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的由来50个字 话说拜年的历史由来(1)

拜年的由来50个字 话说拜年的历史由来(2)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儿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拜年的传统正确时间应该是除夕零点以后,这个时候新的一年真正开始大家互相祝贺,而早于零点就属于拜早年,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属于晚年了,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帖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的祝福语。

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害怕被伤害,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敢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因而拜年之风便开始流传开来。“年”的古写,上半从“禾”,下半很像一个“千”字,禾是庄稼,千是人字的变形,禾与人重叠像人负禾的样子,表示一年一度的丰收。所以,拜年的原意,也有祝贺去岁的丰足,预示今年的好收成之意。互相拜年,是表示送去了旧岁,迎来了新春,祝贺在新的一年里,大家诸事吉顺。

过去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五类:

一是拜家里长辈。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二是走亲戚。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三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四是感谢、感恩性质的拜年。譬如一年来有人对自己有恩,甚或帮助过自己,为自己办过事情,一般情况下要带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说明你是有情有义的诚信君子。

五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在古代,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所以拜年的时限可以延长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但世界上首创邮政明信片的国家却是奥地利。1869年奥地利人就推出了这种快捷、方便的通信方式。1879年,清政府第一次发明了明信片,但应者寥寥。明信片在中国真正热起来是在1988年,那些由绘画、民间工艺、名胜古迹、花鸟 虫鱼、珍贵文物等绚丽图案组成的明信片,顿时成了亲朋好友生日祝福或节日祝贺的一种最新形式。三言两语就可寄赠感情的方式,适应了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从1991年起,邮电部开始发行“中国邮政贺卡(有奖)明信片”有奖贺卡以来,贺卡热遍了中国,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温馨与欢乐。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

拜年的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孝心文化的演绎;是传统知恩图报的道德文化的衍伸;是华夏文明中礼仪文化的延续;是自古以来国人理想和信仰文化的惠泽流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