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重点难点考点及真题、模拟题对接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专题

一、时空概念

高考历史42题答题模板及答案 高考历史重难点考点及真题对接(1)

二、主要特征

1、政治上:

(1)北洋军阀统治黑暗,五四运动的爆发使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促成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2、思想上:

(1)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2)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思想,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三、主要史实

高考历史42题答题模板及答案 高考历史重难点考点及真题对接(2)

四、学习聚集(辨正误)

1、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胡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

3、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暂时放弃了马克思主义。(X)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马克思主义。

4、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既不是两党合并,也不是党外合作,而是党内合作。(√)

5、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五、情境再现(挖教材)

高考历史42题答题模板及答案 高考历史重难点考点及真题对接(3)

1、左图摘自教材120页,谈谈这份报刊有何历史研究价值?

答案:研究五四运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2、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摘自教材121页)为什么说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列强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闭幕。“红船精神”在这里孕育。(摘自教材122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什么是“红船精神”?

答案: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4、《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摘自122页)据此说明,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是否符合实际?为什么?

答案:不符合实际。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资产阶级还是一个革命的阶级。

六、拓展遗漏(再深化)

【重要观点——巴黎和会与中国山东问题】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要求收回山东权益,却被操纵会议的英、法、美转让给日本,激起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1922年,美、英不愿看到日本在中国势力的扩大,转而支持中国与日本在华盛顿会议期间签订协定,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并赎回胶济铁路。

【重要概念——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指出在现阶段“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

思考: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发挥了什么作用?

答案:促使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为国民革命做了准备。

七、素养提升——历史解释

1、五四运动的特点

(1)革命性: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商人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2)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个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3)爱国性:维护山东主权、青岛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2、五四运动改变了中国近代化的近程

(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通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式知识精英群体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使具有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爆发运动。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近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政治运动的形式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1)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领导作用。

(2)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3)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1)经济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

(2)组织基础:各地相继建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3)阶级基础: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4)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

5、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两党合作为特征,形成了四个阶级的联合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在华势力。

八、素养提升——唯物史观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1)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2)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1)新的革命领导核心:革命性最强的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2)新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先进政党,能够制定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正确的策略方针。

(3)新的群众基础:1)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广大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2)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能得到中国各族人民的支持。

(4)新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使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特别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5)新的革命成就: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2)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并参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中国革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九、素养提升——家国情怀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时期的领导作用】

1、政治领域:中国“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政治主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组织领域:积极帮助和促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把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并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传党的纲领,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的发展。

3、群众运动:国民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群众运动,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和发动工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4、军事领域: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建立了革命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十、高考内容衍生 热考命题接

【高考真题 明方向】

1.(2021.全国甲卷,29)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可知,蔡和森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而中国也和农业国俄罗斯一样,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因此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故选C;

蔡和森只是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更容易发生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其并没有完全否定社会革命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可能,排除A;

英美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不等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B项属于过度解读,排除;

材料没有提及革命道路的问题,无法得出D项结论。

故选C。

2.(2021.广东高考,8)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

B.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

C.统一认识促进经济发展

D.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

【答案】A

【解析】根据“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可得出,中国三大认识到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认识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都受到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压迫,因此要调整策略,开展国民革命运动,A正确;

B项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B;

材料没有强调要统一认识,排除C;

材料强调的是要联合开展国民革命,而不是扩大阶级基础,排除D;

故选A。

3.(2021.湖南高考,9)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一些新出版物“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 ‘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

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表明阅读新式刊物成为时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一些新出版物“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 ‘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反思,在反思中西文化中更认同马克思主义,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B项正确;

材料不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文化的矛盾,只是讲中国人反思文化,排除C项;

材料得不出表明阅读新式刊物成为时尚,排除D项。

故选B项。

4.(2020.山东高考,7)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如图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

高考历史42题答题模板及答案 高考历史重难点考点及真题对接(4)

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答案】C

【解析】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深入到工商业者中宣传“追求知识”,“追求自由平等”的道理,反映出知识界已经初步认识到促进民众觉醒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C项正确;

