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非遗文化(大学生调研张家界阳戏)(1)

民间阳戏剧团演出《陈世美不认秦香莲》。

红网时刻7月19日讯(记者 刘璇 实习生 邬丽 通讯员 谢龙 靳凯飞)“精准扶贫、安全生产、扫黑除恶……”这些主题,和传统曲艺相结合能擦出怎样的火花?在传统曲艺进入寒冬的环境下,张家界市为了保护非遗项目阳戏,创出了一条新思路。近日,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的学生来到了张家界市,调研阳戏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保护。

张家界阳戏起源于清中叶,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属于北路阳戏。演唱特点为“金线吊葫芦”的演唱方法,即演唱中真假声相结合,唱词用真嗓,拖腔用假嗓翻高八度。2011年5月23日,张家界阳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多年探索,张家界阳戏保护走出了新路子。内容上,紧贴当下生活,创制出诸多有关精准扶贫、安全生产、扫黑除恶等主题的现代剧目,例如《回家》《打通》《城管轶事》和《廉租房外》等;形式上,保留张家界阳戏原汁原味的特色,并与小品、歌舞融合,走出一条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阳戏之路。表演唱《热火坑》《同志,请您遵守交通安全规则》,小品《生命红绿灯,安全在心中》,音乐快板《廉政花开红更红》,群花灯《国土八大员》等一大批与廉政、环保、交通安全等相关的艺术作品深受大众喜爱。

在新思路下,“张家界阳戏”绽放出传统曲艺的又一春。阳戏剧团现任团长欧辉平无不自豪地说:“我们一年有近300场阳戏演出,今年至今为止已经演出了160多场。”这个数字在戏曲人才青黄不接、群众接受口味转变、剧团生计困难的大背景下是蔚为大观的。

阳戏为何能有此活力?人才是传承与发展的关键。调研团在观看阳戏专业班训练时,学员们正在进行身段、乐器等基本功的练习,从压腿到文步再到亮相,一套动作下来已是满头大汗。班级内40个学生都是张家界人,凭着一份对阳戏的热爱,于17年进入阳戏班学习,像那样的高强度训练,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欧团长感慨道:“培养一个好的歌手难,培养一个好的戏曲演员更难,这些孩子们身上倾注了老师的心血和国家的希冀,他们让我们看到了阳戏的希望,看到了非遗的未来。”

张家界非遗文化(大学生调研张家界阳戏)(2)

阳戏演员谢幕。

同时,阳戏的保护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张家界市政府不再满足山山水水的“旅游城市”定位,而是结合本区域内独特的文化环境,支持本地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尤其重视张家界阳戏,不仅在财政上给予支持,而且积极促成阳戏与当地旅游特色相结合,探索出“文化与旅游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