、梁实秋等人。而梁实秋确实有点浪漫主义情怀,他人生的两段感情便可看出端倪。
一、一见便钟情,定下终身事
梁实秋的发妻叫程季淑,两个人既是“包办婚姻”,也是自由恋爱。
1921年的秋天,还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梁实秋,遇到了自己的缘分。当时,程季淑已经从北京女高师毕业(她与鲁迅的妻子许广平是校友),并且开始任教。
他们本不该有交集,这一切还要感谢两个人共同的好友黄淑贞。
在黄淑贞看来,程季淑年长梁实秋2岁,这是相当合适的姻缘。于是,黄淑贞便主动登上梁府,向梁实秋的父亲提起了这门亲事。此后,她更是大胆地保媒,索幸双方父母都很开明,便让两个年轻人自己做出决定。
最终,他们二人都没有对“媒妁之言”产生反感,并且在第一次约会时就定下了终身大事。
程季淑性格腼腆,话说得不多,而梁实秋却很幽默,在他的循循善诱下,两个人这才打开心扉,开始了恋爱之旅。
当时的他们谁也不曾想到,从决定牵手的那一刻,竟能相伴半个世纪之久。
1923年,从清华毕业的梁实秋被派到美国留学。临行前,两位恋人依依不舍,他们彼此交换了定情信物。梁实秋将一块手表戴在了程季淑的手腕上,而程季淑则亲手绣了一方画着“平湖秋月图”的手绢相赠。
“月浸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
梁实秋含情脉脉地向程季淑承诺:“三年,只需要等我三年。回国后,我们立刻成婚。”此时的他们早已爱得如胶似漆、难舍难分。
离别是场考验。
到了美国的梁实秋,思想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他所崇拜的教授白璧德是个中国通。也正是深受他的影响,以至于梁实秋会和鲁迅产生巨大的分歧,被鲁迅斥责为“白璧德的门徒”。此为后话。
学满三年时,梁实秋收到了程季淑的来信。
程季淑在信中说:“家里已经在给我安排相亲对象了,倘若你再不回国,我就要成为别人的新娘了。”
梁实秋当即傻了眼,顿时心急如焚,他只想快点飞回国,好娶到自己心爱的女孩。
其实,梁实秋的奖学金本可以让他在美国学习5年,但他还是在三年后回了国,好在此时的他已经提前完成了学业。而归国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与朝思暮想的程季淑成婚。
1927年2月11日,他们终于结为了夫妻,并将那张结婚证付之一炬。
他们打算天长地久,便不在乎那一纸婚书。
他们彼此相爱,这爱足以撼动山海。
二、风雨半世纪,恩爱两不疑
同大多数民国女性一样,婚后的程季淑放弃了自己的事业,选择相夫教子的生活。这一点她与许广平很像,本是知识分子却仍然回归家庭,其实还是很让人惋惜的。
不过,程季淑为这个家付出的更多一些。
他们曾有过四个孩子,二女儿不幸夭折。可在这之后,对这个家的考验再次来临。
1937年7月,中国的大地笼罩了一层阴霾,此时的北平已经沦陷,而梁实秋则成为了日本人黑名单上的一员。为了自保,梁实秋只能独自离开北平,因为爱妻还有常年生病的老母亲需要照顾。
这一别竟足有六年之久。
1943年,程季淑的母亲病故,她这才得以与丈夫团圆。这是他们婚后的第一次分居,此后唯有死别,再无生离。
爱可以相隔山海,但山海终可被思念填平。
六年,他们彼此的两鬓多了风霜,而望向对方的眼神却一如最初。
此后,他们一起去台湾,定居在美国。在梁实秋无所事事时,是程季淑的鼓励给了他动力。包括鼓起勇气去翻译《莎士比亚全集》,都是程季淑出的主意。
尽管梁实秋与鲁迅不和,可是他们二人与妻子的相处方式却极其相似。许广平是鲁迅的左膀右臂,而程季淑也同样负责帮梁实秋整理文集、校对书稿。所以,这两个男人能够屹立文坛不倒,身后的女人功不可没。
1967年,《莎士比亚全集》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的效应。
面对一片溢美之词,梁实秋却坦言:“翻译莎翁著作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这漫漫长途中陪伴我的只有季淑一人。”
