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长河铁古》 解说词

一块石头,与一段传说紧密相连。

一条古道,与一场贸易血脉相关。

一座村庄,因一条河流风韵流传。

汉代以来,佛教传入中国,观世音的相貌,以大丈夫居多。直至唐代,妙善公主的传说广为流传,中原大地的观音形象才越来越趋向女性化。

汉文帝初年,在今日甘肃省陇南东部的西和县境内,出现一个地方割据“西峪国”,相传某年的二月十九日,国主妙庄王喜得第三个女儿,取名妙善。没有人知道,在接下来的许多年内,这个女儿的名字将会和一个地名结下不解之缘。铁古,妙善短暂的一生中曾流落至此,在此休息,梳妆打扮,并在此坚定了她一心去往大香山的决心。妙善的名字后来神化,被尊称为“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2014版《西和县志》记载,妙善公主骑猛虎去往大香山的路上,被猛虎摔在松林畔,“惊恐力竭,失去了知觉”,被一位好心的樵夫所救,樵夫“端来铁古瓶,倒出清菜油,公主梳了蓬头乱发,洗了满面灰尘”,至今,人们把樵夫住的村庄称为“铁古瓶”,在松林畔立了一座庙,庙名叫作“梳妆楼”,“传说这里的菜花最黄,榨的油最多,油味最清香,色泽最优美……只因它当年救了妙善公主,才成为油菜中的佳品。”

绵延的秦岭山脉,划分出甘肃唯一一个全域长江流域气候的陇南,陇南之北,秦岭之西的西和县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山河跌宕,草木葱茏,出今日的西和县城南门,一路向西南,穿过何坝小镇,途径黄江水库,经草坪、李宋,便可进入一条不为人熟知的峡谷。

谷名火石崖,以谷多有火石而得名,谷约长三公里。一北一南,两山高耸,南山背阴,多松柏,有铁矿,北山有良田,有山石,两山之间,只留出山腰一条通道,蜿蜒曲折,似游龙腾飞。谷底是潺潺流动的铁古河,它一路向东,流进黄江水库,汇入漾水河,成为西汉水最主要的一条支流,至今依然是西和县城人居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之一。

火石崖北山之上,一处奇石堆立,名曰“四锅台”,相传明清时期,有一道人在此埋四锅白银,愿得一有缘人在此建一座宏伟寺庙,并终身长伴古佛青灯。然而,寺庙至今没有建成,四锅白银的事也再没有人一探究竟,后人为纪念道人的事迹,在四锅台一公里的宋坝村修建了一座盖锅龙王庙,庙内香火鼎盛,游人不绝。四锅台对面的山谷下,有一石洞,人们习惯称作“蟒洞”,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条巨蟒自刘家沟村小香山脚下穿山而过,头朝向火石崖,忽然一日,巨蟒不知因何首尾相调,头朝向刘沟村,那时刘沟日益贫困,有人称是因巨蟒吃穷,便请了一群年轻人,在洞口放置一硕大的铡刀,待巨蟒出洞,将其头颅铡下,刘沟村这才日益富庶起来。巨蟒死后,石洞坍塌,如今的火石崖蟒洞,深不足十尺,也只有洞口能容一人左右。

七十年代的甘肃西和县(纪录片长河铁古讲述陇南西和一个村庄鲜为人知的故事)(1)

继续向西,深入谷内,便可以看到谷底河边的一颗石头,名曰梳妆台,又称梳妆石,相传妙善曾在此梳妆打扮。至今,石上尚留有脸盆、木梳的印痕。出谷,映入眼帘的即是两棵高耸的柏树。两棵千年古柏守候着一座庙宇,这座庙宇有一个典雅的名字——梳妆楼。

每年的二月十九日,梳妆楼都会迎来最繁闹的一天。晚饭刚过,有会头老人就站在山岗上高喊:一家子一盏灯,生的娃娃高鼻子大眼睛。这时候,山下的每家每户都会有一人提着纸糊的灯笼上山。点亮的灯笼排成一条长龙,峻岭山便被点亮了。松涛阵阵,流光溢彩,这是铁古村梳妆楼一年一度的蜿灯,百年的村庄,在一盏盏灯笼的光影里显得神秘而安详。一盏灯,为村庄恪守着一条百年不变的承诺。

“敬神敬佛须先敬父母,洗手洗脸不如洗心肠”,三十年的时光流转,梳妆楼院门前的一副对联恒久未变,仿佛在提醒着每一个前来的香客,佛就在平凡的生活中。院中另有一副对联:“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切莫放年华虚度,一脚门里一脚门外那晓得脚步留神”,又有深奥而耐人寻味的禅意。

