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学界中,有这样一个称呼——“勃朗特三姐妹”,它是勃朗特家族三个姐妹的合称,同时这个称呼也代表着文学界的一个奇迹,她们的出现不仅如群星闪耀,同时每一个人都能够单独作为一个文学巨星而发光。三姐妹中,大姐夏洛蒂的《简爱》、妹妹艾米莉的《呼啸山庄》与三妹安妮的《艾格尼丝·格雷》相继出版之后,便引起了英国文坛强烈的轰动。
本篇文章主要解读《简爱》这部作品,它是由夏洛蒂·勃朗特所著的长篇小说,在很多人眼中它是一部倡导女性独立或是男女平等的著作,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并非如此,夏洛蒂的《简爱》直接表达的东西其实是两性关系的不平等,而不是平等。本篇文章将围绕着《简爱》中所描述的两性关系的平等与不平等进行讨论,并以此来浅谈当下两性关系的现状。
夏洛蒂·勃朗特
不平等关系的基点——救赎与被救赎当我们走进历史,回看西方的文学艺术时,会发现期待救赎与被救赎一直是作家笔下永恒的主题。这个主题来源于基督教的思想,并且在中世纪的时候达到了顶峰,来到近代则有些衰落。不过,它从来没有被人们遗忘,这是因为期待拯救与被救赎(或说是奇迹)是人性的渴望之一,同样也是宗教得以征服人心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格林童话的灰姑娘中找到,也可以在美国电影《漂亮女人》中找到,在类似的故事中,都能够发现它的影子。其内核是基于不平等的关系,救赎者与被救赎者、男人与女人的对立状态,它要达到的目的不是平等,反而是不平等。
电影《简爱》剧照
所以,在解读夏洛蒂《简爱》的时候,我们并不能完全认为作者要表达的是维护或是推崇女权的思想,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作者想要表达的其实是内心深刻的渴望或是对奇迹发生的期待,而不是与温文尔雅的君子相敬如宾,也不是与一位没有任何道德缺陷的老军官共度余生。她更希望接触的是与女性的赞扬词(柔弱、纤细、美好)对立的另一面男性,他们是刚健的、粗野的,甚至是魔鬼的。
在《简爱》这本书中,人们总是强调其中女性独立的问题,甚至要把书中的主角简爱类比成为一位现代女强人的形象,以此效仿、学习。对于简爱的认知,我认为不能单方面的去评价她,而是要多角度地去看待。
相比于独立,简爱也是一位充满宗教狂热的圣徒,她期待拯救有罪的男人(罗切斯特),这位圣徒,是纯洁的、忍耐的、没有罪恶的,她爱上了一个有罪的男人,就像《美女与野兽》中的贝尔爱上了阴森古堡里的野兽一样,那个变为野兽的王子,曾经犯过很大的罪恶,他虚荣、自负、纵欲,是一个经历了一切人性黑暗的魔鬼。
电影《美女与野兽》剧照
书中的英格拉姆小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假如一个男人没有点魔鬼气息就算不得真正的男子汉。”
当这句话出现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简爱是以一个救赎者的身份去爱(救赎)罗切斯特(被救赎者)。而作者夏洛蒂则是将不平等的两性关系摆上台面,塑造出天使与魔鬼的爱情样式。
以精神与物质上的平等来阐述具有时代性的门当户对
《简爱》并不能算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作者夏洛蒂是一个十九世纪长期居住于英国的牧师的女儿,故事素材大多数来源于自身的经历,也因此限定了整个故事的背景与情节。
例如在故事中,海伦·彭斯的死有夏洛蒂在慈善学校早逝的姐姐的影子;桑菲尔德城堡里的疯女人有着明显的十八世纪末盛行的哥特式恐怖小说的影子;简·爱童年时,舅妈的孩子约翰,以及后来认识的圣约翰与他的两个妹妹都有夏洛蒂家人的色彩;更重要的是,主人公简·爱其实是作者夏洛蒂本人的化身,她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都完完全全地展示在这部小说中。
由于故事限定了背景,因此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看似伟大脱俗的爱情,其实依然没有逃离那个时代的围困。虽然作者夏洛蒂在不断地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平等,但是也没能够摆脱物质与地位上的平等,最终以罗切斯特瞎了、断了胳膊、沦为穷人,简则意外地继承了一大笔遗产为结局,这才构成了真正的门当户对的平等婚姻。
谈及门当户对倒不是这个观点世俗陈旧,举一个夸张的例子,一个人与一只狗产生了感情,但是不会产生爱情,更不会产生婚姻,这是因为双方天然的不平等,即门不当户不对造成的。在两性关系上同样遵循这个道理,两个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生存背景的人是不容易产生稳定的爱情与婚姻的。
