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是李世民手下重臣,位至齐国公,据说相貌十分丑陋。有一次他和徐绩遇见了七岁神通贾嘉隐。徐绩有意逗他,指着一棵槐树问:“这是什么树?” 徐绩就是隋唐演义上那位徐懋功,瓦岗寨上的军师,是个很智慧的人物,在李唐王朝封为莱国公。神童看着他回答:“是松树。”如果是现在,高考状元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错认槐树当松树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可那是唐朝,城市绿化很好的,槐树遍地可见,如果把这个都能认错,那就是徒有其名。小贾同学看着徐懋功一脸吃惊的表情,笑着解释:“以公配木,何得非松邪?”言下之意您是莱国公,您加上木头那岂不是松树嘛。这话说得十分讨巧,暗暗拍了徐懋功一个马屁,让老徐十分舒服。

长孙无忌也靠着槐树问道:“这是什么树?”按说他靠着树也应该是松了,可是这神童却老老实实回答说:“槐树。”长孙无忌没有得到奉承,有些不甘,问道:“你不改了吗?”小贾同学说:“以鬼配木,当然是槐树了。”众人不由哈哈大笑,这孩子竟然拿他的相貌做调侃。

古代关于槐树典故(槐树在古代是三公)(1)

抛去玩笑的因素不说,拿槐树来形容长孙无忌也没有什么不妥,槐树跟长孙无忌一样,虽然外貌上带了一个鬼字,显得形象不是太好,但树和人一样,都是不可貌相的。槐树在树的世界里也是“位高权重”,他从很早的时候就被人当作神树,在政治上更是作为三公的代表。夏朝有个帝王就叫槐,因为槐树夏天开花,正好和夏王朝匹配,因此槐花还是夏朝的“国花”。可见槐树绝非一个鬼树那么寻常,用槐树来形容长孙无忌倒是最为贴切了。

我们再来说一个故事。

唐朝时候,有个名为贾秘的书生从睢阳到长安去,在洛阳城边遇见了七个人喝酒,就加入他们高谈阔论,熟识之后,七个人对他说了实话:“我们都是树精,分别是松、柳、槐、桑、枣、栗、樗。”贾秘也胆大,毫不奇怪,依旧和他们畅谈。七棵树于是对他各言其志,其中槐树说:“我愧受阳光雨露的恩泽,却是不成材的树木,架桥缺梁,人家不用,大厦少栋,也嫌弃我,如果没有好木匠加工,连长短大小都难合乎要求。噫!靠我的有三公之名呢!”这是《太平广记》辑录的一则唐传奇故事,槐精这话前面说得十分谦虚,却在最后一句露出狂傲,虽然我不成材,但是如果人靠我身上,就有三公之名。

这三公在古代虽然各朝代具体所指不同,但都是大官,如西周的时候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朝的时候以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做三公,汉朝的时候又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隋唐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总之,三公都是手握重权的大人物,是许多士子梦寐以求的位置。

古代关于槐树典故(槐树在古代是三公)(2)

要想实现三公之梦,一个必要条件是槐树搞好关系,因为槐树就是三公的“一个代表”,这种说法据说源自周朝,《周礼》上说三公朝觐天子时, 要面槐而立。东汉时的经学大师郑玄注解说,槐和怀同音,意思是“怀来远人”。这是三公的职责,周王让他们站在槐树底下,不但让他们乘凉,同提醒他们不要忘记了为我修行品德,吸引那些远方的人移民到我周朝。除此之外,槐树那高大挺拔的形象也是能成为三公形象代言人的一个重要条件,否则像柳树那样柔若无骨,肯定也不会用他的。不管怎样,槐树从此成了一步登天,权柄在握,对于三公人事的任命有着非常大的发言权,一般谁家的槐树有所异样,肯定就表示着天上要掉乌纱帽了。

《太平广记》中说唐朝尚书省南门外有一棵槐树,每当尚书省有人出任宰相,头一天夜里,这槐树就发出丝竹之音,以示祝贺。这槐树虽然灵验,但是最多也就预见一天的事情,不算什么奇妙,而且他居然奏音乐,有怕马匹之嫌疑,太损三公形象了。

古代关于槐树典故(槐树在古代是三公)(3)

比这棵唱歌槐树神奇的槐树还有很多,如《玉堂闲话》中说唐长安城有孙家老宅子前的一个柱子下突然长出了一棵槐树,按说这对房屋安全很不利,需要砍掉的,可是老孙显然知道槐树和三公的关系,他不但不砍,反而遮挡起来,显得很低调。后来这树越长越大,把屋子都供得倾斜了,实在遮挡不住,好多人都来围观,十分羡慕。后来孙偓果然执掌朝政,真是“天不欺我”。宋朝那位不记私仇的贤相吕蒙正也遇见过这样的好事,《谈苑》上说吕蒙正家里穷,为了参加考试,到一座寺庙里苦读,冬天去,春天才回来,回到家中就见床前长出了几株槐枝,当年便登科,高中状元,十年之后已经是宰相了。

这还只是代表着一个人的命运,《酉阳杂俎》里那棵槐树则代表了三个人的命运。唐相国李石家中有一棵槐树,有三根树枝十分旺盛,其中两枝伸过堂前屋脊,一枝没有,结果他们兄弟三人有个人做到了宰相,有一个始终没当上,显然那个没有伸过堂屋的树枝就代表着这个没有当上宰相的倒霉兄弟。