峻岭山在当地人的口中称为“悬冒嘴”,其背靠沟峡,山林茂密,植被优良,穿过沟峡,是绵延几十公里的山林和草地。在峻岭山远望村庄,铁古河由西、北两条河汇流而成,铁古河北支流发源于黎家上河蛮子湾三华咀。“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近代学者雨梁山人据《尚书·禹贡》记载的这段话,几经考证,提出西汉水源头为铁古村三华咀的说法,他说:“漾”即为发源于甘肃省西和县何坝镇铁古村三华咀蛮子湾的漾水河,“至礼县永兴镇蒙张村截止,全程约四十三公里左右,而天水市的齐寿山自东向西流向的“西汉水”流程只有三十八公里左右。”以支流最长为发源地而论,铁古村为西汉水的发源地则更符合理论,也与古籍记载相符。全国所有的县治所在地(县城)统称“城关镇”,唯有西和县例外,它有一个名字,叫“汉源镇”。

七十年代的甘肃西和县(纪录片长河铁古讲述陇南西和一个村庄鲜为人知的故事)(2)

悠悠西汉水,巍巍峻岭山,峻岭山梳妆楼亘古不变,矢志不渝地守候着山下的村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铁古人遵循着时令,春种秋收,繁忙充实,安稳宁静地度过一个个春秋。早在民国时期,有一支马帮从卤城出发,一路沿着火石崖穿越铁古,最终翻过万家沟山梁,走黑峪口,穿龙林,走太塘,抵达洮州,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活生生走出一条卤洮古道,形成地理意义和商业意义上的茶马互市。铁古村,也有一支自发组织的马帮队伍,加入了卤洮古道马帮的行列,唐家马帮第一次成为铁古村人向外突围,与外界互通的代表。据著名学者田兴辉所著《卤洮古道寻马帮》记载,铁古村火石崖段是当时卤洮古道最为艰难的路段之一,《走洮州》赶马调里唱道:洮州一十八马站,一站更比一站难。铁古坪上鞋磨破,黑峪汉水浪涛天。火石崖古栈道,一条狭窄的手把崖,令多少脚户胆战心惊。加之铁古村土匪刘麻子,他有一匹雪里红,杀人如麻,更是令脚户们闻风丧胆。田兴辉在《卤洮古道寻马帮》一文中说:铁古坪是西秦岭的余脉,在当时山高林密,峰峦耸翠,莽莽荒林,峡谷幽深,溪涧轰鸣。在这里可怜的赶马人血洒古道,尸不还乡……就在那种恶劣的自然交通条件下,脚户们将卤城的盐和马匹带到遥远的洮州,又将远方的茶叶源源不断地带回来。这条古道,使“汉藏文化先进的生产方式与生活理念相融合,汉族的农耕文明与藏族的游牧文明在这里得到了碰撞,中原文化与川藏相接纳”,在马帮的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一种具有冒险精神的马帮文化。

站在万家沟梁远眺,向西南望去是绵延数百公里的香山林海,向东北望去是陡峭雄伟的金龙山。向西北望去,又是一条隐没在世人眼中的万家沟,一山之隔,一条分水岭,让这里与铁古形成很大的气候差异,铁古村和冯茂村高寒,万家沟温润,产花椒、柿子,这里已地处礼县,仿佛是一座铁古村的后花园。

七十年代的甘肃西和县(纪录片长河铁古讲述陇南西和一个村庄鲜为人知的故事)(3)

铁古公路一路向西,被一座山挡住了去路。半坡山,居住神仙的地方,那里生长无数种类的树木、花草、野山菌和蕨类植物,当然生长最多的,是缭绕在山间的云雾。相传那里有三座烟雾洞,每当烟雨季节,烟雾就会从洞内生出,沿着山梁,弥漫整个村庄。距离半坡山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庙,当地人称为“二爷庙”,庙内供奉方神二爷。站在半坡山梁,正好可以看到,梳妆楼和二爷庙,仿佛镇守着贯穿铁古坪两个交通要塞出入口的关隘,他们遥遥相望,彼此呼应,成为这座村庄永远的保护神和沧桑见证者。

被半坡山挡住去路的铁古公路向南回折,一路蜿蜒而下,路径李坪村,数里山路之后即可抵达刘家沟小香山,经河口,野麻,而后又上大香山。因而,自何坝向南,途径黄江水库、宋坝盖锅爷庙,梳妆楼、二爷庙、小香山,直至大香山,显然是去往大香山风景区最美的一条路线;沿途寺庙之多,也是虔诚的香客敬神拜佛的最佳选择。

由于自东、北、南三面延伸,海拔都逐步降低,铁古村,因而成为方圆海拔最高的区域,像神仙向上拱出的一只手掌,在这只手掌上,人们耕种洋芋、小麦、玉米和油菜,丰富的物产和肥沃的土地满足了铁古人的物质生活需求,一路的传说和儒释道文化,又寄托着铁古人的精神信仰,诠释着铁古人的生存哲学。

铁古,一个陇南版图上芝麻小豆的地方,一只神仙举出的手臂,一座适宜于消夏避暑的村庄,一个淹没在尘世中的桃园,它鲜为人知,却独自地滋生出儒释道文化、马帮文化、土匪文化、汉水文化,它吐露芬芳,以其美丽的面貌和开放的胸襟,接纳着四方宾客。在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文明快节奏地蚕食之后,铁古,它是否会成为最后一片剩下的净土?

七十年代的甘肃西和县(纪录片长河铁古讲述陇南西和一个村庄鲜为人知的故事)(4)

(来源:陇南文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