徐德珩在谈话中没有明确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A项错误;

知识分子到工商业者中宣传求知和平等,将“新文化传播”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是方法,不是其认识的进步,B项错误;

材料并未体现“革命”和“团结工农”对革命的重要性,D项错误;

故选C。

【练经典模拟 知重点】

1.(2022.辽宁高三模拟.五四运动)某学者指出:五四运动在思想上“还没有能够从批判旧世界中找出新世界”,但在“实际行动上,已经对于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做了惩前毖后与承先启后的表示”。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 )

A.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起点

B.划时代的人民群众救国运动

C.传播新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D.对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已经对于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做了惩前毖后与承先启后的表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划时代的人民群众救国运动,故选B;

A项表述错误,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材料未体现出五四运动传播新文化的启蒙运动,故C项排除;

材料表明的是五四运动与其他革命运动的传承关系,未明确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传承关系,故D项排除;

故选B。

2.(2022.天津河东区模拟.五四运动的影响)毛泽东曾经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关于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 )

A.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B.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

C.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条件

D.为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答案】D

【解析】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使一些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走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为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故选D;

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不符合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间的关系,排除A;

B与“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间的关系”无关,排除C;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条件是无产阶级的发展,并非五四运动,排除C。

故选D。

3.(2022.山东青岛模拟.中共“一大”)史学界围绕中共“一大”开幕日期展开多次讨论,下表列举了部分观点。据此可以得出( )

出处

观点

当事人回忆

7月1日(张国焘和李达);7月10日左右(包惠僧)

共产国际档案

大会预定6月20日召开,但各地的代表直到7月23日才全部到达上海,大会才开幕

《中国社会科学》刊载文章

从代表行踪、从可以借助的间接事件、从当时的文字记载三方面考证,认为一大的开幕日期是7月23日

A.当事人回忆更接近事实

B.史学研究靠原始档案

C.学术刊物最具原始性

D.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考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开幕日期的最终结论是7月23日,这是多重考证不同史料而得出的结论,故D项正确;

当事人的回忆可以作为参考依据,不能体现更接近史实,排除A项;

史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多重考证的结果,故“全靠”一说过于绝对,排除B项;

学术刊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不一定就是最具权威性,排除C项。

故选D。

4.(2022.北京房山区模拟.国共合作)1924年1月4日,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鲍罗延信中说道:“我在上海得到共产国际与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在苏联期间通过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提纲。……从孙中山的演说中可以看出,他已开始接受提纲的精神。这特别表现在他对待自己的三民主义以及对待工人阶级政党及其经济组织的态度上”。对材料解读合理的是( )

A.共产国际对国共合作有推动作用

B.国民党开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C.国共两党直接接受共产国际领导

D.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抗击日本的侵略

【答案】A

【解析】根据“从孙中山的演说中可以看出,他已开始接受提纲的精神。这特别表现在他对待自己的三民主义以及对待工人阶级政党及其经济组织的态度上”,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故选A;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而国民党是资产阶级的党,排除B;

C项错在“直接”,排除;

国共第二次合作是为抗日,排除D;

故选A。

5.(2021.天津模拟)在争取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五四运动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至国内,国人的爱国情绪空前地蔓延开来,受到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情绪尤为激烈。5月4日下午,北京三千余名学生手持写有“拒绝和约签字”等内容的小旗,发表演说,沿途向群众散传单。以游行示威为开端的罢课、罢市、罢工风潮席卷全国,蔚为壮观的五四爱国运动以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和约》而宣告结束。

——摘编自李喜所 、李来容《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

材料二 在6月3日北京学生运动再掀起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辛亥革命相比,五四运动具有哪些新的历史特特点。并分析新特点的成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使五四运动“转折”的历史事件。指出这一事件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答案】

(1)特点:青年学生发挥先锋作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群众基础广泛。

成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了新的社会力量;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熏陶;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事件: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影响:促进工人阶级成长;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

(3)理解:国际地位缓慢回升;国家权利逐渐收复;民众民主意识高涨;民族凝聚力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