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不会让我去射杀自己的黑人兄弟,或射杀肤色较深、在泥泞中挨饿的可怜人,以成就强大的美国。而且射杀他们做什么?他们又没骂我黑人,没处私刑要弄死我,没放狗咬我、没剥夺我的国籍。──拳王阿里。
上述这段对白,是非裔黑人名导史派克李在NETFLIX新作《誓血五人组》的开场,引用拳王阿里的真实历史画面与谈话,此开场近一步延伸,立刻明了拳王阿里背后的意义是美国黑人平权运动的Icon(象征),这段话更是拳王阿里反对越战的直接宣言。
史派克李延续上一部作品《黑色党徒》的风格,开场便开宗明义地使用历史画面,将炮管对准美国历史上的战争污点──不知为何而打的越战。在拳王阿里之后,《誓血五人组》呈现一段段黑人前往战场的真实画面,史派克李善用交叉剪辑,灵巧地在当中倏地剪进阿波罗11号登月的历程画面,听着旁白说起: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这是缥缈的登月计划,人类对外太空虚无的想象;而越南战场中流血、送命的军人,则是血淋淋的真实─ ─ 两相对比之下,当时美国的登月辉煌、军备竞赛中的胜利,与越战的失败并置,更显讽刺,这是史派克李熟稔剪辑的力量,送给观众一记当头棒喝。
接着陆续出现平权运动的领袖Malcolm X、Kwame Ture、Angela Davis、Bobby Seale,表达对法西斯主义的畏惧与担忧、对种族歧视的愤怒,史派克李带着观众直视这场贪婪、丑陋的战役,且同时映照出社会的动荡、纷扰,就从这短短不到5 分钟来看,史派克李已为全片定调。
从非裔美军士兵视角,向《现代启示录》致敬
若观众从《嗜血五人组》的片头直接回望1960年代,能发现美国社会经历着诸多抗争,导致人心惶惶:总统甘迺迪、平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恩等人遇刺;女权兴起;黑人平权运动高涨,对抗传统价值与反社会主流的嬉皮文化狂飙,这是疯癫、反动的时代。当去年名导昆汀塔伦提诺选择聚焦1969年震惊全美的曼森家族谋杀当红女星莎朗蒂的血案时,史派克李则在今年交出了《誓血五人组》,选择从黑人视角着眼越南战争。
从当时美国总统来看,以艾森豪资金援助南越算起,美国有四任总统与越战较为紧密,艾森豪、甘迺迪、詹森、尼克森(接下来的福特基本上在做收尾撤军的动作而已)。而美国民众在60 年代末期,在一连串的美军阵亡当中,开始质疑越战的正当性与必要性。尼克森致力终结美军对越战的参与,靠着结束越战的口号上台,不该打一场南越与北越自家的战争。
美军在越南的丛林战争长达10余年,而以越战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更不胜枚举,影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作品之一,当然是法兰西斯柯波拉的《现代启示录》;但令人不胜唏嘘的是,在美国从越南撤军40多年之后,《誓血五人组》几乎可以说是少数以非裔美军士兵在这场战争中的经历为主题的电影。
从影视作品来看,非裔美军似乎一直站在越战冲突的局外人的位置,在军事的贡献在美国好似一种集体性的遗忘,犹如销声匿迹。然而,每一场美国参与的战争,非裔美人都曾在美军服役,这些人不该被忘记,也该有影像提醒世界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
《誓血五人组》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不同于《现代启示录》的白人视角,这样说并非史派克力反感于《现代启示录》,相反的,从《誓血五人组》中甚至可以发现史派克李多处向《现代启示录》致敬──例如主角们初到越南时去的酒吧,背景就是《现代启示录》的海报主题,甚至当主角老兵们坐上前往丛林的船时,背景音乐就放着《现代启示录》曾使用过的经典乐章〈女武神的骑行〉。
黑人的公路史诗电影,处处可见黑人力量
《誓血五人组》描述四位非裔越战老兵相隔数十年后,重返越南的胡志明市,四位老兵表面要找寻当年战死沙场的小队长尸骨,但实际上却想深入丛林,取回当年越战时期偷埋的大量金条,借以返回美国致富。
《誓血五人组》是一部专属于黑人的公路史诗电影,当年血气方刚的英勇青年,经过岁月洗涤后转为白发苍苍的老人,然而,这些老兵就算带着瘸脚的伤疾或是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到了熟悉的丛林,纵使地雷满布,仍旧对地形、环境记忆犹新──这是时间带不走的历史伤痛、战争遗毒。史派克李透过角色的伤痕,暗示越战如同幽灵鬼魂般,缠绕着老兵,同时也笼罩于美国之上,挥之不去,也无法抹灭。
更惊喜的是,史派克李巧妙地透过摄影媒材的转换,拉出今日与往昔的对比:电影中只要是现在的时空,画面比例大都以1.85 : 1或2.39 : 1拍摄,进入回忆后,便限缩画面比例,改以视觉风格较小的1.33 : 1,借此呈现出当时越战压迫、紧绷的氛围。而本片摄影师Newton Thomas Sigel再透过16厘米底片独有的颗粒色泽感,拉出旧回忆的时代感,光是媒材的转换,便能窥见史派克李的用心。