这些槐树生长还都是自然现象,有时候为了谋取三公之位,有些人就不惜用人工手段干预,最著名的就是《宋史》中那个手植三槐的故事。王佑在家里种下三棵槐树,自信地说:“我家后代必有做三公的。”他这话不久得到应验,他儿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因为父子都是贤臣,苏东坡很欣赏他们,写过一篇《三槐堂铭》文章予以褒扬。

古代关于槐树典故(槐树在古代是三公)(4)

如果家里实在没有旺盛的槐树,甚至到外面有槐树的地方住一晚上也能改变官运,《梦溪笔谈》记载,在宋朝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阁子前有一棵大槐树,人称槐厅。传说在此居住的人,大都当了宰相。这些读书人就争相居住,不惜大打出手。这些人为了讨个彩头,斯文扫地,丑态毕露,就算让他们做了三公,估计也是个贪腐之徒。槐树有灵,也该因此蒙羞,《梦溪笔谈》也就只记了这么一个说法,没听说后来有人因此走上高位。

像这样的故事正史和野史都有很多,槐树可以种、可以听音乐、可以长树枝,但是千万别在梦里见到他,因为那是大凶征兆,搞不好要丢性命的。《酉阳杂俎》中说北魏的广阳王元渊一次梦见自己穿着龙袍靠槐树站立,于是就找解梦专家杨元稹,专家是个很知趣的人,对他解释说:“你要当三公了。”可是私底下却对别人说:“槐字是木旁有鬼,他是死后才能得三公。”果然元渊后来发生叛乱在中被杀,死后被封为司徒。由此也可以看出,

槐树旺盛代表着官运亨通,相反槐树的干枯则代表着官运的衰落,《隋书》上说,后齐的时候,武平元年槐树华而不实,这就代表着三公尸位素餐,是衰败的征兆。借用槐树来批评政事。《世说新语》更是将一个槐树和一代才子的死亡联系起来,东晋末年,才子殷仲文参加小舅子恒玄组织的造反活动,活动失败后,殷仲文投降大司马刘裕。刘裕有些看不起他,自然不加重用。自负的殷仲文看着大司马门前的老槐树,自我感叹:“槐树婆娑, 无复生意。”他显然是感觉到死亡的临近,果然不久便被杀掉了。

古代关于槐树典故(槐树在古代是三公)(5)

隋唐时期已经广开科举考试,想要成为三公除了要有槐树眷顾,还必须要在科场上脱颖而出,很自然地人们就把槐树和这“高考”联系起来,考试的年头称槐秋,举子赴考称踏槐,贾岛有诗说:“长安车马道,高槐结浮阴,下有名利人,一人千万心。”说得就是槐树下参加科考的举子们。不过槐树已经身为三公的代表,再来象征科举考试未免有些屈尊,槐花逐渐成了唐朝的科举之花。这种象征倒也十分符合逻辑,年轻的举子们就是未来的三公,是三公的希望之花嘛。

槐花之所以能成为科举的代表,更可能是因为唐朝考试时间和槐花盛开之日相近,考试的月份又称槐黄。那时每年七月左右槐花一开,考试将近,京城的“京漂一族”就开始忙碌了,因为要积极备考试,赶快找个地方住下来,或者闭门读书,或者举行模拟考试,或者四处托关系。唐朝有句话叫“槐花黄举子忙”形容的就是这种现象,因此考试时节也就称为槐黄。

古代关于槐树典故(槐树在古代是三公)(6)

考试结束,高中者自然“一日看尽长安花”早把槐花忘却,倒是在落第者的眼里,槐花的分量十分重,因此唐诗里吟诵槐花的大都充满了沧桑和无奈。段成己有诗句:“几年奔走趋槐黄,两脚红尘驿路长”罗邺说得更为心伤:“愁杀江湖随计者,年年为尔剩奔波。” 到了宋朝,科举功名依然,不过诗人们却对此多了一种通达,如朱熹诗句:“槐花黄尽不关渠,老向功名意自疏。乞得山田三百亩, 青灯彻夜课农书。”

黄庭坚也有诗句说:“槐催举子著花黄,来食邯郸道上梁。”将槐树这一功名利禄的象征比作邯郸道上那个黄粱一梦。但这种豁达的胸怀唐朝人也有,不过没有写到诗句里,而是编成了故事。那个黄粱一梦本身就唐朝人编的《枕中记》。除了黄粱一梦,唐朝人还编过另一个类似的故事,在那个故事里,更是直接拿槐树作为暗喻,反思人生,反思功名。那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南柯太守传》,故事的主人公一次喝醉之后,被人带到槐安国,在这里他娶了公主金枝(槐树的一枝),又做了宰相,当了南柯太守,享尽荣华富贵,但后来国王冷落,驱逐出去。恍然醒来,才发现一切都是梦。原来所谓槐安国就是门口的大槐树,所谓国王王后公主等等是一群蚂蚁。

故事里之所以选择槐树作为梦中富贵之地,正是因为槐树本身丰富的政治寓意。整篇故事可以说是对槐树这一意象的一种“反用”。学者说中华文化是由儒家的那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和道教那种淡薄的“出示”两种态度构成,前面槐树代表这得功名可以说是儒家那种入世,而南柯一梦则是出世了。这也算是中华文化在一棵槐树上的集中体现吧。

时间过去了一千多年,现在高考安排在六月,差不多也是槐黄时节,学子们当然要有必胜的信心去考试,不过人生变数太多,倘若不如意,也要学学古人看开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