在《简爱》中,简与罗切斯特都是孤儿,性格上都偏倔强,故事的最后两人的地位与金钱也趋于平衡。因此,很多人把《简爱》理解为一本女性解放、爱情平等的作品是不妥当的,它想要表达的是一个时代性的故事,向我们呈现的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门当户对式的爱情。
维多利亚式的两性不平等关系以及当代两性现状
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是《简爱》这本书的时代背景,在这个时期,英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的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各个阶层出现明显的分野。劳动阶层,中产阶层,富贵阶层,阶层之间有着完全不同的经济背景与社会地位,因此形成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彼此之间的歧视与偏见。
维多利亚时代照片
除了门第观念根深蒂固之外,在那个时期,女性地位低下,在家庭中作为一个侍奉丈夫、指挥女仆、教育子女的角色,这实际上是女性放弃了独立性,选择依附家庭与男性作为生存方式。在社会的大背景之下,女性没有选择命运的权力,她们唯一的出路是嫁给一个相同阶层,经济条件好的男性,婚姻在那个时代充满了功利性。
故事中,简·爱作为罗切斯特的家庭女教师,是那个时代底层中产阶级的女性代表。罗切斯特拥有自己的庄园与土地,他是乡绅阶级,属于下层贵族,两个人在地位与阶级上差距很大,名义上是主仆关系。因此两个人的结合是不符合时代主流价值观的。
不过,简·爱表现出鲜明的平等意识,并对这种阶级之间的歧视表达了反抗。她认为,在爱情面前,每个灵魂都是平等的,不论男女、贫富、美丑,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在书中,简·爱为了追求平等曾发出有力的一段话: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么?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谈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这种观点在当时的读者看来是新颖、令人震惊的。在现在的社会中,男女平等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探讨的必要,这种观念之所以被人熟知与接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简爱》是促使男女平等这一观念被广泛接受的原因之一。
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却有很多类似维多利亚时代的两性相处模式,其实婚姻的功利性普遍地存在,只是程度存在差别。表面上看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是很受优待的,她们的丈夫有供养她们的义务,但受到经济支持的同时也失去了尊严与平等。换句话说,经济不独立的人,那么人格也不可能独立。
当下某些女性(包括丈母娘),要求男性提供住房,或是首付,虽然和维多利亚时代男性负责供养妻子的家庭要求有差别,但实质上是一样的,都要求男性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女性则处于依赖地位。缺乏经济能力的男性则推迟婚姻,通过努力奋斗,获得充分的经济基础,而已经拥有经济基础的男性则以挑剔的眼光等待女性的献媚与推销。
《简爱》虽然问世于十九世纪,但是却能够对当下的中国两性现状起到参考与警醒的意义。
只有经济的独立与平等(并不是数学上的数字之间的相等,而是指双方对于家庭的一切都有共同的责任,不因为性别而偏向某一方),才能拥有人格上的平等。只有人格上的平等,才能拥有真诚的爱情。有此观念,是历史多次反复地验证。
结语夏洛蒂在《简爱》中,给出了不平等的两性关系能够幸福结合的原因,是两个人慢慢地趋向于平等,不论是精神上还是经济上。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要保持不断地塑造自己的内心,独立地面对生活。当我们在世界中极力地去寻找幸福的答案的时候,也许会发现,其实那个答案就在我们自己的内心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