生活常常很平淡,但幸运的是,陪在身边的那个人总会让你甘于平凡。
1949年,梁实秋带着家人到了台湾,出任台湾师范大学的英语系教授。直至退休前,他与爱妻始终生活在宝岛。
1972年,梁实秋与程季淑决定投奔女儿,转而到美国定居。于程季淑而言,他乡的生活虽然陌生,幸运的是有丈夫同行。
可是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1974年4月30日,梁实秋和程季淑结伴去购物。孰料中途梁实秋的鞋带开了,程季淑弯腰为他系鞋带,而后刚刚站起身,却因市场外的梯子莫名倒下而被砸中。谁曾想,程季淑与丈夫对望的那一眼,竟成为了他们的诀别。
此时,他们已经相爱了半个世纪。
当爱情可以携手五十载,这份情意足以不朽。
三、与鲁迅“对战”,胜负实难分
除了与程季淑的感情让人动容外,梁实秋的一生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那就是他与文学巨匠鲁迅之间的“恩怨”。
鲁迅也喜欢看外国文学,但是他更倾向于保持文学本身的原汁原味。然而,梁实秋的《莎士比亚全集》恰好与鲁迅的思想背道而驰。
鲁迅与梁实秋的矛盾还要追溯至1929年,当时,鲁迅以一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炮轰梁实秋,拉开了两个人长达8年的骂战。
其实,早在两年前,梁实秋做出了一个选择,就注定要与鲁迅站在对立面。
梁实秋与周作人
1927年,梁实秋与胡适、徐志摩等人合开了新月书店,第二年便创办了鼎鼎有名的《新月》月刊。从此,梁实秋成为了新月社的主要社员之一,更是《新月》的主要撰稿人。而此时的鲁迅早已发表了《呐喊》《彷徨》,是享誉文坛的巨匠。
崇尚烂漫,宣传灵魂表达的新月社必然与鲁迅的实用主义格格不入,就在这一年的年底,鲁迅与梁实秋等人就“自由人”“第三种人”发生了论战。鲁迅一个人舌战群儒,直到他病逝,这场论战才至此平息。
1929年9月,梁实秋发表了《论鲁迅先生的“硬译”》,直言鲁迅翻译的外国作品是“硬译”“死译”,甚至还有许多语法不通的地方。
然而,鲁迅并不关心这些批判,他所厌恶的是无病呻吟似的小资情调。毕竟,此时的鲁迅关心的是民生疾苦,是未来国家的走向,而不是个人的喜好和对文学的浪漫追逐。
鲁迅对梁实秋发出的最狠的抨击,便是那一句:“梁先生既然自叙他怎样辛苦,又不知道‘主子是谁’,为确当计,还得添几个字,称为‘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
梁实秋与好友胡适
梁实秋确实不是资本家的代言人,他所崇尚的是“无阶级的文学”,是一种纯粹的文学向往。但是就是这种“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小资情调惹怒了鲁迅,让他不惜向新月派宣战。
最终,这场论战终于让鲁迅意识到无趣,因为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所需要做的事太多。这场论战虽然持续着,却都是不痛不痒的嘲笑,已然上升不到抨击的程度。
如今我们再看新月社,不能否认它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之大。尽管他们的主张是浪漫的、自由的,却不适合当时水深火热的国情。所以,它是狭隘的。唯有鲁迅所坚持的、倡导的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它是胸怀宽广的。
自从鲁迅去世后,梁实秋未曾再对其进行批判,而再谈到鲁迅时,反而是平和且中庸的评价。
有趣的是,程季淑过世后,梁实秋的第二段婚姻遭到了不少流言蜚语的打击。面对这些飞短流长,梁实秋竟然数次选择了鲁迅先生在《伤逝》中的一段文字回击:“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想来,梁实秋和鲁迅既是理念相悖的,却也是惺惺相惜的吧!