有趣的是,这四位老兵的角色分别名为保罗、迈尔文、奥提斯和艾迪,而小队长名为诺曼,早已战死沙场,但中文片名《誓血五人组》,缺一人才成五人,这第五人,就由保罗的儿子大卫补上,当然也能视做跨世代的传承。
而保罗、迈尔文、奥提斯和艾迪和大卫,更是成立于1960 年代并走红的黑人团体《诱惑合唱团》初代成员的名字,顺道一提,诺曼则为其制作人。《诱惑合唱团》虽然是黑人组成,但歌曲打破种族藩篱,红极一时,史派克李透过虚构的角色名称相呼应,成为特别的弦外之音。
歌曲能抚慰、震撼人心,影像同样也能,两者间的呼应,史派克李的用心就不言而喻了。此外,《誓血五人组》当中,配乐上也使用了多首黑人灵魂乐歌手马文盖伊的音乐,这当然是本部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也让黑人力量更加凝聚,透过歌声传唱。
着力刻画真实人性,并非政治正确的宣传片
不过,《誓血五人组》并非一味强调黑人至上的作品,老兵保罗戴着标志让美国再度伟大的帽子,支持围墙政策。显而易见,黑人保罗是支持川普的非裔族群,史派克李更安插了一段黑人与越南人在水上市场起冲突的戏码,借此能感受出史派克李笔下的角色有血有肉,也不全然那么政治正确。黑人老兵受困于当代社会,画地自限,希冀美国再度伟大,也能是川普的拥戴者。
对此,史派克李展现同一群体中的多样性,并非故步自封的天真认为黑人就不会、不该是川普支持者,反过来说,借着摄影机,史派克李可能更希望观众去倾听这些人的声音,看见不同,才有机会跨出同温层,找到改变与和解的可能。史派克李一直对他自己的角色,抱着某种理解,也邀请观众去理解。
而在这四位老兵加上一名青年的公路历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然是找到小队长诺曼的尸体。众人找到诺曼后,在诺曼早已化为骷髅的荒野中,向神祷告,史派克李特此将镜头从特写拉往远景的空镜头,精准利用镜头语言的转换,致敬其余越战已死的无名英雄(特写专注于个人情绪,远景空镜头则有精神层面上的象征),此时此景,都是对于越战的吊念与哀愁,史派克李情绪给得饱满且立体。
在此过后,影片调性急转直下,发现诺曼尸体同时,众人也找到了金条,于是在金条的利益薰心之下,角色开始在立场上有了偏移,原本果敢的团结一心,成了贪婪的暗算斗争。史派克李笔锋一转,《誓血五人组》成了一场刺激、大逃杀的风格类型电影。而在这五人组于台面上的争夺之外,台面下也有另外一股力量对金条虎视眈眈,观众透过全知视角,发现越南人也有意争夺金条,而越南人背后,则是法国人指使(法国殖民过越南)。
于是在电影中的当代叙事线,非裔黑人、越南人、法国人的三方角力,都能一步看作是殖民主义到现今的政治解读,史派克李游刃有余地整合、拆解各方势力,这是史派克李调度多线并进的导演功力所在。
精彩的是,在角色一个接一个死于非命时,观众也能发现,当年诺曼战死沙场的主因,是保罗开枪误杀,在保罗觉醒的过程中,史派克李打破第四面墙,让角色与观众对话,同时让保罗与诺曼在虚幻中相见(保罗中了蛇毒才能在恍惚中看见诺曼)。在幻梦中,诺曼原谅保罗,也解了缠绕保罗心中一世的悔恨,最终保罗双手一摊,诚实面对死亡,这是史派克李给予的救赎,也是对角色的温柔。
平权运动从未止歇,盼有朝一日实现美国理想
综观全片,《誓血五人组》对于种族议题的力度,每一场戏、每一句台词都是直球对决,且史派克李杂糅各类型的影像,镜头语言丰富、视觉风格强烈,在公路类型中醒觉、成长、找到救赎,并与人性对抗,重口味却不咸腻、直通人心,进而反思越南战争。史派克李透过手中的镜头直面剖开美国底下的丑陋面纱,其情绪是铿锵有力,如同片中美国欠我们的那句台词一样,掷地有声。
最终,《誓血五人组》结尾收在马丁路德金恩博士逝世一年前的真实演讲画面,提到:为了拯救美国的灵魂,我们认为不能短视近利,只为黑人争取到某些权力就自满,而是要坚信美国永远不会获得自由和解放,除非我国奴隶的子子孙孙能完全挣脱,依旧如影随形的桎梏。就某方面而言我们都认同兰斯顿休斯──哈林区的吟游诗人所写的诗:是啊,我说得直白一点,美国从未是我所期待的美国,但我郑重发誓,它将来会是我理想中的美国!。
开场是拳王阿里,结尾是马丁路德金恩博士,史派克李透过两名黑人平权运动且反越战的英雄做出首尾呼应,更将真实历史画面和虚构故事合一,将剧情片与纪录片两者形式叠合,强调了这部作品的真实性,可谓神来一笔。
更重要的是,透过这段宣言可以识读史派克李现今对美国的态度,从电影拉回现实,美国目前正处在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平权抗争风暴之中,历史过了几百年,种族歧视的警察暴行等事件一再上演,美国或许正摇摇欲坠;美国或许离平权还有一大段路要走;美国或许永远抵达不了和平彼岸,但史派克李仍旧期许美国能成为理想中的样貌,坚定带着各种肤色的观众共同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