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孔成像在两千多年前,墨子与他的弟子们就已经完成了。它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造成的。

它的示意图如下:

儿童近视眼轴24毫米还会长吗(孩子的近视与小孔成像的关系)(1)

在这里就不多做它的原理介绍了,我只想说一下它与眼睛近视的关系。

说明它容易,不过理解它,还需要想理解的家长们或者说想让孩子明白它的道理的家长们去亲自实验一下。

在小孔成像的实验里,有一个现像,一般不为老师所着重讲,也不为学生所认真观察,那就是:当小孔越小的时候,成像虽然变暗,不过却越清晰;当小孔越大的时候,成像虽然变亮一些,不过图像却变得模糊不清起来。它的原理也超简单:当光物体的每一个点发出的许多光线,穿过小孔之后孔越小,就越能够对应于一点;孔越大,其它发光点发出的光也会照亮这个点,那么像就变得模糊。同时,相对同一个发光点来讲,穿过小孔之后形成的光斑也随着小孔的孔径变小也越小,这也表示物体的发光点与像的对应越精确,像就越清晰。

只要学过初中的光学,或者小学的科学课就知道,人眼睛其实与小孔成像的原理差不多(当然,这里我们不去考虑透镜成像这个因素。),眼睛外面物体发出的光(当然包括反射的光),通过瞳孔在视网膜上成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像(当然这里要求眼睛聚集正常)。

这有一个经验,晚上的时候,人的眼睛瞳孔放大,不过看东西却没有白天清晰,哪怕在屋子里点上灯的时候虽然会好一些,不过却依旧不那么清晰。除非灯亮得和白天的阳光一样亮。这一点,除了有一些工厂,我还几乎没有在个人家里见过。原因呢,当然就是节约电能和认为太亮伤眼睛这个理念在。

白天有太阳的时候,同样一本书,在屋子里看不清楚,要是拿到阳光下去读,就清晰好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瞳孔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会缩小,减小光通量,从而保护眼睛的视网膜。这时由于瞳孔缩小,图像也就越清晰一些。

所以, 无论是手机屏,还是电脑屏,还是家里的灯,应该尽量的做到和室外的阳光天一样的照度,人类几百万年来都是在阳光下用眼睛的,哪怕在几百年前也如此,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眠。眼睛在百万年里获得的基因决定了它在阳光下才是最舒适的,才最不容易近视。

今天一一妈妈和我讲,以前怕孩子戴上眼镜就取不下来,戴上眼镜之后才发现,其实要是使用得当的话,还会保护孩子的眼睛,也许还会降低度数。弯弯戴上眼镜之后,度数降低了一些,散光降低更多。

年龄小的孩子,他们的大脑发育还不成熟,要是由于眼睛问题,两只眼睛看同一事物的清晰程度不同,那么大脑就会偏向于视物清晰的眼睛,那只眼睛就会用得越多,近视的程度就会越来越快,而那只不常用的眼睛,也会长期的处于弱视的状态而慢慢把调节能力变弱。

所以,如果发现孩子有视差,近视,就一定要尽早给孩子佩戴合适的眼镜,以改良孩子的视力,同时减缓近视与视差的增涨速度。

儿童近视眼轴24毫米还会长吗(孩子的近视与小孔成像的关系)(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