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 伴 导 读
11月6日晚,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惊艳亮相。
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与中央和国家机关、北京市以及在京湘籍、曾在湘工作的部分省部级领导共同观看演出。
省领导乌兰、张宏森、吴桂英,首都干部群众、高校师生代表等1500多人一同观看。
(11月6日晚,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惊艳亮相。湖南日报记者 罗新国摄)
全面反映湖南精准扶贫历程的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主办。
自9月27日首次公开演出以来,已在湖南长沙公开演出6场,社会反响热烈。该剧入选了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国务院扶贫办共同主办的全国脱贫攻坚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并入选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名单。
此次晋京展演,是三湘儿女以文艺的形式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湖南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效;是文艺湘军及时回应时代课题,勇攀艺术高峰的一次创新之举。
《大地颂歌》海报
现 场
别眨眼!《大地颂歌》超燃160秒来啦!
先看演出现场。
《大地颂歌》以十八洞村为点、湖南为面,用扶贫日记的形式,将歌、舞、音乐等多种舞台形式集于一体,对湖南扶贫路上涌现出的真实人物和典型事例进行艺术创作,充分展示三湘儿女牢记嘱托,奋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光辉历程;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精准扶贫的重大成效、先进典型和伟大精神。
(《大地颂歌》剧照。 湖南日报记者 罗新国摄)
昨晚的国家大剧院内座无虚席,一首宛转悠扬的《浏阳河》拉开了歌舞剧的序幕。该剧打破常规艺术表现手法,剧中的音乐、舞蹈、戏剧、戏曲、表演等,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大胆创新。
其中,音乐以交响乐的语言为主轴,湖南民族音乐气息贯穿全剧;舞蹈编排以现代舞和当代舞为主,采茶、绣苗绣、摘猕猴桃等场景采用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舞蹈。
(《大地颂歌》摘猕猴桃等场景采用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舞蹈。湖南日报记者 田超)
《风起十八洞》《奋斗》《夜空中最亮的星》《一步千年》《幸福山歌》《大地赤子》《在灿烂阳光下》……两个小时的演出,全场观众的心情随着剧情变化而起伏跌宕。
(《大地颂歌》第六幕《大地赤子》。 湖南日报记者 田超 摄)
大家既为十八洞村曾经的贫穷落后感到同情,也为扶贫工作队带领村民精准脱贫、发家致富而感到振奋;既为贫困户在相亲大会上发生的趣事报以欢乐的笑声,也为王新法、黄诗燕、蒙汉等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的英雄模范流下感动的热泪,全场掌声不断。演出结束时,现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感 动
《大地颂歌》有多燃?多打动人?听听北京的专家观众怎么说。
《大地颂歌》有很好的时代感、崇高感、真实感,主题饱含时代的气息,融纪实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从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以小故事反映大道理,以十八洞村为点、以湖南为面,辐射到全国,艺术性地展示了脱贫攻坚奔小康道路上的中国担当、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非常接地气,有泥土味儿,有露水的清香。整个作品干净阳光,又很鲜活、真挚、感人。里边有很多的片段是催人向上的,可以说是一个心中有人民的精品。
说,脱贫攻坚不仅要做的好,而且也要讲得好。《大地颂歌》就是把脱贫攻坚这样一个中国故事讲得非常精彩的好作品。——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 龚裕
该剧最大的动力是编剧被十八洞村的扶贫故事感动。因为要全面展现扶贫工作,有点带纪实性,在编剧上有一定难度。这部剧最大的亮点就是真实、朴实。——著名编剧 冯柏铭
