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礼记》

海上生明月,天涯若比邻。公元2020年的中秋节如期而至,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这个时候,分居两地的情侣、因故不能相聚的亲人,总会不由自主地忧伤、惆怅,“竟夕起相思”。

中秋节祭月起源(祭月能演变为中秋节)(1)

好在现在交通网络发达,有飞机、动车、高铁、大巴以及自驾等出行方式可供选择,只要心有所属,随时可利用长达八天的假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团圆之旅,实现在中秋之夜与亲人举杯赏月的小小愿望。当然,如果是情侣或爱人,那就是“恰如年少洞房人”了。

言归正传。

中秋节(别名:仲秋、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据史料记载,中秋节是由传统的“祭月”传统演变而来,而“祭月”传统则源于原始时代天体崇拜——敬月习俗。

那么问题来了,“祭月”传统最终演变成了中秋节。但是,同为源于原始时代天体崇拜的“祭日(太阳)”传统,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所遗忘,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太阳不香吗?

中秋节祭月起源(祭月能演变为中秋节)(2)

天体崇拜:早已有之,源于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

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唐代孔颖达疏:“主日配以月者,谓天无形体,悬象著明,不过日月,故以日为百神之主,配之以月)。——《礼记·祭义》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由于认知的局限,无法对云、雾、雷、电、风、雨、日出日落等自然现象的产生做出解释,因此对神秘的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久而久之就对包括日、月、星辰在内的天体产生崇拜。

中秋节祭月起源(祭月能演变为中秋节)(3)

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已经有日神、月神崇拜的现象。大汶口遗址(学术界命名为大汶口文化)位于山东省泰安市,距今约6500—4500年(新石器时期),在该遗址出土的部分陶尊中,就发现有日月崇拜的图案,这表明日月崇拜的现象在我国早已有之。

在古人心目中,发光发热、有着无限能量的太阳神是天上诸神之首,而在夜晚照亮人们回家之路的月亮,则是地位仅次于太阳神的神。另外,充满智慧的古人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发现太阳光照射时间的长短、月亮的晴阴圆缺不但与刮风下雨有关,而且也与温度(气候)的变化有关。于是,人们便将太阳、月亮当成神来顶礼祭拜,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综上所述,古人对太阳、月亮最开始是敬畏,后产生崇拜(天体崇拜),继而形成祭拜太阳、月亮的传统。当时,人们认为太阳神是天上诸神之首,因此,太阳神的地位远远高于月亮神、其它星辰的地位。

中秋节祭月起源(祭月能演变为中秋节)(4)

转折:周代以“天” 为尊,皇帝取代太阳(日)神成为“天之子”

明明天子,令闻不已——《诗经·大雅·江汉》

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认为太阳神是天上诸神之首,太阳(日)是代表上天的“天选之子”。因此,古人对太阳顶礼膜拜,太阳也因此登上神坛,月亮则位居次席。

随社会的发展,氏族、奴隶制度的逐渐瓦解,封建社会开始萌芽。周朝建立后,开始以分封制度以及礼乐为统治手段,最高统治者自称“天子”。这时,太阳神诸神之首的位置就与人间帝王的位置出现了重叠。

周天子认为他是“君权天授”,也就是说,他是上天派来统治天下的代表,是天选之子。但是,太阳神也是人们心目中的上天代表(天选之子),如此一来,就存在一山有二虎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太阳神就已注定要走下神坛了。

周“天子”要成为全民新偶像,那么,曾经的全民偶像、诸神之首太阳神就必须退位,因为,一天不容二子。可是,如何才能让在民间拥趸无数的太阳神跃下神坛呢?

