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水皮,欢迎各位来到ESG会客厅,我们今天跟大家聊一聊五家央企为什么从美国股市摘牌退市。

哪个企业最近从美股退市(五大央企从美股退市背后)(1)

五家央企同时离场

8月12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铝业、上海石油、中国人寿同时宣布申请自愿将公司存托股(ADS)从纽交所退市。

这个消息一出,就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关注,大家非常好奇为什么他们同时宣布从美股退市,究竟发生了什么?

中国证监会很快就发表声明,表明上市公司在美国上市也好,退市也好,都是一种市场的自主行为,是公司的自主行为,没有什么太多可以评价的。

中国证监会的这个态度,基本上也就是水皮的态度,什么意思呢?这肯定是一个事件,但是其实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件,它跟中概股有关,但并不等于中概股未来的命运。

首先,这些公司在美国上市是存托股票(ADS),也就是在港交所发行H股,然后一部分H股被美国的投资公司打包买下,变成ADS,最后才放到纽交所进行交易。

比如,中国人寿是5股港股打包成1股;中国铝业是25股港股打包成1股;中国石油是100股打包成1股。打包之后每一股的港元总价,按照汇率换算成美元计价,然后让美国的投资人进行交易。

在商言商

为什么会有这种模式出现呢?一方面,是中国企业早期“走出去”融资的一种渠道,另外一方面,也是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企业的一种渠道。

这种模式的本意是非常好的,双赢。但值得注意的是,去美国上市的公司需要很高的上市维护成本。

特别是“安然”事件以后,美国出台了《萨班斯法案》,去美国上市的公司除了要承担上市期间的经济成本之外,还需要面临巨大的监管压力与信息披露压力。对比A股,纽交所每年投资者关系维护费是A股的63到126倍,法律顾问费是16倍,审计费用是3到4倍,信息披露费纽约是国内的4到8.3倍,上市费用占融资额比例是国内的4-5倍。

另外,上市公司配合证监部门和交易所监管也会有一定的费用。特别是美国的《萨班斯法案》出台之后,赴美上市的公司不得不额外付出上百万美元的成本,这比在其他境外市场上市费用可能多出1/3。

如此一来,是否值得去纽交所挂牌,就是上市公司必须考虑的事情。

以中国石油为例,我们看到退市公告中显示,美国存托股占公司H股及总股比比重非常小,截止到8月9日,中国石油的存托股数量占到公司H股总量只有3.93%,占公司总的股比数只有0.45%。而且,在美国的交易量跟公司H股相比,比例就更低了。

为了这么点股份,为了这么点交易量,支付巨额的成本去维护,显然是不划算的。

此外,美国2020年12月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要求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必须接受审计底稿的审查。

更何况,按照现在美国市场对中概股的态度,中国的央企在美国市场上已经没有再融资的可能。这五家央企上市的时间也比较早,如果说当初还有一种“窗口”的意义,表示中国改革开放的这么一种姿态,那么我想现在这种意义已经淡化了很多。

那么,在商言商,考虑到既无法融资,又需要如此高昂的成本去维系,公司退市是非常正常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其他中概股也会跟随五家央企退市。因为民营企业,特别是网络科技股在美国上市,对于中国市场还是有很大的正面作用,那么他们在美国市场的交易和呈现,本身也代表着新阶段中国改革开放的这种势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