从头到尾,整个现场,我感受到身边观众的热情和动情。我自己也是非常的感动,好多次流泪。——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唱家 张卓
(多种舞台艺术形式与电视艺术手段完美融合,加上现代舞美的综合运用,让《大地颂歌》不仅剧情感人,而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湖南日报记者 田超 摄)
感受到了导演、编剧、演员等整个创作团队的用心。其实,用舞台艺术的形式演绎扶贫题材作品,难度挺大的。舞台剧不像电视剧或者纪录片,它有自己的动作语言,就演员而言,如果把握得不好,就会显得很夸张突兀。
整部剧看下来,《大地颂歌》让我沉浸其中,跟着它的节奏一会儿笑一会儿哭。其中展现留守儿童的那场直击我心。之前看介绍,了解到孩子们不是专业的演员,他们在舞台上的表演既是戏又不是戏。因为那种发自内心的状态是演不出来的。他们让我们看到,扶贫工作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改善,还有孩子们脸上展现出来的美好和希望。——《国家大剧院》杂志编辑 曹真真
(11月6日晚,《大地颂歌》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近2个小时的演出里,观众掌声不断、反响热烈。湖南日报记者 田超 摄)
我平时就有看舞台演出的习惯。扶贫是个挺大的、了不起的事情,通过舞台艺术的方式呈现,我想看看是什么效果。看了以后觉得很感人,舞美效果尤其棒。我觉得留守儿童合唱团的孩子们参与演出,这个点设计得非常好。还有最后一幕,人们追忆扶贫干部的视频,与舞台上的演出融合得恰到好处,很感人。我沉浸其中,觉得很感动,我身边的一位观众哭得难以自持。
——北京大学天体物理学教师 符晓婷
我印象最深是开始,面对这么大的困难,龙书记能够坚持下来,带领村民们走向脱贫的道路,甚至用自己的钱去帮助村民脱贫。我在媒体工作,也看到过很多这样的故事,但是《大地颂歌》将它们串在了一起,让人特别触动。
——北京观众 盛卉
他们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11月6日,祁东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和十八洞村的10名村民代表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夜空中最亮的星来了!”
祁东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是《大地颂歌》第三幕《夜空中最亮的星》中的剧本故事原型。他们在剧中献唱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
(祁东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在国家大剧院合影。湖南日报记者 田超 摄)
11月4日一早,合唱团的孩子们就从祁东出发,经长沙前往北京。
“夜空中最亮的星,请您相信,有一天我会改变我曾经的命运……”,列车一路向北,车厢里的孩子们嘴里哼唱的都是他们要表演的《夜空中最亮的星》。
启航学校总校长、合唱团创始人陈亮伟介绍:“孩子们走出大山,走向省城,如今来到首都,一步步登上更大的舞台,这样的经历让他们更加明白,梦想可以通过努力而实现。”
十八洞村民演员也来了
这一次,十八洞村的10名村民代表也来到北京,他们也在《大地颂歌》中惊喜亮相。
11月5日清晨,他们就从十八洞村出发,一路乘车北上。在途中,村民们一路唱着苗歌。
(11月6日清晨,合唱团全体成员和十八洞村民代表,在天安门观看升国旗仪式。湖南日报记者 田超 摄)
距离演出开始还有40分钟,十八洞村民吴满金带着她和爱人龙先兰的孩子思恩,在国家大剧院后台等待演出开始。“带着我家小思恩一起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特别激动。”
在天安门看升旗仪式
11月6日清晨,合唱团全体成员和十八洞村民代表,早早赶到天安门,观看升国旗仪式。
合唱团的42名小成员都是第一次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孩子们胸前的红领巾随风飘扬,他们的心情也激动无比。
五年级的团员高艳玲用力挥舞着国旗,“以前只在电视机上看过升旗仪式,没想到这次可以在天安门看升旗。感觉很开心。”
合唱团团员周佳欣踮起脚尖,张望着,“护卫队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非常威武,简直像一个人。下次希望还有机会来看看。”
升旗仪式后,十八洞村民龙先兰一家三口站在栏杆前,久久不愿离开,“第一次带七个月的宝宝思恩来看升旗,感觉非常的壮观,非常自豪。”
在天安门前,十八洞村的村民们对着手机镜头拍着视频,眼里闪烁着希望。
【湘伴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责编:谭思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