中秋节祭月起源(祭月能演变为中秋节)(5)

1、抹黑:大(后)羿射日的神话,使太阳神从英雄成为反角

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锦绣万花谷》引《山海经》

神话故事源于原始社会,是人们通过推理、想像而对自然现象作出解释的作品。可以说,神话故事是在原始社会时解决人们认知不足的有效手段。

因此,要想让太阳神走下神坛,没有比用神话故事来实现更好的方法了。据《山海经》中的记载,在帝尧时期,有一天,天空中突然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瞬时阳光如火,地上的草、木、庄稼尽皆枯焦,河流干涸,人类面临着灭亡的危险。

关键时刻,“箭神”大(后)羿奉命出击。只见他施展出百步穿杨的绝技,一口气将天上十个太阳中的九个太阳射落。最后一个太阳见势不妙只好求饶,并从此老老实实地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发光发热普照天下。

当然,大(后)羿射日毕竟是个神话传说,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这却是太阳(神)第一次作为反角出现,实际上表明了太阳神在人们心目中地位已下降。

中秋节祭月起源(祭月能演变为中秋节)(6)

2、行政干预:用祭天仪式取代祭日传统

祭天之礼,兼及三望”(三望:日、月、星三光)——《礼记·祭义》

正是从周代开始,祭天仪式就开始逐渐取代了祭日传统。曾经位居诸神之首的太阳神,则走下神坛成为众多属神中的一员(与月亮、星星同级),日神祭祀也被纳入了祭天仪式当中。

综上所述,太阳(日)神地位的下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太阳神“诸神之首(天选之子)”的地位是统治者(氏族首领)加封的,所以,当统治者决定要亲自当“天选之子(天子)”的时候,太阳神被降级就成为意料之中的事了。

正所谓福不双至,祸不单行。走下神坛的太阳(日)神,随后又在与月亮神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原因很无奈。

中秋节祭月起源(祭月能演变为中秋节)(7)

文人兴起中秋赏月风俗:温柔的月亮是创作好题材,而太阳则不受文人喜欢

昔者恒我(姮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将往,而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恒我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归藏·归妹》

据考古资料证实,嫦(姮)娥的事迹最早出现在商代的巫卜书中,这使月亮与人世间的爱恨情仇联系在了一起。此后,经过历代文人的接力创作,祭月传统逐渐成为赏月、思亲、颂月的活动。

中秋节祭月起源(祭月能演变为中秋节)(8)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四十歌··秋风入窗里》

早在南朝时期,就出现了借月寄情的诗。到了唐代,唐太宗正式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作为宫廷祭月的日子。随后,在文人墨客的积极响应下,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明皇夜游月宫等神话相继出现,使中秋节充满了瑰丽的色彩以及浪漫迷人的魅力,中秋节赏月、咏月的习俗得到充分发挥和演进。

北宋时期,中秋赏月习俗早已从宫廷扩散到民间,成为全民参与的民俗节日。而文人们以中秋为题材创作的众多作品,则进一步推广了中秋节。

相反,由于太阳在神话故事“后羿射日”中以反角身份出现,再加上太阳每天的运动规律过于单调,既缺少浪漫的因素,又没有跌宕起伏的过程。正因如此,决定了太阳不是一个好的创作题材。而缺少了文人推波助澜的太阳神,也彻底失去了咸鱼翻身的最后机会,无法争取到一个专属于自己的节日。

中秋节祭月起源(祭月能演变为中秋节)(9)

结语

“祭日”传统与“祭月”传统皆由来已古,是远古时期人们崇拜大自然的必然结果。在最开始的时候,太阳神是人们心目中的诸神之首,风头一时无二,而月亮神则屈居太阳之下。因此,“祭日”传统比“祭月”传统更加隆重。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时代的进步,太阳神“诸神之首(天选之子)”的地位与周天子(天选之子)的地位发生了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周天子使出行政手段降低了太阳神的地位:他改“祭日”传统为“祭天”仪式,并将“祭日”纳入到“祭天”之礼当中。此时,“祭日”与“祭月”同时处于从属地位。

中秋节祭月起源(祭月能演变为中秋节)(10)

但是,由于月亮有晴阴圆缺的特点,又有“嫦娥奔月”这个浪漫的神话传说,因此,月亮就成为文人们的创作题材(包括神话)以及感情寄托的载体。久而久之,祭月就成为集祭月、赏月、咏月于一体的全民活动。使中秋节最终成为与春节、清明节和端午节并称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而活动规律始终一成不变,既不浪漫也缺少悬念的太阳,则不被文人们所青睐。而且由于时代的发展,其诸神之首的地位被统治者降级,这使太阳无法拥有官方承认的、属于它的专属节日。

基于以上原因,“祭月”传统最终演变成了中秋节,而同为源于原始时代天体崇拜的“祭日(太阳)”传统,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所遗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