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4月27日讯(通讯员 曹月香 记者 刘浏)“孩子青春期,处处跟我对着干”“管不了,嘴皮子都磨破了”“随他去吧,我没办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在办理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过程中,检察官常常发现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深感力不从心,甚至也有中途放弃的,这些对未成年人思想、品行和习惯的养成造成了重大影响为通过优化家庭环境,提升涉罪未成年人教育矫治效果,南京浦口区检察院携手社会组织开设了三期线上“家长课堂”,分别以《家庭教育促进法》《家长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青春期的孩子》为主题,带领涉罪未成年人监护人走进孩子的世界,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父母如何教育熊孩子?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父母如何教育熊孩子(熊孩子怎么管合格父母怎么做)

父母如何教育熊孩子

扬子晚报网4月27日讯(通讯员 曹月香 记者 刘浏)“孩子青春期,处处跟我对着干。”“管不了,嘴皮子都磨破了。”“随他去吧,我没办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在办理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过程中,检察官常常发现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深感力不从心,甚至也有中途放弃的,这些对未成年人思想、品行和习惯的养成造成了重大影响。为通过优化家庭环境,提升涉罪未成年人教育矫治效果,南京浦口区检察院携手社会组织开设了三期线上“家长课堂”,分别以《家庭教育促进法》《家长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青春期的孩子》为主题,带领涉罪未成年人监护人走进孩子的世界。

第一期讲座从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背景讲起,家庭教育指导师通过数据研究告诉家长:未成年人犯罪与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问题孩子”要归因于“问题家长”。接着,通过深入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主要内容,提醒各位家长“带娃”靠着感觉走、只做“基因父母”的时代已经过去,依法带娃、科学带娃是现代社会对父母的要求,强调正确的家庭教育应当做到“四要”:要保持平等尊重的态度、要注重身教大于言传、要实施严慈相济的方法、要把握教育的时机。

“长期处于语言暴力环境的孩子,其大脑内海马体缩小,进而出现记忆力下降、情感调节能力变弱等现象,家长应避免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发怒、吼叫、谩骂、诋毁、蔑视等歧视性语言。”第二期讲座家庭教育指导师以脑科学的相关研究理论开篇,说出了语言暴力的危害。接着,强调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共同发力、分工协作,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最后,引导家长们在面对巨大的社会和家庭双重压力时学会正确地释放情绪:1.学会冷静和放松;2.自觉反省;3.控制音量和肢体动作;4.短暂逃离;5.尊重差异。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冲动、自制力差系大脑作用的结果......”家庭教育指导师在第三期的家长课堂中这样讲道。因此,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需要予以更多的理解和帮助。那么,孩子的行为究竟在表达什么诉求呢?老师指导家长们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来判别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着的需求表达,并多用鼓励性、建设性、关怀性的语言对孩子的行为加以回应。并强调,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黄金修补期”,它的重要性超过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

检察官表示,未成年人涉案往往与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力有较大关联。在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帮教的同时,也需要对其监护人进行“补课”。只有监护人与检察机关共同发力,才能扶正每一棵“歪掉的小树”。

三期家长课堂带领涉罪未成年人监护人走进了“熊孩子”的世界,让他们重新理解孩子错误行为的背后映射出的家庭问题,让“反常”找到归因。未来,浦口区检察院将组织开设更多的家长课堂,助力家长们解开孩子的“密码”,助力孩子们有个温暖的“家”。

来源: 紫牛新闻

,