四、一场黄昏恋,闪婚度余生
“旧的事物之所以可爱,往往是因为他有内容,能唤起人的回忆。旧的东西之可留恋的地方固然很多,人生之应该日新又新的地方亦复不少。”——梁实秋
鲁迅的第二段婚姻是与小自己27岁的许广平相恋,而梁实秋的续弦妻子比他年轻了28岁。
1974年,失去了相伴五十载的爱人,悲痛万分的梁实秋写下了《槐园梦忆》一书,追忆他与爱妻携手走过的风雨。
他痛苦地写道:“我像一棵树,突然一声霹雳,电火殛毁了半劈的树干,还剩下半株,有枝有叶,还活着,但是生意尽矣。”
随后,梁实秋带着自己哀悼亡妻的著作回到台湾做宣传,却意外地在此结识了知名歌手兼演员的韩菁清。
1931年,韩菁清出生在一个富足之家,她的父亲是湖北著名的盐商。当时,韩父出手买房子,绝不是一户一户地选,而是整条街整条街地入手。在这样家庭背景下成长的韩菁清,自幼便有十足的个性,也是个颇有主见的姑娘。
当时,韩菁清不顾家人反对去唱歌,14岁便夺得了上海歌唱皇后大赛的冠军。18岁那年,韩菁清到了香港,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歌星。后来辗转到了台湾,声誉日渐显赫,又开始拍起了戏。
如此任性的韩菁清为何会吸引梁实秋呢?
1974年11月27日,韩菁清在帮姨夫写一封英文信时,拿起了由梁实秋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当天,韩菁清便在姨夫的带领下,结识了回到台湾的梁实秋。
梁实秋对韩菁清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听过你的歌,可是我在电视节目上看到你的名字时,就觉得很别扭。”
于是,韩菁清自述了自己本名的由来,又说她为自己取名“菁清”是出自《诗经·唐风》,梁实秋顿时就惊讶了,他没想到当红歌手竟然也喜欢文学。
接下来,两个人侃侃而谈,原来,韩菁清喜欢《诗经》,也爱读《孟子》,这不禁让梁实秋刮目相看。
是的,这又是一次一见钟情。
从此,梁实秋像丢了魂一样,总是在惦记着韩菁清的一举一动,古稀之年竟然让爱情再次萌芽,他并没有怕,并做好了迎接它的准备。
12月1日,韩菁清寄出了她写给梁实秋的第一封情书,此后两个人一共写了将近40封情书。
尽管爱情是炙热的,可是韩菁清在最初依然有迟疑。她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遗憾的是,对方是个油头粉面的花心汉,让她从此对爱情失去了信心。遇见梁实秋是场意外,她畏惧这巨大的年龄差距,却又忍不住想要向他靠近。
五天后,梁实秋对迟疑的韩菁清说:“不要说是悬崖,就是火山口,我们也只好拥抱着往下跳。”
那一刻,爱情泄洪了。
自此,他们决定挣脱世俗的枷锁,勇敢地结合。
“白发红颜”“才子佳人”,这场忘年恋迅速把他们二人卷进了舆论的旋涡。
1975年,梁实秋不顾家人、友人和学生的反对,终于还是和韩菁清结婚了。此后,他们彼此相伴13年,不仅和睦,而且温馨。
韩菁清很看重一个头衔,那便是“梁实秋夫人”,其实,她的确很在乎这段婚姻。这是她对梁实秋的珍惜。
1987年,84岁的梁实秋走完了这趟人生之旅,此后,韩菁清便守着他们共有的回忆度过了余生,未曾再婚。
喜欢便去追求,拥有了也能分外珍惜。他始终是当年那个热忱的少年,怀抱热爱,永不退怯。
五、两次遇真爱,情与魂共生
“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乃是人间无可比拟的幸福。”——梁实秋
梁实秋的一生是精彩的,而他的婚姻生活更是丰满的。不可否认他对发妻程季淑的情分之深,而他对第二任妻子韩菁清的情感也未曾有过半分敷衍。
程季淑和韩菁清就像梁实秋生命中的“白玫瑰”和“红玫瑰”,一个温润如水,一个热情似火,而梁实秋可以幸运的兼得。
他有着文人骨子里的浪漫,也有诗人共有的柔情。青壮时代,为爱忠诚相守;古稀之年,勇敢冲破世俗。他始终有着“新月”的魂,注定罗曼蒂克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